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五)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3年11月25日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魁:

机具托管农机作业有保障

  现年47岁的焦魁,从18岁就开始接触农机,机械出毛病了,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后来慢慢干起了小型农机维修业务。直到2007年,焦魁相继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周边农民提供机耕、机播服务,让他们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

  在焦魁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农村大型农机迅速发展,而机具的保管又成为一个新问题。2010年,他和朋友正式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投资建设机库棚和维修车间。他们还为周边农机手提供全托式农机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维修机具的成本,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大型农机的保管保养和维修服务问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焦魁农机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近200人,各类农机具200多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0台,联合收割机140多台,深松机30台,深耕机15台,旋耕机20台,合作社固定总资产1400余万元。

  从2008年开始,焦魁就主动成立跨区作业服务队,无偿为当地机手提供跨区作业服务。每年麦收前他都提前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了解作业市场信息,签订收割作业协议,回来后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路线,组织合作社成员和附近农机手外出跨区作业,并保证在当地的小麦成熟时机械能全部赶回来。每次跨区作业他都安排4名既懂业务又会维修的工作人员跟随跨区作业队联系业务和维修机具。如果哪个农机手与别人发生纠纷或机械出了故障,只要一个电话,技术人员就能立即赶到为大家处理问题。机手们都说:“跟着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作业有保障,收入总比别人多。”2011年,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出动收割机140台,跨区机收面积26万亩,作业总收入900多万元,单机纯收入2万—4万元。

  面对未来,焦魁信心满怀地表示,从今年开始,合作社200多台大型农机将分成10个组,开始整村实行土地托管,着力发展订单作业。并且,农资、种子只需签一个合同,所有的事情都由合作社操办。他还计划选定一个自然村建立农机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作为各种先进农机的展示平台,实施全方位、一条龙的农机化服务。他说:“只有农民和机手都富裕了,我自己才算真正富裕了!”

辽宁省昌图县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立学:

树起一面旗打造辽宁第一社

  昌图县八面城镇大和村的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由铁岭曙光建设集团总裁、县人大代表宋立学组织建立,现有大中型农机设备170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4台,播种机25台,旋耕机8台,深松机5台,玉米收割机5台,农机总价值达1200万元,年机械化作业面积达15万亩;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3.1万亩,总资产达1.5亿元,固定职工800人。2012年合作社实现总产值3848万元,盈利360万元,社员分红288万元。2011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被铁岭市政府授予“先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和“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宋立学以“立足农业,致富农民”为目标,以“社村合一,社企合作”为指导,努力打造辽宁第一社。三年来,合作社总投资1.5亿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合作社办公楼和1.5公里农田机械作业砂石路,购置农机设备170台(套),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年出栏100万只肉鸡的自动化养鸡场;为包装物分社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年产塑料袋4000万条的生产车间,并购置现代化编织设备等。目前,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创造了全省合作社多个第一:在省工商局注册时间全省第一;流转土地面积全省第一;糯玉米种植面积、创造的效益全省第一;鲜玉米加工存储冷库规模全省第一;编织袋合作社生产数量、产值全省第一;玉米碴合作社产量、产值全省第一;肉鸡养殖合作社饲养规模全省第一。

  宋立学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在县农机局的组织协调下,他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到合作社指导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技术;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到合作社田间地头指导播种、施肥、秸秆还田、提高复种指数等科技知识,实行农机与农艺结合,提升了合作社产业的科学化水平。宋立学还积极与科研院校及科研单位联络,同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科院、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联手,承担农业部“辽西北地区马铃薯高效复种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在合作社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宋立学把眼光望向了更远的地方,打算利用3—5年的时间把八面城镇铁路以北7个行政村、41个自然屯、3900户、1.2万农民组织起来,把5.2万亩土地集约起来,建成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曙光农民社区”,并完善多功能的小城镇配套设施,取暖费、水费、物业费全部从合作社公积金中支付,让农民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实现农村向社区的成功转变。

大连市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学仁:

全力以赴为农机事业做贡献

  王学仁,栗子房镇人大代表,大连市栗子房镇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先后获得“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行业优秀服务组织”“优秀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土地机械化作业要求越来越高。怎样能成立一个组织,提高机械效率,稳定作业价格成为王学仁心中的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王学仁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增添了信心,他决心要将土地模式由零散作业变为联片作业,统一调动、统一服务、统一质量、统一价格,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从而使广大农民共同走向富裕。

  2007年,王学仁成立了大连市栗子房镇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7户,农机具160台(套),总动力1800千瓦,库房面积500余平方米。在他的组织下,合作社设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按着“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出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营运机制,建立了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股份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民主、服务到位、价格合理,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52户,农机具761台(套),总动力7500千瓦,其中有水稻联合收割机12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4台,手扶式插秧机23台,大中型拖拉机76台,手扶式拖拉机134台,玉米收割机4台;库房面积扩大至900余平方米,资产总额达823万元;作业面积由当初的每年不足1万亩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20万亩。

  经过多年的实践,王学仁和理事会、监事会总结出“五统一分”的管理方式,即统一部署调度、统一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结算,分户管理。2012年雇佣私人灭茬、起垄、水田旋耕、联合整地每亩费用分别在35、45、50、55元左右,而合作社作业收费亩均降低费用10元;传统的人工插秧费用在100—120元左右,合作社收费为80—85元。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带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2012年合作社实现可分配盈余360余万元,社员户均分红1.7万多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实现了农户与社员的双向增收,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王学仁带领下的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坚持为农户免费水稻软硬盘育苗,而且对特困户和五保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低偿甚至无偿服务。为了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合作社还特别邀请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几年来共培训50余期,为全镇农民在水稻机插秧的育苗、水稻生产期的管理以及水稻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其他农作物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推广,为农作物的增产和提高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获得了农民的好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树合:

做农民坚实的“靠山”

  2013年金秋,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碱洼子村跟往年一样,又是一个丰收年。由于有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这座靠山,村民在土地经营上有了“乘凉大树”,增收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合作社成立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仅5000元左右,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合牵头成立了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7000元,且逐年攀升。今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8万元,粮食总产718万公斤,村民纯收入连续多年排在全市农区行政村前列。

  2008年5月,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树合牵头成立了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伊始,村民们还有些顾虑。于是,李树合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动员工作。这时,种粮大户张振军率先将130亩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托管”经营,由于机械化的科学经营,玉米明显增产,劳动强度也大幅减轻,张振军腾出手来又扩包了不少土地。面对事实,村民们一呼百应,纷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从此,碱洼子村村民在土地经营上由“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在农机合作社这棵大树底下乘凉。2009年,李树合通过代管、承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5300亩。目前为止,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0.8万亩,拥有农机具59台(套),固定资产847.8万元,入社社员达235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李树合通过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决定彻底转变土地粗放经营方式,一个面积达5000亩的高标准、高质量玉米核心示范园区在合作社建成,2012年扩展到7000亩。“一亩园十亩田”,几年来,合作社通过机械化和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科技优势凸显,玉米亩增产15%、增收115元;标准化、机械化统一植保作业等措施,使每亩地节约成本达58元;园区收入提高,村民年均增收达0.6万元。同时合作社实现了15%的人耕种全村60%土地的目标,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20多人,年收入近400万元。合作社服务也由本地、周边作业向跨区作业迈进,作业面积由建社之初的1.5万亩扩展至3.5万亩;社员分红额度大幅增加,由15.6万元上升到107.8万元。2012年,合作社农机装备得到进一步优化,大中型动力机械占总动力机械保有量的81%,农机总动力达3800千瓦,增幅5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增幅12%,从而使农机化示范园区跨入国家农机化示范园区行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远景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莫铭德:

深挖潜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莫铭德,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远景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武宣县远景农机合作社位于武宣县黄茆镇尚文村,成立于2008年11月。该社现有社员208人,核心成员68人,注册资金341.3万元,固定办公服务场600平方米,固定资产800万元,拥有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甘蔗中耕培土机等各种农业机械219台(套)。2012年11月秋冬作业季节至2013年10月,合作社作业服务农户近5000户,2013年农机作业收入670万元。合作社荣获“广西十佳农机大户”“广西明星专业合作社”“广西30强农机合作社”“来宾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在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莫铭德认真探索思考,勇于实践,通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11年开始,合作社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水稻、甘蔗等特色作物生产。针对水稻生产,合作社延伸了代机耕、代工厂化育秧、代机插、代机收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水稻机收跨区作业延伸到水稻机耕、机插秧作业。针对甘蔗生产,合作社从平时单一的糖料蔗运输准备扩展到代机耕、代种植、代中耕的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同时,合作社还实行“订包租”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在不同的农时季节前,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机收单项作业合同或耕种收连片作业合同。此外,莫铭德率领合作社大力开展跨区作业,扩大作业辐射面积,其中甘蔗跨区机耕机种作业2.36万亩,农机作业总收入达424.8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莫铭德带领合作社重点施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承包及甘蔗承包种植等示范基地建设。他与黄茆镇尚文村村民签订了5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承包合同,由合作社代机耕、工厂化集中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作业。同时,他不断扩大水稻工厂化育插秧示范田,并在通挽镇克胜村承包600亩土地作为甘蔗深耕种植高产机械化示范田。2013年下半年,他又在三里镇下莲塘村承包100亩土地作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田,还在该村承包600亩土地作为整治项目工程耕地进行甘蔗深耕种植高产机械化示范。真正做到了服务一片,带动一方,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认准合作路子,谋划未来发展。莫铭德执著农机合作社建设,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他的带领下,远景农机合作社将一如既往地按照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坚持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把水稻、甘蔗生产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将合作社打造成南方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品牌合作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新垦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坦克:

