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拖拉机市场形势、热点和机遇
王超安 王传明
2007年08月30日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 王超安 王传明/文
当前,我国拖拉机市场正走向成熟,市场热点频出,多种机遇展现,拖拉机企业进入稳健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拖拉机市场走向成熟
从目前市场看,用户购买能力不断提高、需求旺盛,拖拉机市场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拖拉机市场走向成熟。
首先,行业发展趋势又好又快。2006年,我国拖拉机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一是工业销售产值稳步提升。拖拉机企业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82亿元,同比增长21%。二是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升。拖拉机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10多亿元,同比增长约24%。大中型拖拉机成为产品销售增长的主体,保持着较大增幅。三是利润总额继续走高。拖拉机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接近14亿元,同比提升32%左右,是近年来盈利水平较高的一年。其中,65%以上的企业实现盈利。
其次,主导产品市场越来越强。一是大中拖市场稳健快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市场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健快速发展的好势头。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销售一举突破20万台,同比增长34%。大中拖主要市场仍然为山东、河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其中,山东省大中型拖拉机增长2.4万余台,河南省大中型拖拉机增长1.7万余台。在旺销季节市场甚至出现多年少见的卖方市场,一些拖拉机企业多次出现断货现象。二是产销机制趋向成熟。目前全国农机流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80%左右为股份制(民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逐渐增多,国有企业不断减少,目前已不到10%。农机公司、农机交易市场、农机专卖店成为支撑农机销售的主管道。从销售手段上看,农机销售呈现多元化手段。经销商实行区域代理、购买农机赠送企业文化用品和易损零部件等方式已成为当前农机市场营销模式的一个亮点。三是小手扶市场继续增长。小手扶拖拉机2006年实现销量90.8万余台,同比增长约为4%。手扶拖拉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常林、河南千里等企业。手扶拖拉机具有较广的用途、低廉的价格、配套方便等优点,适合在旱田、水田、丘陵等多种环境下工作。一些省市把手扶拖拉机纳入地方补贴目录,激发了用户购买的热情。
再次,用户购机需求愈来愈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3年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连续3年达到6%以上。富裕起来的农民对购买拖拉机的热情逐渐高涨。“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拖拉机市场将一直保持稳健快速的发展趋势。一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左右。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3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0元,增长17%;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160元,同比增加62元,增长5.7%。二是转移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达到181元,增加33元,增长22.5%。其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人均达到29元,增加11元。农民人均三项补贴收入是上年的1.6倍。三是消费能力增强。农民全年消费总额24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市场明显回暖。农民经营观念转变,消费能力提高,盈利意识增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作为农业机械主要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拖拉机由于具有较高的使用与盈利能力,农民对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的积极性较高,将稳步推进拖拉机市场发展。
四大特征支撑拖拉机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拖拉机市场出现许多热点,成为引导未来市场的亮点。从市场走势看,具有技术、环保、节能、大功率等优势的拖拉机产品而成为市场热点。从未来拖拉机产品竞争特点上看,产品外形、品牌、质量、性能、功能、服务等已成为竞争的主要筹码,直接决定着用户的购机行为。
政策效应带动明显。 2006年中央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加大投入力度,农机补贴资金高达11亿元,激发了用户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全年补贴购置农机具30多万台,受益农民达35万户,农民投入购机资金45亿元。2006年,我国农机市场产销两旺,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年总产值约1300亿元,同比增长25%,产销率达98%以上。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主要耕作动力,连续4年高速发展。
节能拖拉机成为主导。随着油价的持续攀高,节能型拖拉机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从政策层面上看,节能农机是“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我国一些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节能型拖拉机,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大中轮拖使用效率高、节约油料,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有取代小型拖拉机的趋势。用户购买节能型拖拉机,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获取较大收益,这将成为今后拖拉机市场和产品的主要导向,将引发拖拉机制造企业间新一轮的竞争。加大技术投入,开发节能型拖拉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农机智能化成为趋势。智能化既是高科技在拖拉机产品上体现,也是21世纪农机产品的发展趋势。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以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渐成时尚。从2006年的主流产品可以看出,随着作业自动监视与警报、自动控制、自动监测故障和自动排除故障等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能随时了解拖拉机的运行、安全等技术指标,随时了解拖拉机的工作状态。同时,流线型、水滴型等新潮造型,在色彩上采取湛蓝、碧绿、淡红等夺目的色彩的拖拉机在市场上有较好表现。
售后服务成为竞争筹码。服务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筹码。我国主要拖拉机企业在完善质量保证的体系的基础上,推行产供销网络化管理。严把售后服务关,积极为用户着想。提高工作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以服务促销售,充实企业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竞争能力。同时,农机企业充分利用营销网络在农忙季节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打售后服务牌,同用户建立起互动的平台,牢固建立起企业、市场、用户的联系纽带。
未来市场展现四大机遇
