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白人朴:要从实践中看农机市场与购置补贴

白人朴 2010年05月06日

  关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应以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并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

  一、对市场与补贴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资源配置的主体。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基本问题,是由市场机制来解决的。市场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变化,发挥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等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地方去。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也证明,市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缺陷。以农业机械购置为例,技术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的社会公共需要,迫切要求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民也有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购置农业机械往往一次性投资较大,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价格较高,对收入低、购买力弱的农民来说,仅靠自身积累自发够买确实能力有限,难度很大。需求虽很迫切,但资金困难在市场上就不能成交,资金困难成为制约农民购置农机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不能满足发展先进生产力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经济性障碍。这就是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履行职能加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也就是说,政府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仅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的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公共性、弥补性作用(引导、带动、补助、支持、调节),二者各有定位,功能互补。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越位。市场自身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干预。市场自身不能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履行职能加以解决。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就是政府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资源配置职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财政资金再分配的补贴手段,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为满足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公共需要,弥补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困难的市场缺陷,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发展现代农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为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促进现代化目标实现,提供财政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对市场与补贴的基本认识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公共性、弥补性作用。二者各有定位,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意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繁荣。

  二、实践中看补贴与市场

  从2004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纳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作了明文规定,催生了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的建立,并在实施运行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及相应的补贴制度,已经成为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投入支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已形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强化农业基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施成效显著,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统一,取得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三满意效果。普遍叫好是反映民意的主流声音。但随着补贴力度年年加大,在政府作用不断加强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问题,日益引起大家关注。几年实践中,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职能的良性互动,有一个磨合、协调、适应过程。总的趋势是坚持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使市场和政府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终实现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资源。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中所说,“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督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两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也才能使资源配置合理、协调、公平、可持续。”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践证明,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不断增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职能凸显。一是由一事一议的专项补贴措施,发展成稳定增长的投入长效支持机制,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已成为我国强农惠农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稳定增长的财政资金保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投入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规模,从2004年7千万元,逐年持续增大到2010年155亿元,7年翻了7.7番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机,弥补社会资金投入农机难的市场缺陷成效显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全社会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大幅增加,全国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从2003年223.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约500多亿元,6年上了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3个台阶,闯过3大关,推动了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其间农民用于农业机械购置的投入,从215亿元增加到约360亿元,增加约150亿元,引导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带动了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农机工业总产值200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9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300亿元,成效空前,成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逆势快速增长的佼佼者。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成效显著。随着投入的增加,现代农业装备总量大幅增加,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2003~2009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6亿千瓦增加到8.75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从97万台增加到300多万台,联合收获机从36.2万台增加到约88万台,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保持较高增幅,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果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机械,适应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机械装备,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较快发展。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购置投入强度,从147元增加到300多元,翻了一番多。四是实施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方面,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32.5%提高到2009年48.8%,年均提高2.75个百分点。尤其近4年,创造了连续4年年增幅在3个百分点以上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新纪录,是历史上提高速度**快的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是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显著的成就;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农机购置补贴重点一直坚持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倾斜,为粮食连续6年实现稳定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粮食总产量从4.3亿吨增加到5.3亿吨,创造了连续3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历史纪录,农业机械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机购置补贴功不可没;在实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战略方面,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传统要素减少现代要素增多的显著变化,表现为二增二减:农业机械增多,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新型农民增多,传统农民减少,农用役畜减少。2003~2009年,我国农业机械原值从3361.6亿元增加到5800多亿元,农业劳均农机原值从1075元增加到2000多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加4500多万千瓦。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3742万多人增加到5000多万人,年均增加210多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员总量从3.126亿人减少到2.61亿人,减少了5100多万人,每百户农村居民平均拥有的役畜从35.5头减少到25头,减少了10头。传统农民大大减少了,新型农民增加了,农业机械增多了,农用役畜减少了。农业生产对传统要素的依赖减弱了,对现代要素的依赖大大增强了,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即将突破50%,在大于50%的区间运行,这标志着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取得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将加速完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2003~2009年,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从3.57万千瓦减少到2.47万千瓦,减少了1.1万千瓦;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用量从1.8万人减少到0.74万人,减少了1.06万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4756元提高到1.2万多元,翻了一番多。投入少了,效率高了,产出多了,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突破了5000元大关,翻了一番多。综上所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非常显著,一举多效,政府职能凸显。