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共赴致富路

  今年50岁的土家族汉子田坦克,现为新疆沙雅县新垦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共有社员280户,固定资产748万元,入社耕地面积2.8万亩;拥有1804型拖拉机和大型风幕式喷雾机、4.2米联合整地机、激光平地机、一机三膜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112台,以及其他各类中小型农机具280台,是沙雅县****的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1年1月,田坦克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了新垦农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田坦克利用合作社社员入股资金和新疆德佳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的50万元入股资金修建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的地膜厂,安装了2套地膜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每年可供应28万亩农田用膜;安装了4台(套)高速机组,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以上,可满足6万余亩棉田滴灌带需求,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围墙,电教室、多媒体会议室、办公室、水电设施、地磅、财务室、警卫室等。当地农户看到这种情形,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

  “无规矩不成方圆”,田坦克深知其中道理。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便反复和其他合作者强调必须依法依规经营,并且制定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合作社根据《农机专业合作社法》每半月召开1次理事会,每半年召开社员大会,对合作社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合作社每年留下40%的利润作为发展基金,其余60%资金作为分红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合理分配,为建立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关键。田坦克在合作社组建成立之初,就规定农机作业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订单作业、统一调配机具、统一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统一后勤保障、统一处理作业纠纷,按合作社分配的任务共同开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服务及其他经营服务活动。同时,合作社为所有农机手定下严格的作业标准,根据用机户和机车实际工作量予以确认,按规定收取农户田间作业费。合作社2.8万亩耕地全部统一采用品性优良的作物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确保作物优良遗传性能不因多品种混杂发生变异,达到高产高效。2012年以来,合作社制定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施肥、用水和农作物管理标准,统一管理措施,统一使用大型喷雾机械作业,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由于该种方法效益明显,周边未入社农民也将植保工作托管给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


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四)

北京市金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言利:

带领合作社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朱言利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工作,先后牵头成立了北京绿茵盛源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金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使合作社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2月,他成立了北京金利同微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集种养、加工、销售、农业观光、采摘、农机服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朱言利在2010—2012年连续3年获得房山区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金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8户,长期雇佣农机手25名,修理工2名,管理人员6名。有标准化农机库棚、停放场2000余平方米,办公用房、维修间、配件室1800余平方米;大小农机具80台(套);高标准日光温室80栋,种业研发示范田1700余亩,固定资产总额逾1600万元。2012年,全年总收入4500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社员分红达200万元,全体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3万元。

  多元发展做足产业。金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初就已经开创性地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形成了品牌、服务、生产经营、销售的完整产业发展链条。经营范围涉及食用菌,花卉,蔬菜,果树种植,大田种植和农机服务、指导、咨询,农机修理,农业观光、采摘,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农民合作化经营模式,多种功能,多种经营,相互协作,互为补充。利用农机技术优势,合作社于2012年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工厂化鲟鱼养殖项目,不仅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水产品,还为社会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同时,还带动加工、饵料、苗种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投资1500万元新建食用菌工厂化项目,充分利用房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投产后直接解决了25人就业,带动30户社员增收;下半年新建红掌鲜切花产业化项目。2013年为了扩大食用菌工厂化经营,合作社投资160万元新建2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现已建设完毕,预计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投资240万元对合作社原有80栋日光温室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安装风机、水帘、水泵、温控开关柜等,目前已经改造完毕。

  慈善农机赢美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在朱言利的带领下,合作社将帮扶困难户作为重要的工作积极与区残联合作,为本村及周边村民设立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40余个,积极帮扶40余名残疾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并建立了扶贫助残基地,进一步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寻求合作,走出京郊闯市场。在朱言利的带领下,合作社也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合作社在农机国补政策的扶持下,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先进的大型收获、耕整地、喷药等农业机械,通过高薪聘请一批东北、河南籍机手,采取一定形式的合作,与东北、河南等地建立服务关系,进而新建一个驻外农机服务基地,打开外省市农机规模化服务的缺口,让北京的农机走出去。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精品稻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金平:

用农机促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精品稻麦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是集农业机械全程化作业,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服务和水稻种植生产、加工、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成立至今有农机具95台(套);已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QS生产许可认证。合作社2009年1月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示范合作社”、银川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核心成员人数达到50人,社员人数达到210人,固定资产935万元,服务农户1200户,经营收入达到213万元,固定办公服务场所230平方米。

  合作社理事长杨金平积极热心发展农业机械化,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土地经营面积逐年扩大,由初期的600亩发展到8000亩以上。合作社在金贵镇通昌村、关渠村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1.6万亩,每年采取“托管式”的管理形式代管农户耕地5000亩以上。2009年,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在金贵镇关渠村建立水稻生产基地3000亩,托管农户耕地3000多亩。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杨金平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连片集中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水稻品种和结构不断优化,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2010年,合作社在金贵镇开展土地流转,建立水稻现代化生产基地6000亩,基地被列入全区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

  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服务及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步伐。为了推动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杨金平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组织服务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合作社社员收入,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为宗旨,开展了从整地、耕作、种植、管理、收获、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综合服务,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杨金平引进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一套,建设育秧车间1800平方米,育秧大棚50栋,每年生产的水稻育种可满足3万亩插秧稻需求。水稻工厂化育秧从秧田耕作、种子加工、种子处理、置床处理、秧田播种、秧田管理、综合利用等项生产环节,实现了秧田整地、种子包衣、集中浸种、集中催芽、精量播种、秧田追肥、秧田防病、秧田微喷、秧田调温、秧田除草等全程机械化,还实现了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弱流喷淋实现恒温增氧,催芽过程全面实现精确自动控制、多传感器巡回检测、智能程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水稻单产高、稻米品质好。

  为了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走“有机、观光、休闲”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2013年,杨金平与宁夏伊顺园农工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新建肉牛养殖场500亩,总投资8500万元。养殖厂建成后,年育肥出栏肉牛7500头,年饲养量达到10000头以上,吸纳入园养殖户260户以上,养殖园区效益达到600万元以上。

  创新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杨金平不断探索“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机制,带动周边农户1200户,农户每年增收20%。为了创新肉牛养殖合作机制,他负责为农户无偿提供养殖棚,规定入园农户必须有50头牛以上的饲养能力,肉牛购置所需资金的40%由合作社贷款担保,合作社负责为养殖户提供饲草料配送。通过协议形式,养殖户要将肉牛统一交由合作社销售,收入款项扣除银行担保贷款和饲草料费用后支付给养殖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农民,杨金平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先后受到了自治区、银川市和贺兰县的表彰和高度评价。2006年,他被中共银川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银川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被自治区人才办、农牧厅评为“宁夏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2007年,他被中共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银川市农业科技创业带头人”。2008年他被中共银川市委宣传部、银川广播电视台、银川晚报社评为银川改革开放30年“改革创新风云人物”;被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银川市劳动模范”。2011年他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上海市外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华: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服务现代都市农业

  上海市外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04年组建,合作社股东为10人,成员出资总额200万元。合作社有社员25人,陈永华为理事长,聘用农机技术人员15人;拥有农机库房2500平方米,涵盖农机库房、油料库、维修间和配件库;联合收割机46台,大中型拖拉机48台,洋马插秧机10台,各类农机具近20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近2000万元。

  在陈永华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发展,外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上海市农机示范合作社。为进一步推进合作社发展,在做好农机服务的同时,合作社还承包经营镇属土地,种植粮食近7000亩,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经营管理有序,示范作用明显。合作社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社员以农业机械、资金入股等形式出资,并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做到规范运作。合作社制定了规章制度,开展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服务,实行规模化、集约化运作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做到机手、机械与季节相密切的配合,机插秧统一育秧。实行规范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合作社农机作业效率,提高了农机服务的水平。合作社长期对机手开展技术操作、业务培训,优化服务机制,在同行业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管理制度健全,运作机制规范。合作社在强化规范管理上,实行健全的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农机具管理,做到登记造册、账目清晰;二是农机维修和作业做到定人定机、定责定酬;三是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即学习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考核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达到规范有序运作。合作社在完善运作模式上,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分组作业,单机核算,从而调动机手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心,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合作社从2011年起对所承包的粮食生产土地全部实行集体承包、统一经营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合作社社员集体管理土地面积1200亩,带动周边当地农户30户实行分包管理5800亩。通过完善经营模式,使合作社人员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忙时参与农机作业,闲时参与粮食作物管理,合作社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农机作用突出,生产效益良好。在自身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作业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合作社还积极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装备优势,参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在陈永华的带领下,2012年,合作社为镇级农场和周边乡村承担机割小麦近8000亩,机耕面积10000余亩;机割水稻近10000亩,机插秧近4000亩,农机作业收入约6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合作社承担上海市合作社专题项目3个,建设高水平设施粮田1100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青岛市勤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

