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业部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成效如何?

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7年09月19日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巴汉村燕麦种植基地里,几台大型机械正在作业。已经完成打包青贮的燕麦草捆散落在田间,远远看去,蔚为壮观。由于青贮后的燕麦草营养价值很高,当地人给这些草捆取了形象的名字——草罐头。2015年,湟源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第**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经过两年的发展,湟源县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超过耕地总面积的2/3,年产鲜草达到60万吨。

  资料图

  说起粮改饲好处,湟源县农牧局局长严卓才坦言:“对农民而言,种植一亩牧草比种青稞能增收三四百元。对养殖场而言,每增加1公斤青贮草可减少1斤精饲料投喂,这样奶牛每年可节本2600多元,肉牛育肥期节约600多元、肉羊节约80多元。”简单的几个数字的变化其实深刻地折射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立草兴牧、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农民增收”的生态畜牧业新路已经明朗起来。

  湟源县粮改饲的成功,仅仅是农业部推进粮改饲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8月31日,在农业部组织召开的粮改饲技术创新与推广现场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从两年多来的试点情况看,粮改饲政策顺应了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各地和农牧民欢迎。

  推进粮改饲,助力供给侧

  粮改饲政策已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36项需要量化完成的重点任务之一。粮改饲从2015年启动试点,2016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年任务增加、资金翻倍,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20亿元,试点县扩大到431个,试点面积超过1100万亩。粮改饲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牧民增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粮改饲已成为当前“三农”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政策。

  马有祥说,可以说这是“一子落,满盘活”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粮改饲,是推动粮食去库存、解决玉米“三量齐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种养关系大调整、生产关系大变革的重要举措。

  2007年到201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从4.9亿亩增加到5.7亿亩;产量从1.52亿吨增加到2.25亿吨,各地粮库出现了“收不进、调不动、销不出、储不下”的尴尬局面。巨大的粮食库存,一方面造成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造成粮食的极大浪费。实施粮改饲,就是将“镰刀弯”等非优势区域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进而减少玉米总产量,推动玉米去库存。

  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一方面造成籽粒玉米用不完,另一方面又挤压了饲草料种植,导致我国优质饲草料短缺,近几年每年进口苜蓿150万吨左右。实施粮改饲,就是把生产籽粒玉米的面积调减下来,生产市场急需的优质饲草料,为养而种、以养定种,增加有效供给,补齐我国草食畜牧业缺乏优质牧草的短板,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提升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质量。

  粮改饲要求以养定种,需要集中连片种植,机械化收储,集约化经营,这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青海省湟源县充分利用弃耕地、撂荒地等,流转土地17万亩,建立连片饲草基地48个;河南省泌阳县青贮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2家,成为该县粮改饲项目实施的主力军。2016年17个试点省区累计发展粮改饲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1904个。

  因地制宜,探索适用模式

  粮改饲试点横跨“镰刀弯”和黄淮海17个省(区),试点省份多、区域跨度大,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

  甘肃省在实施粮改饲试点中,立足自身特点,始终坚持种养结合,突出一体化经营。指导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饲草收贮企业、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采取流转土地、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等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把种植、收获、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推动建立了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

  马有祥表示,种养一体化是目前推进粮改饲**为普遍的一种典型模式,从区域看,这种模式适合于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牛羊养殖多、养殖企业规模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辽宁、新疆等试点省超过了60%。草畜有机结合,产业间相互促进,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保障了优质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促进了种植和养殖的提质增效。目前,试点省区种养一体化经营的比例已达到30%。

  目前,山西、吉林、广西、宁夏等试点省区都在积极推进“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通过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构建了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山西省南郊区四方高科奶牛园区与周边县区农户签订种草订单,发展牧草种植基地2.1万多亩,农户种草每亩增收300元左右,同时,奶牛企业也实现了增产增效,奶牛年均产奶量达到9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充分发挥粮改饲的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围绕种、收、贮等关键环节,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了企业或合作社的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优势,采用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的种植、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服务。

  贵州、云南等试点省鼓励养殖企业与贫困农户签订帮扶协议,鼓励动员贫困农户种植全株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确保贫困户种植的饲草料有销路,利益有保障,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脱贫。云南省粮改饲试点范围内的56户贫困户,通过销售青贮玉米去年平均每户收入超过5000元,增收2660元。粮改饲已成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渠道。

  找准问题,谋划更大发展

  粮改饲是一项全新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省份草畜结合不紧密,种植业结构为调而调,为种而种,还存在种养“两张皮”现象;大型青贮作业机械不能满足需求,影响收储进度和饲草料品质;玉米青贮技术推广和服务不够;可选择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不多;青贮玉米收储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等。

  马有祥直言:“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及时研究化解。要通过科技进步、政策优化和体制创新认真加以解决,切实巩固和扩大粮改饲的成果。”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表示,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围绕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强化试点示范,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技术路线和组织方式,为粮改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从技术层面,要支持鼓励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机手调试检修作业机具,现场指导青贮制作,全株青贮切多长、怎么压窖、如何封窖都要手把手的教,摸索出适宜当地的技术。同时要注重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根据玉米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培育青贮专用品种,培育替代种植的高产优质杂粮、饲草等品种,为粮改饲提供更多的种源选择。

  针对试点县饲草种植、收割、加工机械不足,青贮设施缺少,资金紧缺的现状,青海省大胆探索,与当地邮储银行合作,试点建立“授信池”,投入财政资金撬动贷款用于饲草青贮相关机械设备购买贴息和青贮设施建设贴息;采取“县级人民政府担保、企业借用周转、补贴发放前返还财政”的方式,支持青贮饲草龙头企业周转资金用于购买饲草加工机械和修建青贮设施。

  为此,专家建议,农业部应从国家层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直接采取中央财政调控的方式,推动政府和银行间的合作,提高对粮改饲参与主体的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门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同时,提升粮改饲补贴额度,设立粮改饲专项技术支撑资金,鼓励各地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展适宜当地种植和当地畜种饲用的优质饲草种植和青贮等系列技术研究。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