  (二)市场基础作用相应发挥。**明显是农民购机行为表现出相当理性。在农机市场中,农民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和投资农机的主体,享有经营和投资农机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作为经济人的农民,对农机化投入的理性表现一般符合需要、可能、合算三原则,不需要不会投入,不可能(无能力)不会投入,不合算(无效益)不会投入。农民购置农机的投资能力是有限的,有好处、有效益才会投入。据2004~2008年统计资料,随着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持续加大,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全国总体上也在持续增加,但投入增幅并不一定随财政增幅成倍加大而成倍加大,而是在财政投入大增时,农民投入增幅相对较平稳。进一步分析各省农机购置的投入情况,发现农民对农机购置的投入并不一定跟着政府补贴的增加而增多,而是有增有减。5年中只有6个省(市、区)是持续增加,有24个省(市、区)在不同年份出现过农民农机购置投入下降情况,其中有12个省份下降过1次,7个省份下降过2次,4省(区)下降过3次,1市下降过4次。**明显是2006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比上年翻了一番,但出现有14个省(市、区)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比上年下降。由于农民投入下降的影响,其中9个省(市、区)的农机购置总投入也下降。2008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度增加到40亿元,比上年又翻了一番,也出现9个省份农民投入下降,导致其中5个省(区)农机购置总投入下降。农民的行为说明,有自主权的农民对农机投入是比较理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投入能力和投入预期,反映出各地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区差异等客观规律,反映出农机市场的承载力和运行力。总之,这表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客观规律在发挥作用。实践启示我们,虽然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占农机购置总投入的比重明显增大了(由2004年只占0.32%增大到目前已占25%以上),但农民是农机购置投入主体的地位仍没有变(农民投入仍占总投入70%以上),农民在农机购置中享有自主权和选择权仍没有变(得到相关法规保护);虽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市场供需双方行为的影响力明显增大了,但政府补贴只起公共性、弥补性作用(引导、带动、支持、调节)的职能定位仍没有变,而且,在农机市场中,有国家补贴的农机具,还有国家不补贴的农机具,交易都在进行,**终对农机总投入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受市场规律影响的农民。在补贴力度加大的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仍在相应发挥的客观规律,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对农机企业来说,既要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又要研究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农民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通盘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掌握主动,加快发展。所以,在补贴力度加大时,也不能只盯着补贴过日子,不能只唯上,还要密切研究市场,要唯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市场竞争中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关注市场作用与政府职能结合的强大合力,把握住努力方向和着力点,用先进适用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去开拓、占领市场,是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必须坚持的基本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取胜之道。

  (三)补贴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对在实践中已大见成效的现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既要坚持、巩固,又要不断健全、完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要很好协调,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有一个磨合、适应过程。要做到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不缺位也不越位,真正实现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改革方向。在补贴力度加大时,对市场、政府作用的功能定位不能动摇,不能错位,要真正做到功能互补,良性互动,两手都硬,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公平、可持续;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及时、有效原则。在实施中不走样。做到廉政为民,充满活力,改进办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落实到位,在既惠民又便民上下功夫,既要公平,又讲效率,把好事办好。使补贴运作机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公信力,让人民更满意;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健全、完善购机补贴制度。对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研究,切实有效解决。尤其是群众反映**迫切、**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作为制度建设改进、健全和完善的重点。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减民之所困,使好政策发挥出**大的惠民、便民效果。例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补贴力度(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已形成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补贴实施范围从部分重点地区扩大到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6大类扩大到粮棉油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养殖业、林业等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机具,几乎覆盖农林牧渔业生产急需的关键环节所有的农业机械;补贴重点向粮食生产,产业结构、装备结构、地区布局调整和提高组织化程度倾斜;对部分地区(重灾区、重点血防疫区)和部分高性能、大马力农机具适度提高补贴标准;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经济有效原则,扩大地方自主权,各省(区、市)可在全国统一补贴的农机品目之外,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要,自行增加不超过2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保障农民自主权和选择权,对农民年度内补贴购买农机具的数量不作全国统一限制,补贴产品经销商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提出推荐,报省级农机主管部门统一公布,供农民自主选择。农民可以在省域内跨县自主购机,同一产品销售给享受补贴的农民的价格不得高于销售给不享受补贴的农民的价格;加强信息化服务和推进信息化管理,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全国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系统开发开通;补贴资金启动、实施进度和结算办法的改进,农民高兴称为“及时雨”(提早启动,预拨资金,分上半年、下半年两批落实到位,加快实施进度和结算速度),农机生产企业提前安排生产,保障供货及时;加强纪律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三个禁止”、“八个不得”的制定实施;等等,都证明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是能自我矫正和完善、具有活力的好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健全完善的。总之,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目标清晰,受益直接,公开公正,简便高效的要求,使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建设和实施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发展,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持久的推进力量,让农民、企业和政府都满意。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游客
    发布于2010-05-15 16:57
    这老人家是太老了 ,到市场来的太少了,位高权重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写的东东自己可能都看不明白,其实怎么补贴,怎么操作,关键就是把钱补贴给农民用户就行了,管理部门越多,收费越多,到农民手的越少。。。
  • 游客
    发布于2010-05-06 22:42
    他奶奶的,这些八股文真是让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