农机事业“多面手”

  青岛市勤耕农机合作社位于黄岛区大场镇,现拥有成员210多户,其中核心成员90户,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合作社机具装备力量较强,服务农户2万多户,年经营收入2500多万元。勤耕农机合作社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农机合作社”“全省农机安全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合作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是青岛西南区域闻名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技术改造能手。

  维修改进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后,很多农机生产企业委托合作社建立售后服务站。现在合作社是福田、东方红、烟台东汽、鲁耕、迪马、柳林和大华等10多个知名产品的售后服务站,并逐步将售后服务的范围向周边乡镇和诸城、五莲、日照等地延伸,解决了机手维修难的难题。

  在维修服务过程中,姜永战非常重视农机手和农民的意见,研究改进机械性能。由于当地玉米和小麦的种植行距不一样,换季播种时经常出现“戗茬”现象,影响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于是,他就从源头上改进免耕播种机,把小麦播种机由固定8行改为在8—10行可灵活调整;把玉米播种机由9行调整为8行,行距控制在50厘米左右,并且自由调整。这样一来,无论在收完小麦后播玉米,还是在收完玉米后播小麦,遇到秸秆茬子,只需要调整播种机的行距就可以了。同时,他还对玉米收获机和大豆收获机进行了改造。

  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增强合作社的带动力。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姜永战组织合作社成员带头推广,一亩地节本增效100多元。合作社每年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万多亩,深松土地面积1.5万亩,为老百姓和机手增收200多万元。

  合作社还推广花生种植技术。原来当地种花生容易出现重茬,导致花生果实感染病和腐烂。姜永战带领社员深入调查研究以后发现,重茬跟耕地太浅有关。于是,他们就试着从5铧犁开始改起,只保留一个犁,并且取名叫“独犁”,又把独犁加固、加高、加大,作业深度由原来的20厘米变为50—60厘米。后来,他们还在深耕前增加了一道作业工艺,先撒上一层白石灰,再深耕,然后再机播花生。用了合作社的花生种植技术栽培,重茬地里的花生果粒粒饱满,不再生病,而且产量也明显提高,农民非常认可。

  立足为社员增收,增强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姜永战坚持合作社要立足农机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了农机作业、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农机生产“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由于合作社市场开发有力、会员收益明显,逐步赢得了更多机手的信任和拥护,社员由十几户发展到200多户,年作业面积50多万亩,作业收入超过2500多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合作社还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流转等服务,每年“三夏”“三秋”,合作社都安排专人到江苏、鲁西南及胶南周边的高密、平度等地联系作业,签订作业协议,基本实现了“农机无农闲,四季都赚钱”。今年“三夏”期间,合作社组织30位农机手和1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赴江苏东海农场及省内的枣庄、日照、潍坊等地跨区作业,作业收入超过70万元。

江西省新建县恒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恒伟:

用水稻全程机械化带富一方农民

  江西省新建县恒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位于南昌市北郊恒湖垦殖场,创建于2009年。该合作社集农机维修、工厂化育秧、农机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由**初的5户农民组成的小规模农户机械合作形式的服务队伍,发展成为现在拥有156户社员、农业现代化机械300余台(套)的专业服务合作社。合作社有耕作类机具、植保、灌溉等机械110台(套),育秧播种流水线6条,发芽机4台,全自动净种、催芽房5套,连栋温控大棚5000平方米,40吨粮食加工设备一套。当前,合作社已经成为一个集浸种催芽、育秧、机耕、机插、机收、加工、维修于一体的多功能农机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张恒伟2009年被恒湖综合垦殖场评为劳动模范;2010年4月被南昌市委、市政府评为南昌市劳动模范,同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农业机械先进个人;2011年被南昌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机先进个人;2012年获得全国农垦农业机械化专题论文一等奖;2013年新建县恒伟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获得“全国优秀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合作社”称号。

  以机插秧为突破口,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成立之初以机插秧为切入点,攻克了当地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难题,从而在当地一炮走红。合作社引进了新建县第**台高速插秧机,在当地第一个建起了水稻育秧工厂,把推广机插秧技术当作合作社首要工作来抓,2011年合作社成为新建县农机培训基地。现在,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覆盖面积达到十余万亩,作业区域辐射到了恒湖、联圩、昌邑、成新、朱港等地。

  为更好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承包农田659亩,逐年流转土地,今年已签订流转土地2940.94亩。除此之外,合作社每年为周边的广大农户提供安全、无偿的维修机械场所及技术、培训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操作及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合作社每年培训农机操作手达600余人次,目前已建成一座40吨粮食加工厂,走出一条产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业道路。

  实现工厂化育秧,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新路子。2010—2011年,在当地政府和省市县农机、财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合作社投资150万元新建了6000平方米简易育秧大棚和5000平方米水稻工厂化育秧连栋温控大棚。每年春耕期间,合作社采取早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的方式,为周边种粮大户和农户培育高规格标准化的秧苗。近年来,合作社每年为周边农户育插秧面积7000余亩。

  合作社按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农机维修、作业一体化经营的新途径,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巩固合作社健康发展之路,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运用新型农机具;二是通过农机作业服务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合理定价,每年为农户提供代育秧,代耕作、机插、机收、植保等生产过程一条龙机械作业服务项目,让广大农户和种粮大户省事、省心;三是充分发挥连栋温控大棚的作用,适时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积极引进优质草莓、蔬菜品种,凭借其纯天然、无污染、个头大、色泽鲜等特色,市场销售深受客户青睐,年创造价值近30万元。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2010年江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抚州市唱凯区发生决堤,为帮助当地群众减轻损失、恢复生产,恒伟农机合作社在省农机局组织带领下,当天就安排了11台高速插秧机参加救灾援助,当时正值“双抢”酷暑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合作社社员不怕困难,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连续作业10天完成机插面积1000余亩,提前完成了省农机局交办的任务,为唱凯地区群众恢复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2011—2013年,张恒伟带领合作社成员每年主动为低保户、困难户减免机插、机收作业300余亩。

广东省蕉岭县金珠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辉苑:

农艺农机融合的促进者

  广东省蕉岭县金珠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辉苑于1985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96年底回家乡发展种养事业,创建绿色稻米种植示范基地;2008年牵头组织农户成立了蕉岭县金珠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0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于2012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林辉苑本人也多次获得表彰,他于2008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0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010、20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2011年荣获“梅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11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称号。现在,林辉苑不仅是合作社理事长,他还是广东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广东省蕉岭县委员会委员。

  热爱“三农”,积极投身农机事业。在林辉苑的带领下,目前合作社拥有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1600亩,实施全程机械化生产,以点带面推动农业全程机械化。同时,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带领合作社投身社会扶贫事业,与广州南沙区国土局共同扶持叟乐村贫困户,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质稻种子,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十几年来,他充分发扬农民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使示范基地水稻生产按时播种、插秧、收割至稻谷烘干入库,且年年保持稳产高产。

  努力学习农业农机专业知识,深入农户为民解忧。林辉苑对工作履职尽责、任劳任怨。他刚从事农业生产时,对水稻种植技术不了解,也不懂得机械操作,但是他刻苦学习钻研,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参加上级农业、农机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认真实践取得经验,并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员及周边的农民。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社员在春耕、夏收、秋播期间,积极引进推广新机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机作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技术到位,从而保证了各项农机化技术推广任务的顺利完成。

  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更好为水稻生产服务。林辉苑认真负责,精心经营,组织制订了《蕉岭县金珠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蕉岭县金珠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合作社下设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监事会下设财务部、业务部、生产作业部、维修服务部等,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经过几年努力,合作社核心成员人数达到了62名,社员成员数达到了310名,拥有固定资产750万元,其中大中型机具82台(套),实现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合作社有固定办公服务场所500平方米,年作业服务农户达2500户,2012年经营收入325.6万元。林辉苑充分利用合作社信息平台,努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专门成立了机械化统防统治专业队,通过电话、短信及互联网向广大农民定期发布农机政策、农机生产和水稻种植的技术要点、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在示范基地内带头应用先进农机农艺技术的同时,合作社定期组织农户进行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及实地指导,获得了广大社员和农民群众的好评。


 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三)

湖南省湘乡市九龙农机联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雄:

带领大家走联合共赢之路

  湖南省湘乡市九龙农机联合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联合社)成立于2010年4月,由王雄等七人共同注资2200万元创立,是集农机制造行业、农机销售、农机维修、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作业大户为主体的综合性专业联合体,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齐全。通过三年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联合社现有单位和个人会员215个,从业人员1040人,固定资产4200万元。2012年,联合社创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1500万元。联合社2011年被评为“湘潭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为了使联合社不断发展,理事长王雄联合全市3家生产企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个经销网点、30多个维修网点,50多家农机大户与种粮大户全面开展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作业服务、信息共享等工作。联合社机械装备和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挖掘机、推土机等农业工程机械29台,大型拖拉机16台,收割机396台,插秧机208台,运输车127台,各类中小型农业机械及设施设备1450台(套),各类技术人员44人。联合社的组织形式为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农机经营个体,综合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各会员单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联合社对会员进行指导和监督,保障会员单位之间既有序竞争,又有共同协作。

