农机通logo

大数据构建农业信息化 化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

中国农机网 2016年09月06日

  苏州是鱼米之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近年来,全市抓住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大数据的支撑来构建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化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数据构建农业信息化化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全产业链正在“裂变”,苏州农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显著提升。

  智能化设施“各司其职”,大棚内实时光照温度尽在掌握——

  物联网技术实现“手机种菜”

  走进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科技”随处可见:蔬菜播种机飞快地种下蔬菜苗,移动喷洒装置为种苗进行精确浇灌……智能化设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通过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农户只需轻点手机屏,远在数公里外的大棚实时光照温度、设施运行情况和相关数据清晰一目了然。

  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常熟市董浜镇,整合了原有的多个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物联网技术,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一张图”式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通过数据采集,利用GIS趋势分析模型,分析区域内各地块土壤肥力情况,结合各类农作物生长特性,提供合理科学的农作物施肥指导方案,实现精准施肥。以蔬菜田块周年种植番茄、大白菜为例,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系统可节约劳动用工35%,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15%,生产效益提升15%,减少投入品使用12%。

  近年来,我市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与农业的跨界融合理念,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2014年,我市启动实施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建设“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和七大系统”的规划思路。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开发建设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水产养殖、规模畜禽等一批优势产业的物联网示范基地,建成农业地理信息、质量安全、产销对接、综合执法、辅助决策等一批重点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项目管理、森林防火、疫情监测、信息服务等一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打通数据分割瓶颈,形成统一数据库,开发利用数据资源,逐步建成一个集“服务、管理、应用、展示、办公”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一批市(区)级综合服务平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以物联网应用为重点的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等智能化生产基地。其中,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单位)14个,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1个。张家港常阴沙农业园区建成水稻精确栽培与生产智能管理系统,覆盖面积近2万亩;吴江区同里长漾、相城区阳澄湖农业园、吴中区太湖园区将渔业生产的安全监控、设备自动控制、水环境测定、水质监测、尾水处理、远程鱼病诊断等进行集成,建成“6合1”管理平台,实现了渔业养殖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据统计,目前苏州全市共有智能化规模设施种养基地41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面积达到14.2万亩,占规模化设施种养总量的22%。

  客户-企业-农田或工厂,解决“买难卖难”——

  产销对接打造“微菜场”

  王小姐是典型的城市白领,白天要在职场“拼杀”,晚上回家还要张罗一家人的饭菜。过去**尴尬的就是踩着高跟鞋逛菜场,自从有了“食行生鲜”,买菜就像“淘宝”一样,打开手机几分钟就能搞定,“菜篮子”也可以拎得很优雅。

  “食行生鲜”是一个社区智慧微菜场项目,在供应链上创立了C2B2F(客户-企业-农田或工厂)的模式,用户首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下订单,食行认证的农业基地及供应商根据用户预订量,按量配送至食行生鲜配送中心。食材全程在低温保鲜的配送中心进行收货、检测、包装、打码、分拣、预冷,再通过冷链车将用户的订单配送至站点。站点智能冷藏柜(自主研发)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安全,用户只需到站点刷卡或输入密码开箱自提。

  当前,苏州农产品市场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营销的兴起,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创出崭新的交易模式,不仅带来了交易的便捷化、精准化,而且将生产、运输、储藏、加工、物流等信息有机结合,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真正起到市场公开透明、信息交流互通、产销有效对接的作用。

  根据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我市要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建设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系统开发和运行,对农业生产资源、流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提供信息服务、产品对接等功能,逐步改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努力解决“买难、卖难”问题。为鼓励农业基地加快信息化改造,去年我市对27家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监管试点基地、25家农产品产销对接试点基地、2个市(区)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给予了市级财政补助376万元。目前,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后期完善,将收集的农产品生产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气象服务,还能打免费热线请教专家——

  “海量”益农信息进村入户

  东山潦里村蟹农陈荣今年50岁,是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靠着9亩鱼塘和山上的枇杷、茶叶,去年挣了近6万元。陈荣说,他的增收秘诀是村里的益农信息社: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以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指导,如果有恶劣天气也能及早做好防范,减少损失;遇到技术难题,可以拨打免费12316三农热线,咨询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还能通过“水产科技服务平台”进行专家现场诊断、远程会诊、优质渔药推荐。

  潦里村位于东山镇西南,共有村民小组27个、1413户,总人口5132人,是东山镇传统渔业养殖村,养殖面积达1.3万亩,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为26585元。潦里村益农信息社是依托村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在村级农技推广站基础上改建而成,汇聚农业、气象、科技、有线电视、金融、邮政等部门的信息资源,依托吴中益农信息服务、全媒体数字电视信息服务、水产科技服务等三大平台,整合12316为农服务、村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功能,积极开展“四类服务”。

  近年来,我市大力拓展为农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实施信息免费为农服务工程,12316热线电话、种养技术短信群发以及水产疫病远程诊断等已在各市(区)、各条线得到广泛应用;推进智慧镇村发展,利用有线电视开设乐惠农业、农情万家等服务栏目,先后打造了太平街道、龙翔社区等一批智慧街道(社区)。目前,全市已有20个涉农乡镇共建设了200个标准型和60个专业型益农信息社,通过触摸式信息终端,提供获取农技信息、便民查询、自助办理等各项服务。常熟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县”。

  从田间到餐桌,从城市到农村,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渗透,引发了农业全产业链的革命性变化,有效缩短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距,打破城乡“数字鸿沟”。根据“三年行动计划”进度,今年市农业部门将对现有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建设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二期)及农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形成多渠道一站式服务门户。在前期各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按不同权限,整合形成面对农委体系的统一管理门户和面对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市民消费的统一服务门户,并按网站、手机、触摸屏终端等不同形式推广应用。同时,各市(区)全面建成二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省、市级平台对接,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相关项目建设。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