在多种因素利好的情况下,政策导向、市场趋势、产品热点和用户需求也将会发生有规律的转移,为此,我国拖拉机企业应抓住多种机遇顺势而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第一,把握国家政策的机遇。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在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调控和支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将不断开创又好又快的局面,市场对拖拉机需求数量也将越来越多。“十一五”期间农机补贴金额将稳步增加。2007年国家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规模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仅政策因素就将拉动大中拖25%左右的增长。购机补贴将在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并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示范村倾斜。同时,购机的品种比上年增加1个大类,5个品种。我国拖拉机企业应抓住机遇,谋求先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机遇。企业如果不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必将失去发展的机遇。一是要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技术走向。现在国际上著名的产品是CARRARO公司的前桥、ZF公司的传动箱。这些产品代表着拖拉机的前沿技术和方向,也是众多企业的对标方向。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则永远只能是一个组装厂。二是要清楚国内产品技术现状。我国有70%左右的农机产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30%左右的产品达到国际水平。100马力以上功率段拖拉机在传动与柴油机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要加快技术合作的步伐。要弥补“短板”差距,农机企业一方面通过和科研机构、院校合作等方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产品,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第三,调整产品结构的机遇。“十一五”期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拖拉机品种结构也应随之转移。一是功率提高。随着跨区作业、复式作业等方面的推动,大中马力拖拉机盈利性高的优势明显展示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优选产品,并呈现出功率上沿趋势。二是功能增加。出于资金回收、经营效益提高的需要,用户普遍希望拖拉机产品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以适应南北市场经营,东西纵横作业的需要,满足我国因地域不同、耕作方式不同进行耕种收的需要。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机遇。农民耕作方式的转变是决定未来产品走向的晴雨表。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拖拉机则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拖拉机企业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加强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发展市场前景好、用户需求大的“亲民”型产品。
第四,抓住市场需求变化的机遇。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将达到7.4亿千瓦,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拖拉机市场需求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的区域需求增加。从耕种收机械作业平均水平看,一些地区农作物耕种收机械作业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机补助的重点将向这些薄弱地区转移,这些省份或地区市场需求将明显增加。二是传统市场的需求将发生转变。由于一些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布局、改善耕作模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对农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三是改变竞争策略。大中型企业应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地域特点,选择目标市场,做好市场细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突出产品的差异化,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赢得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拖拉机市场正走向成熟,市场热点频出,多种机遇展现,拖拉机企业进入稳健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拖拉机市场走向成熟
从目前市场看,用户购买能力不断提高、需求旺盛,拖拉机市场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拖拉机市场走向成熟。
首先,行业发展趋势又好又快。2006年,我国拖拉机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一是工业销售产值稳步提升。拖拉机企业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82亿元,同比增长21%。二是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升。拖拉机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10多亿元,同比增长约24%。大中型拖拉机成为产品销售增长的主体,保持着较大增幅。三是利润总额继续走高。拖拉机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接近14亿元,同比提升32%左右,是近年来盈利水平较高的一年。其中,65%以上的企业实现盈利。
其次,主导产品市场越来越强。一是大中拖市场稳健快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市场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健快速发展的好势头。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销售一举突破20万台,同比增长34%。大中拖主要市场仍然为山东、河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其中,山东省大中型拖拉机增长2.4万余台,河南省大中型拖拉机增长1.7万余台。在旺销季节市场甚至出现多年少见的卖方市场,一些拖拉机企业多次出现断货现象。二是产销机制趋向成熟。目前全国农机流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80%左右为股份制(民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逐渐增多,国有企业不断减少,目前已不到10%。农机公司、农机交易市场、农机专卖店成为支撑农机销售的主管道。从销售手段上看,农机销售呈现多元化手段。经销商实行区域代理、购买农机赠送企业文化用品和易损零部件等方式已成为当前农机市场营销模式的一个亮点。三是小手扶市场继续增长。小手扶拖拉机2006年实现销量90.8万余台,同比增长约为4%。手扶拖拉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常林、河南千里等企业。手扶拖拉机具有较广的用途、低廉的价格、配套方便等优点,适合在旱田、水田、丘陵等多种环境下工作。一些省市把手扶拖拉机纳入地方补贴目录,激发了用户购买的热情。
再次,用户购机需求愈来愈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3年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连续3年达到6%以上。富裕起来的农民对购买拖拉机的热情逐渐高涨。“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拖拉机市场将一直保持稳健快速的发展趋势。一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左右。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3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0元,增长17%;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160元,同比增加62元,增长5.7%。二是转移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达到181元,增加33元,增长22.5%。其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人均达到29元,增加11元。农民人均三项补贴收入是上年的1.6倍。三是消费能力增强。农民全年消费总额24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市场明显回暖。农民经营观念转变,消费能力提高,盈利意识增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作为农业机械主要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拖拉机由于具有较高的使用与盈利能力,农民对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的积极性较高,将稳步推进拖拉机市场发展。