  在王雄的带领下,联合社在农机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走向齐全的同时,不断流转土地。各会员单位通过入股、承包、租赁、托管等土地流转方式集中水田11000亩。

  联合社秉承服务会员、服务农户、服务政府的宗旨,年初制订了具体的工作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促进湘乡市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联合社已累计销售各类农业机械2000多台(套),完成销售收入2300多万元,其中推广插秧机135台,并努力做好售后服务,保证了这些机械及时投入作业。

  同时,联合社积极配合机插秧推广工作,在东郊乡石竹村建有育秧大棚3个,集中育秧面积120亩,为新购插秧机农户每人提供3—5亩的机插秧苗服务。合作社也是全市机插育秧技术培训的实教场所。在王雄的带领下,各会员单位共举办了各种形式机插秧演示活动6场次,其中在山枣青顺村主办了有省农机局、湘潭市、湘乡市领导莅临观摩指导的大型演示活动。

  今年,湘乡市遇上历史上少见的干旱年,王雄带领社员成立抢险救援中心,调配挖掘机2台,农用运输车2辆,赴乡村参加抗旱工作40多天,疏通河道、干渠近10000米,送抽水机50台(套)给困难农户,为抗旱救灾保丰收发挥积极作用,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群众好评。

  王雄还极力支持种粮大户。联合社及时掌握了全市种粮大户的动态信息,谁有困难就尽力帮助。在获知金石镇武生农业合作社成立不久,机械装备不足,特别缺少小插秧机后,王雄主动按厂价提供“正天牌”插秧机2台,并指定技术员专门负责育秧插秧技术的跟踪指导,帮助其完成了400亩的机插面积。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富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新华:

立足“三农”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徐新华于2007年联合12名成员成立了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富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此走上了合作共用农机之路。七年来,他带领社员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2年底,合作社先后创办了五个经营服务实体,即农机作业服务队、南通市惠民农机销售公司、如东县益农农灌服务公司、如东县农水河道清淤公司和庆丰农机维修服务部。合作社有成员248人,大中型机具78台(套),标准机库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2528.2万元,服务能力达2万多户。合作社被江苏省农机局评为五星级农机合作社、省级明星跨区作业服务队、省级五好合作社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徐新华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合作社现有党员11名,工程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中高级维修工共5人。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人才,理事长、理事多次参加农业部、省、市县培训,把修理人员送到大中型农机企业培训,请县农机学校老师对机工进行培训。

  徐新华重视提高社员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跨区作业服务拓展到12个省市,实现收入超千万元。合作社通过统一调度农机作业,实现规模化作业,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入社机手作业量比未入社的普遍增加20%。跨区作业市场发生变化后,合作社瞄准创业户、外出户、老弱病残户用机难的市场,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管“四代”作业服务,开展“一条龙”作业,为5000多农户提供稻麦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4.5万亩,吸纳社会机手和解决农民就业505人。

  拉长产业链,提高合作社效益,保持队伍稳定健康发展。合作社从单一的农机作业不断向农林牧副渔作业发展。合作社注重拓宽服务领域,购买70座泵站,成立农灌公司,服务灌溉面积4.5万亩,服务农户2.1万户;推广精确灌溉技术,推广先进节能机泵100多台(套),解决了机插秧用水难问题,而且每年为农民节约灌溉水费50多万元;向特色农机产业和河道清淤保洁、农机销售、后勤保障等多领域服务;实施社社联合,创办农业休闲观光园。年经营服务收入突破2000多万元,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徐新华还组织社员购买秸秆还田机械,开展机械化还田、秸秆打捆、收储、制粒、制绳作业,参与马塘镇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项目工程建设,马塘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徐新华重视加强合作社规范管理,以法管社,重大事项组织召开成员大会,让成员行使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将人事、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事项写进章程,建立了财务管理、机务管理、安全生产、作业标准、奖赔定额等规章制度;合作社对各大班组进行目标考核,再由班组考核到人,实行功效挂钩;对农田作业机械实行单机考核,农灌公司实行以灌区核算,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奖赔兑现,取信成员。合作社去年对先进工作者、优秀劳动者进行表彰,奖励资金达2万多元。合作社稳定健康发展,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为地方政府、农民机手排忧解难,成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政府的帮手,农民的依靠。

河北省景县福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春芝:

景县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头雁

  河北省景县福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月,该社在理事长张春芝的带领下,从**初的只有社员5人,注资8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352名社员,各种农业机械1897台,固定资产3395万元。合作社是景县第**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就承担了省级农机深松项目15万亩的作业任务。

  2012年,合作社经营收入2627万元,社员人均收入5万多元。今年1月,福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张春芝在创办合作社伊始就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服务粮食生产为目标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农机服务。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200亩,托管土地1.5万亩。在生产管理上,她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路,组织社员在本地及跨区进行机械化作业,耕、种、收三大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100%,不但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增加了社员和农民的收入。

  福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直致力于示范、推广农机化技术,该社先后承担了小麦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等部、省级农机项目,其中深松面积达38万亩,争取补贴资金950万元。合作社还应用了保护性耕作、夏玉米深松施肥播种、小麦深松旋耕分层混合施肥大种距播种、深松施肥播埂、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秸秆快速腐化等农机新技术,尤其是夏玉米深松施肥播种技术,不但实现了节本增效,还解决了大型拖拉机半年闲的问题,仅今年就有110台大型拖拉机参加夏季作业,机手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在不断扩大合作社业务范围的同时,张春芝还特别注重加强硬件建设和内部规范化管理。该社依法选举、设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内设机构有作业部、财务部、维修部,建立健全了生产管理、机具管理、安全管理、油料配件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项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实施民主管理,重大事项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成员权利义务平等,合理分配收益,合作社盈余分配的返还比例不低于80%。

  为了不断提高社员素质,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张春芝十分注重技能培训,她先后投资二十多万元,新建了培训教室、实训基地,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训机械设备。两年来,合作社培训社员及机手累计达1830人次。在合作社培训的基础上,120多位社员考取了农机操作工资格证书,福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还被认定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在农机服务上为了便于组织作业,合作社统一为社员制作了工作服,还为部分拖拉机安装了GPS卫星定位仪;在农忙时节,合作社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组织5台维修车不分昼夜服务在田间地头;合作社每年都协调石油公司按每升优惠0.4元的价格给社员供应柴油,并统一购进种子、化肥,大大节省了社员开支。

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胜利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自强:

扎根农场服务农户

  王自强,现任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胜利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1997年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先后干过技术员、支部书记、站长、区主任。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水平过硬,于2009年2月由基层管理区主任调任农场农机科科长并多次荣获农场、管理局、总局表彰,2011年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3月,王自强本着互助联合,扎根农场,服务农户,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45名农场职工依托根据国家及农场农机补贴政策购买的先进机械入股共同组建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227万元,他被推选为理事长。为使农机合作社能正常运转,尽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他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终制定了一套适应于农场需求的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

  完善运营机制,严格作业标准。几年来,合作社依托农场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农场的旱田农户提供优质代耕服务,在建立健全合作社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农场制定的“五统两分一单独”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机车实行作业验收单审核制度,对作业标准进行量化,由作业单位严格审核作业质量并反馈到合作社,合作社依据作业验收单对作业合格后的机车农机具负责结算作业费,否则将进行返工作业或者取消作业资格。

  积极革新改装,勇于自主创新。为了保证作业质量的高标准和高效率,合作社配置了先进的农机具。为使这些先进的机械能够充分发挥功效,王自强针对各种机械的实际作业情况不断对机具进行改进。他与北京盛恒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实现了GPS主导航驾驶系统的双通道、大距离、高精度的信号传输,该系统可以实现直线相对误差±2.5厘米的高精度作业,大大提高了旱田作业的标准,减少了土地的浪费,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他主导了对起垄器的改进,**后将其改进为集起垄、施肥、中耕管理、破板整形、根基追肥、垄向区田筑挡六项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农具,为社员节约农机购置资金260万元;在与河北大犁厂家的共同努力下,对原有及新引进的大犁进行了犁架加高、尾轮液压转向、合墒器液压调整、燕尾翅加宽、合墒器宽幅调整等改进工作,满足了生产的需要;通过与河北玉米割台厂家进行技术交流,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革新,**终改进了1.1米大垄和常规垄距可调割台,使用效果明显。

