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我国农机行业如何走出困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2020年11月27日

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智慧农场,无人收割机在现场演示水稻收割。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已经从改造仿制,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阶段。但是,仍然存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对此,专家表示,只有通过融合协同创新,加快补齐技术“短板”,才能驱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推动我国从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

  创新是推动我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14年以来,我国农机行业在经历了“黄金十年”后,进入深度调整期,既有部分企业在残酷的产业竞争中被淘汰,也有不少企业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从困境中突围。众多业内专家均表示,目前我国农机行业已进入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阶段,要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向农机产业集聚,共同探索农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模式,开创农机行业创新新格局,推动我国从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

  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位于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树县,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不仅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国重点商品生产基地,还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11月15日,该县加入了“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成为我国农机协同创新的试验场。近年来,梨树县全力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建设,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6%。但是,梨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存在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农艺结合融合不够等问题。

  吉林省梨树县副县长李乐新表示,希望以加入“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契机,引进更多政策、科技、智力支持,推动农机农业深度融合,增加农机有效供给,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梨树县的发展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已经从改造仿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能力的协同创新阶段,形成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联发展的新格局。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已超过80%,农机装备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机化和农机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薄弱环节、薄弱区域、薄弱作物农机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引领的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进一步增加农机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

  据了解,一批农机企业正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已经在采棉机、甘蔗收割机、花生收获机、残膜回收机、辣椒收获机等薄弱环节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此,专家表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加快补齐装备技术“短板”,才能驱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下一步,要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主线,统筹短板机具、高端装备、技术集成、配套推广,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

  凝聚行业创新资源

  关键核心技术是所有制造行业的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农机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同时,产业利润率低,创新动力不足,高性能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突出。对此,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表示,我国农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分散,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服务模式陈旧,无法对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因此,要通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凝聚农机行业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突破。

  据介绍,科技部农村中心2019年开始着力构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遴选10个高校、10个科研院所、10个农业创新型企业、10个农业科技园区、10个创新型县(市)、10个创新型乡镇、10个科技示范村、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10个星创天地、10个新型研发机构等作为100个纵向联系点,并联系若干国家级智库、金融机构等形成N个横向联系点,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有机联系、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专家表示,构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破解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社会创新资本进入难等难题,还能加快探索科技有效供给、成果转化服务、人才进乡入村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模式。

  方宪法认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能够更好地对创新资源进行凝聚和整合,并构建起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研发平台,从而推进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基础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助力形成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并跑,以及部分领域领跑的局面。

  “协同创新方式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表示,目前在重大产业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已不是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尚书旗认为,下一步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人才和学科优势,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要素,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成果共享,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农机装备创新研究的重大突破。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也是农机科技创新需要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能够研发生产4000多种农业装备产品。但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及产品研究方面,大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产业化应用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市场的速度。

  广东是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腹地,是形成全面开放创新格局的前沿阵地。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张汉月表示,得益于与中国农机院等行业单位的协同创新,该所在华南地区特色农业装备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较好成绩,已初步成长为区域特色农机创新与服务中心。今年,该所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收入超过4亿元,达到历史**高水平。

  实践证明,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很多环节,如创新源头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价值发现、成果与市场的匹配等。如何打通这些环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经理高静表示,只有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才能为高校、院所、企业、园区,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优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更好地服务农机产业的创新发展。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