四大特征支撑拖拉机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拖拉机市场出现许多热点,成为引导未来市场的亮点。从市场走势看,具有技术、环保、节能、大功率等优势的拖拉机产品而成为市场热点。从未来拖拉机产品竞争特点上看,产品外形、品牌、质量、性能、功能、服务等已成为竞争的主要筹码,直接决定着用户的购机行为。
政策效应带动明显。 2006年中央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加大投入力度,农机补贴资金高达11亿元,激发了用户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全年补贴购置农机具30多万台,受益农民达35万户,农民投入购机资金45亿元。2006年,我国农机市场产销两旺,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年总产值约1300亿元,同比增长25%,产销率达98%以上。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主要耕作动力,连续4年高速发展。
节能拖拉机成为主导。随着油价的持续攀高,节能型拖拉机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从政策层面上看,节能农机是“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我国一些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节能型拖拉机,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大中轮拖使用效率高、节约油料,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有取代小型拖拉机的趋势。用户购买节能型拖拉机,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获取较大收益,这将成为今后拖拉机市场和产品的主要导向,将引发拖拉机制造企业间新一轮的竞争。加大技术投入,开发节能型拖拉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农机智能化成为趋势。智能化既是高科技在拖拉机产品上体现,也是21世纪农机产品的发展趋势。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以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渐成时尚。从2006年的主流产品可以看出,随着作业自动监视与警报、自动控制、自动监测故障和自动排除故障等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能随时了解拖拉机的运行、安全等技术指标,随时了解拖拉机的工作状态。同时,流线型、水滴型等新潮造型,在色彩上采取湛蓝、碧绿、淡红等夺目的色彩的拖拉机在市场上有较好表现。
售后服务成为竞争筹码。服务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筹码。我国主要拖拉机企业在完善质量保证的体系的基础上,推行产供销网络化管理。严把售后服务关,积极为用户着想。提高工作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以服务促销售,充实企业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竞争能力。同时,农机企业充分利用营销网络在农忙季节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打售后服务牌,同用户建立起互动的平台,牢固建立起企业、市场、用户的联系纽带。
未来市场展现四大机遇
在多种因素利好的情况下,政策导向、市场趋势、产品热点和用户需求也将会发生有规律的转移,为此,我国拖拉机企业应抓住多种机遇顺势而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第一,把握国家政策的机遇。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在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调控和支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将不断开创又好又快的局面,市场对拖拉机需求数量也将越来越多。“十一五”期间农机补贴金额将稳步增加。2007年国家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规模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仅政策因素就将拉动大中拖25%左右的增长。购机补贴将在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并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示范村倾斜。同时,购机的品种比上年增加1个大类,5个品种。我国拖拉机企业应抓住机遇,谋求先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机遇。企业如果不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必将失去发展的机遇。一是要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技术走向。现在国际上著名的产品是CARRARO公司的前桥、ZF公司的传动箱。这些产品代表着拖拉机的前沿技术和方向,也是众多企业的对标方向。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则永远只能是一个组装厂。二是要清楚国内产品技术现状。我国有70%左右的农机产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30%左右的产品达到国际水平。100马力以上功率段拖拉机在传动与柴油机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要加快技术合作的步伐。要弥补“短板”差距,农机企业一方面通过和科研机构、院校合作等方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产品,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第三,调整产品结构的机遇。“十一五”期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拖拉机品种结构也应随之转移。一是功率提高。随着跨区作业、复式作业等方面的推动,大中马力拖拉机盈利性高的优势明显展示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大中型拖拉机作为优选产品,并呈现出功率上沿趋势。二是功能增加。出于资金回收、经营效益提高的需要,用户普遍希望拖拉机产品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以适应南北市场经营,东西纵横作业的需要,满足我国因地域不同、耕作方式不同进行耕种收的需要。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机遇。农民耕作方式的转变是决定未来产品走向的晴雨表。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拖拉机则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拖拉机企业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加强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发展市场前景好、用户需求大的“亲民”型产品。
第四,抓住市场需求变化的机遇。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将达到7.4亿千瓦,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拖拉机市场需求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的区域需求增加。从耕种收机械作业平均水平看,一些地区农作物耕种收机械作业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机补助的重点将向这些薄弱地区转移,这些省份或地区市场需求将明显增加。二是传统市场的需求将发生转变。由于一些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布局、改善耕作模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对农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三是改变竞争策略。大中型企业应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地域特点,选择目标市场,做好市场细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突出产品的差异化,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赢得发展机遇。
点击继续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