  强力推广技术,促进节本增效。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主动承担了农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任务。王自强主动与农场的生产科、科技科进行合作,经过几年的摸索,成功探索出了寒地玉米催芽机播技术。为保证播种质量,合作社为农场代耕的16万亩玉米全部采用进口气力式精量播种机作业,每亩可为农户节省费用近40元;探索使用进口大犁平翻玉米地,减少玉米灭茬作业环节,既解决了秸秆全部还田培肥地力的问题,也解决了普通大犁翻地后作物精播不精出和施肥不到位的问题,并且为种植户每亩节省10元种植费用;探索使用美国海吉公司生产的玉米去雄喷药机进行玉米化控作业,既解决了玉米生长后期普通机械无法下地作业,又解决了依靠飞机作业的不确定性和喷洒不均匀的问题,为农户节省作业费用约4元/亩。

  通过近三年的发展,好山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王自强的带领下迅猛发展,入社社员从**初的45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11人,机械总资产1.04亿元,入社机械642台(套),服务农户达2700余户,年经营收入达4080余万元。合作社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建有农机停放库70间,综合办公室面积400平方米,农具停放场面积16000平方米,道路绿化面积2400平方米。

福建省顺昌县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祥:

立志农机创新业

  福建省顺昌县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祥是一位70后的农村青年,2010年,他创办了顺昌县金祥粮食专业合作社,2012年又创办顺昌县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他立志农机、实干创业,在短短两年时间,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县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典型范例,成为目前南平市建设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服务功能齐全的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入社农户104户,承包农田面积3000亩,拥有耕种收等各类农业机械80多台(套),农机具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1000万元。合作社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服务10000亩、机收6000亩、机插秧5000亩,并开展粮食精加工服务,已逐步形成了一条水稻生产耕作、种植、植保、收割等作业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和产后粮食精加工、储存、销售等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0年,刘金祥抓住发展机遇,使用大型、高效的农业机械,追求和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三年来,他带领合作社先后投资近360万元,新购进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6台、乘坐式水稻高速插秧机25台、步进式水稻插秧机2台、“东方红-804”水田轮式拖拉机2台、手扶式拖拉机4台和三久牌谷物烘干机5台等科技含量高、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达84台(套)。先进的高科技农业装备使合作社快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服务功能齐全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时期。

  同时,刘金祥紧抓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规模建设环节,高标准建成全钢架结构的机库房1100平方米、全钢架结构的稻谷烘干、精加工车间和综储库房3000平方米、农机化技术培训教研管理等基础设施300平方米、全钢架结构育秧棚10亩和水稻工厂化玻璃育秧房300平方米等基础设施,建筑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为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近年来,刘金祥积极配合顺昌县农机总站和县委农业办公室等部门,协助开展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操作手技术培训班,为全县农机户掌握插秧机操作技术和水稻育插秧技术以及联合收割机操作技术实行免费培训。培训班利用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和设施上的优势,采取由县农机总站专业技术人员做专题讲座、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面对面传授机具操作使用要领、农民学员和厂家人员互动等方式教学,深受广大农民学员的欢迎。2012年以来,合作社累计协办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微耕机的农机手和农机修理人员达300人次。

  刘金祥开拓思路,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从农业生产的产前服务延伸到产后农副产品的烘干、加工、保鲜、销售等环节。2013年,他投资160万元,建成一条日产60吨规模的现代化优质大米加工生产流水线及配套产品冷藏保鲜设施,顺利完成由顺昌县农机总站承接的“福建省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和试运行,9月底项目通过了省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在刘金祥的带领下,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顺昌县第**家每年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商品秧5000亩规模的现代化水稻育秧中心,成为一个服务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新实体。

青海省大通县新华农机科技示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新华:

创新农机经营推动科技示范推广

  青海省大通县新华农机科技示范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1月23日,注册资金287.5万元,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210人,大型拖拉机12台,中型拖拉机15台,联合收割机6台,各类配套机具160台(套)。合作社机具及粮油储备库1900平方米,配件库和维修间3间,总资产达800万元,2011年总收入140万元,2012年总收入234.7万元,截至今年9月底收入310万元。2012年,合作社被青海省农牧厅授予“省级示范社”称号,2012年9月被授予“西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2013年1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张新华社会阅历丰富,思路敏捷。2010年,他大胆谋划办起了农机合作社,这一举打破了上寺咀村一家一户死守一亩三分地的陈规,农机化替代了全村886个劳动力。2011年春耕期间,他请来农机技术人员指导合作社社员实施免耕播种技术。为了推广免耕播种技术,他带头试播、示范。

  2011年3月,张新华被上寺咀村村民选为村主任。他不负众望,以村主任兼新华农机科技示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名义向县扶贫开发局提出申请项目,实施集中连片种植“通麦2号”小麦1250亩,免费为上寺咀村村民提供集供种、化肥农药,机耕﹑机种﹑机收﹑麦草打捆为一体的一条龙耕作服务,解放了本村95%的劳动力,有效地转移了劳动力再就业。整村推进项目给村民带来了124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农户务工收入,这一年是本村村民的双丰收年,合作社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013年,张新华精细规划,大胆创新,进一步扩大项目实施规模,为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亩,同时完成了小麦机械化连片种植3560亩,马铃薯机械化播种1005亩,油菜机械化种植面积1200亩,蚕豆机械化点播840亩,涉及城关镇5个行政村的960户农户。截至目前,合作社经营收入已达300多万元,获得纯收益100余万元。

  在张新华的决策下,合作社实行合同化管理,对外跨区实施订单作业,与周围村庄农户签订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合同或订单为农户进行统耕、统收等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了合作社的生存和希望,身患高血压的张新华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玛多县、达日县、曲玛莱县等高海拔,空气稀薄的地区开拓业务。头痛难耐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为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


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二)

甘肃省金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任伟:

引领甘肃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排头兵

  任伟,现任甘肃省金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甘肃省金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由甘肃省国营八一农场牵头,当时社员人数仅有280人,注册资金只有228万元。经过三年的发展,该合作社现已拥有大型农机具56台(套),机库面积2500平方米,固定资产1300万元以及办公服务场所超过500平方米的可观规模。作为合作社的主体,核心成员人数达123人,入社社员已发展到2239人。合作社中,管理人员18人,农机驾驶员135人,农机修理工15人。2012年,全社的农机经营总收入达982万元,实现纯收入283万元。今年已实现作业服务面积21.56万亩,占2013年计划任务的84.5%;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1098万元,实现经济效益460万元。同年,该合作社荣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

  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的农机作业服务是农机合作社实现利益**大化,确保提升持续增收能力的制胜法宝。任伟带领金农农机合作社推出了“保证农机作业质量,实现诚信经营,严格按照农机作业规程开展农田机械化作业”等切实提升服务水平的公开承诺,有效发挥其市场信息灵、组织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等特点,大力推广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机具利用率。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作业订单、合同等也纷至沓来。仅2012年一年,就有2450户农户成为甘肃金农农机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受益者。

  科技公关解难题。金农农机合作社长期种植国家指令性特种药材,从种到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雇工成本逐年上涨,严重影响了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这些都被任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有效破解机械化种植、收获等环节的难题,他先后远赴新疆、黑龙江、华南等地的农机研究院所和农业高校进行调研学习,邀请有关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2012年他从新疆石河子引进气吸式集播种、铺膜、铺滴灌带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药播种机20台实施作业示范和推广,较好地解决了播种强度大、间苗困难、雇工费用高的问题,为农场职工节约间定苗费30元/亩,累计节约费用达到100万元以上。今年,他又从德国引进收割机,通过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罗锡文院士和外国专家的联合研究公关和技术改进试验,终于改造完成了适宜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特种药材的机械化收获机型,可节约54.2元/亩的雇工费,总计节约雇工成本达到250万元以上。

  节本增效创收益。金农农机合作社努力推进全程机械化,大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较大的节本增效作用。通过大农机作业,亩节约人工成本61元,亩增产8%,可实现年节本增效134元/亩。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八一农场“三大一化”战略进程,也逐步使八一农场向“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迈进。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永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永明:

带领合作社逐步实现全程产业化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永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永明先后获得了“2009年度农业丰收奖”“2009年绍兴市农村科技示范户”“2010年度浙江省十大农村新闻人物”及“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贡献奖等荣誉。2004年,郑永明组织当地16名机手共同组建成立了绍兴市**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2007年,合作社共有个人流转土地1250亩,社员流转土地合计13000亩;2008年,他带领合作社成员远赴全国各地跨区作业,实现农机作业面积25.5万亩,并申报了“浙江省农机作业吉尼斯纪录”;2009年,合作社已有核心人员106人,社员总人数达298人,拥有各类农机具300多台(套);截至2012年底,合作社已有固定资产2732万元,年经营收入达1711万元,有固定办公服务场所2800平方米。在他的领导下,合作社先后获得“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省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站点”“浙江省优秀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全国农机维修示范点”“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在郑永明的带领下,合作社日趋规范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均持证上牌,并且通过安全性能检测,领取《作业证》,并提前统一同农户订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同时,合作社统一订立合同,统一机具调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标识着装,统一年检年审,统一季前保养,统一信息发布。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和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及时向社员和广大农民发布农机政策、技术要点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另外,他还带头应用先进农机农艺技术,对周围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承担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培训任务。近几年来,郑永明先后引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嵊州市率先成立了粮食烘干中心和工厂化育秧中心。

