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中国农机市场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014年01月14日

  新世纪以来,我国支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农机市场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用户需求、市场格局、补贴导向、流通模式、产品创新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机市场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农机市场面临新环境

  农村城镇化迫切需要农机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21世纪初前20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途径和结果,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的转折点,城镇化率为51.27%。按照城市化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的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2020年将达到60%,2030年将突破67%。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转移浪潮将造成农村空壳化,客观上要求农村走机械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因务工收入比较高,吸引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工的总量超过了2.6亿,相当于平均每户家庭就有一位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直接导致农村空壳化,老人和妇女承担了土地种植的劳动,农业机械化成为农村的迫切需要。

  土地流转将深层次触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激活大型农机市场。土地承包制曾激活农村经济,带来我国农村30余年的繁荣。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承包制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化、作业集约化发展的羁绊。在农村土地改革已经滞后城市的情况下,未来农村土地改革的力度将更大,农村改革在经历第一次土地承包制之后将进入第二次改革浪潮,而这次改革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和重大意义是土地由分散到集中,即在保证农民的既得利益不损失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经营流转制度。

  到2012年6月底,家庭承包经营中就有四千多万户流转承包。目前流转耕地占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而大部分是流转给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将实现全面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存在的土地投入与产出效益低,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以及农村劳动力匮乏的现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种变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将直接引爆我国大型农机市场。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随着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推动,农机市场主体正在发生深层次结构性调整。尤其是农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中国的合作社数量已达73万家,涉及5300多万农户。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大3.44万个,同比增长23.63%;农机大户和年末人数分别达到4192.34万个、5208.9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98%、2.37%,他们成为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厚组织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营模式、土地耕作模式、机械作业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动摇自1979年形成的单个农机消费主体基础,对我国未来农机市场的需求、经营模式等产生实质性影响。

  基于以上诸多关键元素的巨大变化,笔者得出的基本结论:农村多重元素的深刻变化将**终改变我国农机市场需求方向,冲击传统的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引爆新的需求。

  农机市场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农机市场正处在历史上**好的发展时期。与农机市场健康发展有关的政府、科研部门和农机企业等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顺应发展规律,以战略举措推动农机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加强客户体验,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区域条件差别大,地貌特征、种植方式、种植作物不尽相同,农机农艺技术不协调问题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农机企业改变自我为主、先销售使用后持续改进研发模式,从研发阶段就要了解区域种植模式、农艺特点和用户需求,将差异化需求体现在产品研发上。制造阶段坚持质量取胜,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营销资源,向企业价值客户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升级步伐。作业结构调整为农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从作业领域发展趋势看,我国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延伸,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协同推进。农机需求将发生规律性的转移。我国200多家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中国一拖、山东时风等多家公司设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拖拉机技术升级主要在大功率动力换档和中小功率静液压传动方面,配套农机具向复合型、节能环保和大型化方向发展,配套柴油机向电控喷射、四气门、废气再循环和可变截面增压器技术方向发展,收获机械技术升级主要在多功能大型麦稻联合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械和多种经济作物收获机械产品实现品质的持续提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规范农机补贴,体现用户需求。保持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稳定性,适当扩大补贴品种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支持农机产品更新换代,引导用户有序购机。补贴政策要充分考虑用户实际需求,将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用户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将惠农政策真正体现"三农"需求之中。进一步突出先进性产品、薄弱技术环节产品、薄弱区域的补贴,提高补贴资金效益。简化资金申报下达程序,缩短补贴政策落实的时间。增加资金结算频次,明确结算时限,加快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补贴监督力度,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和不合理限制。

  转变发展方式,构筑强力渠道。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农机企业和流通企业战略联盟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农机企业要积极构建经销商、代理商、大客户及服务商相互促进,专营店、专卖店、品牌店等互为支撑的网络格局;农机流通企业要积极探索同国内外专业农机流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机合作社的合作途径,通过战略联盟、业务重组、融资租赁、信贷服务、信用支持等,努力提高渠道管控水平,扩大市场份额,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全球市场。农机流通企业只有做强做大,才能取得更多的营销资源,实现自身目标;农机企业和流通企业战略联盟,通过双方产权置换,形成利益一体化,共享市场收益,共担市场风险。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落实"三包"制度,以差异化服务促进产品销售。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筑产学研并行机制。农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农机制造技术的主要需求、投入者。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和大学的基础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提前介入应用基础研究,逐渐成为合作决策的主体,根据企业资源、研发能力和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选择、资源的整合,利用研究机构、大学的技术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形成互补优势。营造开放的的创新环境,加强与农业装备创新体系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互动、合作、衔接,建立高效运作新型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2011年,中国440家生产型企业和外贸公司对世界16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农机出口。中国农机企业要做强做大,走出去战略是必然趋势。形成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等新的发展模式是企业走向世界、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农机产品长期具有的性价比优势,对发达国家高端拖拉机产品性能有互补性,决定了在部分区域的价格优势;基本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保证了我国农机产品的长期稳定出口。我国农机企业应抓住目标市场需求机遇,建立稳定渠道,以产品组合抓住市场细分机遇。在西方一些制造业处于低迷期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进行海外并购,获得海外的成熟技术、先进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稳固的渠道,甚至是技术、管理等高端人才,以实现对国内自主品牌农机制造企业进行优势资源输入的目标。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