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中国农大教授白人朴:实践中看补贴与市场

白人朴 2010年05月17日

  从2004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纳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补贴力度年年加大,在政府作用不断加强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问题,日益引起大家关注。几年实践中,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职能的良性互动,有一个磨合、协调、适应过程。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践证明,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不断增强。

  政府职能凸显

  一是由一事一议的专项补贴措施,发展成稳定增长的投入长效支持机制。从2004年7000万元,逐年持续增大到2010年155亿元,7年翻了7.7番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机,弥补社会资金投入农机难的市场缺陷成效显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全社会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大幅增加,全国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从2003年223.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约500多亿元,6年上了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3个台阶,闯过三大关,推动了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其间,农民用于农业机械购置的投入,从215亿元增加到约360亿元,增加约150亿元,引导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带动了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农机工业总产值200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9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300亿元,成效空前,成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逆势快速增长的佼佼者。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成效显著。2003-2009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6亿千瓦增加到8.75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从97万台增加到300多万台,联合收获机从36.2万台增加到约88万台,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保持较高增幅,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果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机械,适应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机械装备,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较快发展。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购置投入强度,从147元增加到300多元,翻了一番多。四是实施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方面,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32.5%提高到2009年48.8%,年均提高2.75个百分点。尤其近4年,创造了连续4年年增幅在3个百分点以上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新纪录,是历史上提高速度**快的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是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显著的成就;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农机购置补贴重点一直坚持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倾斜,为粮食连续6年实现稳定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在实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战略方面,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传统要素减少现代要素增多的显著变化,表现为二增二减:农业机械增多,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新型农民增多,传统农民减少,农用役畜减少。2003-2009年,我国农业机械原值从3361.6亿元增加到5800多亿元,农业劳均农机原值从1075元增加到2000多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加4500多万千瓦。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3742万多人增加到5000多万人,年均增加210多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员总量从3.126亿人减少到2.61亿人,减少了5100多万人,每百户农村居民平均拥有的役畜从35.5头减少到25头,减少了10头。传统农民大大减少了,新型农民增加了,农业机械增多了,农用役畜减少了。农业生产对传统要素的依赖减弱了,对现代要素的依赖大大增强了,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即将突破50%,在大于50%的区间运行,这标志着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取得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将加速完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2003-2009年,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从3.57万千瓦减少到2.47万千瓦,减少了1.1万千瓦;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用量从1.8万人减少到0.74万人,减少了1.06万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4756元提高到1.2万多元,翻了一番多。投入少了,效率高了,产出多了,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突破了5000元大关,翻了一番多。

  市场基础作用相应发挥

  **明显是农民购机行为表现出相当理性。据2004-2008年统计资料,随着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持续加大,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全国总体上也在持续增加,但投入增幅并不一定随财政增幅成倍加大而成倍加大,而是在财政投入大增时,农民投入增幅相对较平稳。进一步分析各省农机购置的投入情况,发现农民对农机购置的投入并不一定跟着政府补贴的增加而增多,而是有增有减。5年中只有6个省(市、区)是持续增加,有24个省(市、区)在不同年份出现过农民农机购置投入下降情况,其中有12个省份下降过1次,7个省份下降过2次,4省(区)下降过3次,1市下降过4次。**明显是2006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比上年翻了一番,但有14个省(市、区)出现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比上年下降。由于农民投入下降的影响,其中9个省(市、区)的农机购置总投入也下降。2008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度增加到40亿元,比上年又翻了一番,也出现9个省份农民投入下降,导致其中5个省(区)农机购置总投入下降。农民的行为说明,有自主权的农民对农机投入是比较理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投入能力和投入预期,反映出各地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区差异等客观规律,反映出农机市场的承载力和运行力。实践启示我们,虽然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占农机购置总投入的比重明显增大了(由2004年只占0.32%增大到目前已占25%以上),但农民是农机购置投入主体的地位仍没有变(农民投入仍占总投入70%以上),农民在农机购置中享有自主权和选择权仍没有变(得到相关法规保护);虽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市场供需双方行为的影响力明显增大了,但政府补贴只起公共性、弥补性作用(引导、带动、支持、调节)的职能定位仍没有变,而且,在农机市场中,有国家补贴的农机具,还有国家不补贴的农机具,交易都在进行,**终对农机总投入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受市场规律影响的农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白人朴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