  2008年,郑永明率领合作社协助省农机局成功举办了“浙江省水稻机械化插秧吉尼斯擂台赛”,并荣获第二名。同年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在交通便捷的104新国道边上新建了一个集合作社办公、停机、维修、配件、培训、集体活动为一体的新场地,建筑面积达到2800平方米。

  2009年,郑永明成立了浙江省**家由农机合作社与生产企业合作组建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并与洋马、久保田、约翰迪尔、中机南方等国内外著名农机生产厂家签定合作协议,实现社企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的农机服务新模式,标志着浙江省社企联手破解农机维修难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的创立,既有效解决了合作社自身发展中广大社员的维修保障问题,又为周边地区广大农机大户提供维修服务,而且还解决了农机企业在农忙季节售后服务力量不足、保障不力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为浙江省农机维修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子,是合作社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该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各类农机配件价值100多万元。通过与农机企业的强强联手,争取到了久保田公司在绍兴地区维修保养的代理资格,洋马农机更是把“洋马农机浙江维修工厂”落户在合作社。目前,很多农机手都纷纷慕名前来农机维修中心为农机维修保养。维修中心还设立常年免费农机维修电话,在农忙季节成立由专业维修人员组成的四支应急小分队,三辆农机应急抢修车,随时待命,为广大农户提供服务。维修中心成立以来,平均每年维修各类高性能农机具4600台次,实现产值230万元,使区域内农机户增收200多万元。现有的规模及服务面在全省名列前茅,并对农户实现统一培训、统一维修、统一保养等一站式服务。

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

现代农机装备成就的“三农”人物

  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经过8年经营和5次扩建,现有现代农机装备72台(套),总价值达3100万元,固定资产达5200万元,入社成员377户,规模经营土地14.5万亩,农民带地入社41150亩,租赁土地38557亩,代耕65293亩,预计2013年合作社粮食总产达3.3万吨,经营收入达到6951.5万元,利润3255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吴德显。

  吴德显出生于1965年,中共党员,现任合作社理事长,支部书记。他先后获得“三农”人物,全省“百名创业之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现拥有旱田和水田现代农机72台(套),日烘干玉米300吨的成套设备1套,农田运输和服务车8台,日加工水稻80吨的成套设备1套,全自动配方拌肥站1个。

  然而,这么多机器放在哪里,如何延长使用期限?面对这一难题,吴德显提出要建设高标准机库。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已建成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20平方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场库棚,包括标准化车库、油库、修理间、仓储库和办公室等,做到了机有库、具有棚,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和安全使用率都达到了100%。

  吴德显认为,只有靠完善的经营机制和制度约束,才能调动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学习,他认为首先要完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完善了社内章程,采取一人一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21项,公开招聘了合作社总经理、机务、生产、财务等管理人员和驾驶员。对管理人员采取基础工资加绩效工资结合的办法,对驾驶人员采取单车核算费用包干,结余归己的激励机制。其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吴德显提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吸纳4.15万亩耕地入社,推进了耕地连片规模经营。农民在享受了按股分红和国家粮补等惠农政策性补助基础上,还能参与二次平均分配。2012年合作社国投资金收入387.9万元,377户入社社员平均分得10289元,参与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民年户均收入6.1万元以上,比土地入社前增2倍。第三,建立效益保障机制。吴德显注重在运营机制上创新。合作社通过统一购进农用生产资料节约的资金和统一销售粮食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作公积金存储,实行了合作社经营耕地全部参加农业“阳光保险”,弥补了灾年减收的损失。

  大机械标准化生产,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即便如此,吴德显也感觉光靠种植业,永远做不强,做不大。于是,他组织合作社管理成员多次考察,召开多次社员大会,**后决定首先向畜牧业进军。利用田间秸秆剩余物,实现“过腹增值”。2011年,合作社出资200万元,购进170头西门塔尔优质肉牛和100头本地母牛,建成760平方米标准化畜舍,20000立方米青贮窖等齐全的基础设施。2013年出栏肉牛达290头,纯收入129万元,存栏牛增值部分还没有计算。其次向粮食初加工进军。2012年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成玉米烘干设备,处理玉米40000吨,纯收入320万元。2013年投资180余万元建成的水稻加工设备正在加工当中,预计每公斤水稻有1元的增值。**后向先进的农机农艺技术进军。吴德显十分重视先进农机农艺相结合,他先后成为大垄玉米模式化栽培、利用飞机进行玉米化控、紫花苜蓿种植、高纬寒地水稻试验多项技术应用第一人,取得了较好示范推广作用。

山西省晋中市康源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侯仁英:

凭借转型跨越东风领航农机合作发展

  在山西全省上下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活跃着一支引领农机合作转型发展的农机服务组织,他们的带领人就是侯仁英,他凭着对农业、农机的热爱和他独有的胆识和魄力,团结带领社员,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大胆创新,带头创业,走出了一条转型跨越的现代化农机发展之路,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晋中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山西省优秀农机合作社”“全国优秀农机合作社”等,他也先后获得“榆次区合作社先进带头人”“榆次区产业结构带头人”等荣誉。

  军人出身的侯仁英,性格刚毅,乐于探索。2000年侯仁英从现代农业的发展浪潮中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毅然决定由装备制造转型农机保养维修,从此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侯仁英同五户村民一起,共同拉开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序幕,晋中市康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侯仁英与理事会成员们一起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统一调度作业、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维修保养、统一机具存放”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让农机服务有了大舞台。随着机械的增加,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作业内容从原先的仅限于粮食机耕、机收发展为机耕、机收、烘干、统防统治等,合作社实力不断壮大,逐渐实现了农机服务的转型升级。

  在他带领下,短短三年间,合作社便由**初的5户社员、30万元农机资产发展为核心社员73户、入社成员达246人注册资金210万元的大型合作社,共拥大中型拖拉机53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6台,办公服务场所1300多平米,机具库720平米,维修车间640平米,以及开展维修、加工服务的机械设备等。合作社开展的业务内容有:农田作业,年作业面积接近10万亩次,服务农户5500余户,经营收入达580余万元;农机维修,年维修2000余台件,实现经营收入45万元;配电箱及“农田灌溉出水口”配件、播种机改造等的加工制造,实现收入150万元,三项累计实现收入775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60余万元,一跃成为全区**大的农机合作社,侯仁英也连续两届高票当选永康村委会主任。

  自被社员们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和再次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如何能带领社员和村民共同富裕,侯仁英深感肩头担子的重大。为了扩大规模,形成更大的合力,实现资源的合理运作,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要创新农机服务方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在服务中侯仁英和社员们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合作社先后探索出了订单式服务、套餐式服务和以农机服务换取农田季节性经营权等多种农机服务新模式。在本地作业市场基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侯仁英详细了解太原地区种植面积、收割时间、机械需求数量和收费价格等作业信息,然后安排沿途交通、食宿、跨区作业路线、联系作业客户等各种事务,为合作社社员提供了良好的跨区服务。

  合作社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深松项目、玉米丰产方等项目。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晋中市又陆续成立了1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侯仁英时刻不忘带领全村村民致富。结合本村耕地面积大、农机大户多的实际情况,合作社组织通过长期交流、合作,为农民搭建了科技、管理推广平台,从土地上解放了农民,解决了一家一户农民耕种土地的实际困难,给他们以更大的生存空间,更灵活的生活选择。同时,利用合作社平台,在全村培养了一批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等技术实用人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12年,全村实现总收入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35元,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

宁波市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正高:

创新垂范勇于开拓

  宁波市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位于鄞州区南部平原,共有社员354人,多为当地粮食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而他们的带头人就是孙正高。孙正高凭着对农业的热爱和独有的胆识魄力,团结带领社员,于2006年6月创办了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从2006年成立伊始,合作社从68名社员、153台农机、不足4000亩的作业面积扩展到目前社员354人、1080台农机、5万余亩的作业服务面积,以一年上一个台阶的速度发展,成为宁波市**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示范区”“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市级粮食生产先进服务组织”“宁波市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孙正高自己也获得了多项荣誉,他凭借优秀的成绩担任了宁波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会长、鄞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宁波市农村青年发展促进常务理事和宁波市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并在2012年姜山镇两富标兵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物质富裕标兵”称号。

  从建社初期开始,孙正高就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建立了全体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会议制度和安全生产、财务管理、机具维修等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合作社经营运行与财务收支等情况,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等法律规定要求落到了实处。在合作社内部运行管理上,实施“十统一”服务模式,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科技推广、统一产品收购、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使用商标、统一市场销售、统一结算分配。孙正高将合作社开展的作业项目、作业价格、作业标准、作业承诺进行公示,让前来联系作业的农民一目了然,同时,他坚持每月在合作社内部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充分接受合作社成员的监督,靠落实制度加强内部规范化的管理。由于合作社实施了多项优惠措施、并且坚持公开公正,农户入社的热情高涨、社员的凝聚力强化。

  合作社成立以来,孙正高积极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主攻水稻机插秧服务。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80台(套),其中收割机91台、插秧机373台、植保机227台、拖拉机196台,机械原值达1800多万元。机械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带动了作业量的增长,进一步带动了合作社的经营收入连番增长。

  孙正高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先后建设了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大楼、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等设施,让更多的社员享受到政策的优惠。目前合作社占地面积6804平方米,建有库房、办公室等近4500平方米,已具备为全镇及周边乡镇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能力。合作社的成功运作,让社员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共赢的道理,2012年合作社的年经营总收入近8876.75万元。

  2011年,孙正高带领一些社员走出去,在慈溪市杭州湾种植水稻,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盐碱地种植水稻,这对大家来说也算是一种挑战,他们克服路途遥远,土地荒芜,高低落差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培育下,当季亩均粮食产量达到350公斤,3227亩土地共产出110万余公斤粮食,当年经济收入近200万元;2012年又增加了2350亩,当季亩均粮食产量达到450公斤,5577亩土地共产出250万余公斤粮食,当年经济收入近449万元。在孙正高的带领下,社员们的辛勤付出加上丰富的管理经验、优良的培育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创宁”品牌在杭州湾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为合作社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湖北省安陆市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明庆:

乘风破浪唱大歌

  肖明庆,安陆市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从一台推土机起步,如今变身成为一名拥有股东226人,大中型农业机械132台(套),股金1500余万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肖明庆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乡镇水利部门工作。他所工作的李店镇是一个典型的“旱包子”乡镇,大旱之时引水灌溉,农闲之时大兴水利。这种情况下,他萌生了自己去买推土机的想法。没有资金,去贷款!没有技术,就自学!1995年,肖明庆从信用社贷款7万元,又找朋友借3万元,筹资10万元购回了第**台推土机。为了掌握推土机的性能,他就把推土机零件拆了又重装。施工中遇到难题,就向师傅请教,渐渐地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推土机手。此后,他又先后购回3台推土机和2台挖掘机。

  为了实现多方利润**大化,根据社员意愿,肖明庆把合作社下设机收作业队、机插作业队、机耕作业队、平整作业队、机防作业队,分别由5名社员负责。合作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收费标准,合理调配农机作业,从而实现了“机机有事做、人人有活干”。

  为保证农机作业安全,提高社员素质,肖明庆以合作社名义组织开展农机安全、驾驶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申报了农机免费牌证、安全技术检验等项目,并为农机手购买了农机安全互助险。4名社员被市农机局先后聘为“农机技术示范指导员”。

  近几年来,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出“菜单型、保姆型、流转型”三种托管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民与合作社双赢的路子,实现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一跃成为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

  今年8月,为引领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发挥各合作社资源优势,肖明庆整合全市联禾、鹏兴、速腾等8家各具特色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湖北郧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被推选为联合社理事长,真正成为安陆农机“航母”掌舵人。“安心打工去赚钱,晨风农机代种田”,如今,“晨风”品牌已经叫响安陆。

  2012年10月,肖明庆积极争取到省发改委“两型”社会合作组织产业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项目支持资金300万元,并新征土地100亩,施行产加销一条龙的体系扩能建设,逐步推进农机耕、播、收、销一条龙作业模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链条的紧密衔接。

  正是肖明庆不计回报的贡献、扎实干事的个人魅力,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农机手的拥护。2011年,肖明庆被评为全国农机科普先进个人。2011年6月,他被孝感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他被评为安陆市劳动模范。今年4月,他又被评为孝感市劳动模范,6月被孝感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候选人事迹连载(一)

编者按

  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农机部门的积极响应,按照评选标准,各地农机部门推荐了候选人,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其事迹。

天津市宁河县农鑫达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丙占:

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

  2007年,张丙占在宁河县农机局的指导下,于2008年7月与5个农机大户联合成立了宁河县农鑫达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合作社在张丙占的管理下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分别于2012年、2013年两次增资,购置大型机具、扩建机库、维修车间、培训教室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机设备95台(套),其中各类拖拉机19台,播种机3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9台,激光平地机2台,水稻收割机11台,玉米收获机4台,植保机械5台,田间管理机械6台,并拥有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性能的驾驶员56名,年作业服务能力达10万亩;建成大型标准化机库8间,面积达2000平方米,维修车间100平方米,农机零配件存放间120平方米,合作社总占地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2011年合作社被评为天津市平安农机先进合作社。同年,张丙占荣获先进农机化工作者称号。合作社成立以来张丙占坚持以“民主化管理,市场化发展”为原则,使合作社走上“互助共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张丙占带领社员集思广益,按照自身运作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及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机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公开上墙,真正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运行管理上,采取了“五统一”的管理方式,即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作业、统一标准、统一核算。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由初建时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1人,固定资产规模也由**初的210万元扩大到现在的950万元,一跃发展成为天津市社员人数**多、服务能力**强的合作社之一。

  壮大经营规模,拓宽服务领域。张丙占在管理中大胆尝试,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与县农机管理部门沟通,合作社主动承担了天津市耕地深松及激光平地作业补贴项目,自2010年至今共承担深松作业8万亩、激光平地作业2万亩。在实施项目作业的过程中,他们注重提高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有效促进了机械深松、激光平地等机械化新技术在本区县的推广应用。社员的盈余分配由**初入社的每年5000元,提高至现在的每年2万元,让合作社的全体社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创新发展给合作社带来的效益。几年来,合作社的作业足迹已遍布全县及周边地区,带动农户560户,服务农户6000多户,年收入达500万元。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张丙占以业务培训为重点,积极对农机手和农民开展安全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利用合作社购置的新机具进行作业演示,现场讲解技术原理、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方法,手把手地教农民操作,几年来,合作社采取举办定期培训班、现场会、观摩等各种以会代训形式,培训成员1800人次。

四川省双流县丰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勇:

把咱的农机服务扩大到全国去

  在四川省双流县九江街道万家社区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位青年开着宝马车“转田坎”,指挥收割机、旋耕机忙着为各地村民抢收、抢耕、抢种,他就是双流县丰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勇。

  王金勇出生于1983年,三十而立,对于他来说恰如其分,他把合作社工作干得红红火火,立志把合作社的农机服务扩大到全国去。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双流县丰收农机合作社成为全省机插秧面积**大、流转土地面积**大、农机资产**多、经营管理**好的农机合作社。王金勇被誉为“开宝马的80后农机种地人”,2012年他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是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带头人。

  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合作社现有核心员工58人,社员总数223个,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人,工程师3人,农艺师2人;拥有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植保机械以及其他配套农机具共计385台(套),总资产1000多万元。2008年合作社被评为双流县示范专业合作社,2009年合作社被评为成都市示范专业合作社,2011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0年王金勇被推选为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12年王金勇获四川省第八届创业之星称号。

  农机服务面积大幅增加。2013年合作社为农户和种植大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以及植保等作业服务面积16万多亩,服务农户2万多户,作业收入2800余万元。

  流转土地面积翻一番。2013年合作社流转粮油耕地面积10106亩(双流县1721亩,新津县3142亩,崇州市2230亩,邛崃市3013亩),比2012年增加近6000亩,成为全省****土地流转面积上万亩的合作社。

  实现50公里内供应商品秧。合作社合理建设集中育秧场300余亩,为周边农户进行订单服务,实现50公里内供应商品秧,机插秧作业面积达到3.2万亩。动员合作社社员投资350多万元购买井关、大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50台,秸秆还田机5台。

  加强联营合作。一方面,为了寻求强有力的合作联盟,增加合作社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王金勇不辞辛劳、用心调查,经过一年多的产品考察与试用,他**终与约翰迪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于今年7月成立了“约翰迪尔四川专业合作社”,为以后合作社优先购买、维修、调配新农机具和处理旧机具等取得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面对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带来的技术缺乏、粮食收储等问题,王金勇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聘请市县农技站领导和农业学院专家做技术顾问,到田间实地视察指导,联系好几家粮食收购站点优先收储合作社的粮食,及时解决规模化育秧初期秧苗管护技术难题和粮食烘干堆放问题,确保了粮油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建立完善分红机制。合作社社员按实物(机器等)折资或货币入股,每年按纯收入提取10%公积金后分红,分红后社员自愿增资增加股份。近两年社员分红占总股本的50%,2012年社员在合作社的工资收入加分红收益人均达3万元(工资收入按在合作社的工作时间算)。第二,创新服务方式。从2008年农机“三代”服务开始,逐步发展到订单作业、跨区作业以及土地承包、托管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加强人才引进。合作社按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两年后由社员大会决定给予其入股资格,可以参股参加分红。目前合作社的50多名管理人员全部为80、90后中等专业学历以上的新生代职业农民,有12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

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陈卓:

开创合作经营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陈卓,男,53岁,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职称,现在是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的一位朴实肯干,敢于向新事物挑战的新型农业工作者,任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2009年,他在榆树市供销联社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由供销利烨农资商品经销公司联合当地五户农民,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注册要求,在榆树市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成立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联社包括植保合作社、农机作业合作社、农资商品合作社和总部。联社的发展与农机合作社好的基础分不开。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2011年以来连续两届被农业部授予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陈卓在2012年当选为榆树市第十三届党代表,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2年7月3日他还荣幸地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接见。

  合作社创建五年来,大胆探索土地托管模式。紧紧围绕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增收致富这条主线,大胆探索与实践,以土地为纽带,以全方位服务社员为立足点,对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实施科学种田,努力提高产量,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工商注册资本2451万元,固定资产595万元,入社社员发展到255户,托管农户土地582公顷,作业服务农户1215户。合作社土地托管范围已覆盖到榆树市五棵树、刘家、先锋三个乡镇的十几个村,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盟温站”牌商标。

  合作社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通过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理事会。制定了社员纪律、入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理事会、监事会岗位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每年合作社至少召开两次以上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对合作社的重大事项进行一人一票表决后方能通过,每半年财务公开一次,接受成员的监督。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不断增加农机投入,近三年来投入近300万元,新增农机具40多台(套)。其中,玉米双行机械精量播种机1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6台,大中型拖拉机4台,自走式喷药机2台,苗带镇压器3台,深松机2台,玉米免耕播种机3台,同时还租赁了部分机具。目前合作社农机具固定资产原值已经超过395万元,保有量达60台(套),基本满足了耕、种、收、植保、灌溉、场上作业、初加工等农业生产需求。合作社还通过订购农机、农业类科技报刊,参加各类农业、农机展会,了解和学习有关的技术和机具信息,掌握新式机具的使用性能,先后应用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玉米机收、中耕深松、叶面肥喷施、高杆喷药、玉米双株高产集成等新技术,粮食产量平均增产700公斤以上,生产成本降低近800元。

  合作社本着让利于民、合作共赢的原则,根据市场测算,明确分红标准。全年产前、产中和产后不用托管社员拿一分钱,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及从播种到秋收,乃至储存销售等一切费用都由合作社垫付。被托管社员年终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纯收入收益分红,而且年度内社员有资金需求,可随时向合作社借支一定额度资金。

山东省苍山县众利种植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相成:

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

  王相成,山东省苍山县众利种植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2年被苍山县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生产标兵,被临沂市农机局评为优秀理事长,被苍山县农机局评为先进个人。合作社在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社,被苍山县农机局评为先进单位,被山东省农机局评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011年4月,王相成联合33户农机大户,正式注册成立苍山县众利种植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发展成员280名,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74台,固定资产达到680多万元。合作社作业服务范围覆盖17个乡镇,900个行政村5000多个农户。

  合作社成立以后,王相成与理事会成员们一起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统一签订服务合同,统一作业质量,统一作业价格,统一购买农机配件”的“四统一”作业规范,聘请专门财务人员负责合作社财务管理,按时召开理事会议,组织实施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社员的机具由各社员自行管理、维修、保养,作业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其中80%作为合作社平时各种费用开支与分红,10%作为留成资金进行积累。

  每当“三夏”“三秋”农忙时,王相成看准时机,积极主动与各乡镇村委签订小麦、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订单作业合同,严格按合同要求为农户实施一条龙作业。为拓展合作社服务范围,每年夏秋农忙之前,王相成先后到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详细了解当地种植面积、收割时间、机械需求数量和收费价格等作业信息,然后组织本合作社成员组成跨区作业服务队,赴江苏、安徽、河南及本省的枣庄、济宁等地进行小麦、玉米机收,并沿途安排好交通、食宿、跨区作业路线、联系作业客户等各种事务,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赞誉。两年来,跨区作业服务队共完成订单作业4.6万亩,跨区作业面积1.2万亩,平均每年实现作业收入262万元。

  合作社维修车间在每年“三夏”“三秋”之前对农机具进行保养维修,以保证农机手顺利地进行安全作业,并组织了12名技术精湛的维修人员成立专业的农机合作社服务队,到田间地头为作业机具进行维修服务。同时,王相成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为社会车辆搞好维修服务,合作社维修车间每年的维修收益就达到30万元。维修车间于2011年被山东省农机局评为四星级农机维修网点。

  2011年,王相成看准时机,以400元/亩的价格承包大仲村镇放马岭土地1600亩,实施农机作业种植项目,以种植蓝莓、黄烟、花生为主,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当年实现经济收入65万元。2012年,合作社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种植了部分绿化苗木及部分食用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王相成做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从种植环节入手,积极推广小麦免耕播种、玉米机械化贴茬“种肥同播”、花生机械化联合播种及联合收获等新技术;先后组织承担了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打捆)、花生联合播种、花生联合收获等现场观摩会,观摩群众达460多人次。

  今年4月,王相成跟随市县两级领导赴黑龙江克山县学习考察回来后,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学习克山县的先进经验,在新兴镇太子堂村积极发动群众,以带地入社的方式流转1500亩良田,吸收了213户农户入社。

陕西省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俊宏:

围绕水稻产业完善经营机制

  乔俊宏,现任陕西省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在理事长乔俊宏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全省**大的集机械化育秧、插秧、植保、收获、精米加工为一体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100人(户),固定资产2700万元,厂房、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占地面积60余亩,拥有大米加工机械设备及农机具71台(套),年经营收入4000多万元,流转和入社稻田面积达2万亩。2011年,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300元;2012年,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社员收入比入社前提高20%左右。合作社于2010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被省农业厅评为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和百强示范社。乔俊宏本人2012年当选陕西省劳动模范,曾被评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当选县政协委员和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6年,乔俊宏组织39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入社资金56万元,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拥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作业机械11台(套)。合作社机械除为本社成员服务以外,还为周围农户服务面积1000多亩,外地跨区作业面积2390亩,年实现效益21.6万元。经过一年的运作,合作社效益良好,入社成员比普通农户每亩水稻增加收入200多元。2007年9月经工商登记注册正式成立了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

  乔俊宏为人公道,经营管理能力强。凭借他的出色管理,使合作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营有序、业绩辉煌。在经营过程中,合作社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实行科学管理,统一调用优良品种,统一调用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机械化作业,产品统一收购加工,实行品牌化经营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他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合作社“水稻产业园”建设,建成2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机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化组合,形成集成优势,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特别是近两年合作社以成员土地入股的方式拓展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种植,较好地解决了大农机和小田块的矛盾,使水稻作业机械由单项服务向全程服务迈进,形成了“土地流转+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

  乔俊宏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指导开展农机化服务的同时,他大胆为合作社引进和培养人才,主动与四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承担完成了6项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和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在服务方面,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制经营模式,走民营化之路。合作社不以成员出资额多少确定享有的权利,所有成员享有同等权利,每个成员既是投资者,又是经理人,增强了成员合作办社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了三项服务,一是提供种子、化肥和除草剂等水稻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合作社以批发价购进,以市场价向成员出售,市场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差价收入作为合作社的经营利润;二是提供机械耕整地、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化收获和收购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以高出市场3%—5%的价格收购成员的稻谷,统一加工销售。

  新的形势下,无定河水稻产业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合作社为基础的“无定河水稻产业园区”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将建设改造2万亩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年产优质稻谷1.1万吨,提高土地利用率15%,年增加种植效益800多万元;建设占地108亩的产业配套设施基地,包括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有机肥厂、生产设备库、稻谷储存库、精米加工厂、副产品综合利用厂,年出品大米7000吨,提炼米糠油200吨,生产有机肥1000吨,满足2万亩水稻栽培的育秧需求。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有质的变化,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利民:

用农机服务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董利民,现任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河南省鹤壁市政协委员,淇县政协常委。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董利民理事长的带领下,经过近4年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1月22日,时任总理温家宝来鹤壁视察工作时,董利民理事长受到了他的亲切接见。2011年2月25日,董利民理事长应邀到北京同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刘恒新副司长一起就人民网关于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合作社发展问题进行解读。2011年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示范农机合作社,2012年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合作社,2013年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

  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淇县西岗镇,于2009年6月6日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合作社库棚面积3500平方米,维修车间面积300平方米。该社社员463人,资产总额2500万元,其中社员出资总额1500万元,年经营收入总额1600万元,拥有大型农机具200多台(套)。合作社财务制度,业务制度、管理服务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健全,财务有专人负责,财务账目规范,合作社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齐全完善。

  在董利民的带领下,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作业领域和服务范围。依托“淇县万亩丰产方”为农技新技术和新型农机的实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农机订单作业服务”,现已流转土地1650亩,托管土地8000亩,农机订单作业1.5万亩。合作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和往返奔波之苦,同时还为困难户、军烈属提供减费或免费作业服务,不仅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限度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而且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增加了农机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合作社服务的农户由于作业质量高,较其他农户一般增产8%左右,服务了周边2800多农户实现了增产增收。在搞好农机作业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农机部门搞好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试验示范工作,该社配合农机部门推广免耕播种小麦600亩,土地深松1500亩,玉米机收3000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合作社实施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施良种良法与农机作业相结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办”,用事实来说服农民,改变不良的种植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达到农艺与农机的相互适应、相互匹配。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游客
    发布于2022-06-04 13:47
    东方红柴油机1100全新的有吗  --来自农机通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