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供求逆转,“麦客”经济悄然转型

蔡志明 2013年06月27日

  “终于到家了!”6月23日,随着收割机陆续从外地归来,金湖今年“麦客”夏收跨区作业告一段落。

  泗阳2000多台、东海5000多台、金湖2400多台……今年我省约有1.5万麦客走出家门,南下海南,北赴黑龙江,纵横千里收小麦。行走他乡,与老天抢时间,与同行抢生意,辛苦异常。今年他们的收成如何,碰到哪些新情况?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部分农机大户和相关主管部门。

  “如今的麦子,是越来越难割了。”这是金湖农机手姜勤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活少,我6月中旬就回来了。往年这时候都在外地抢活,先到四川、河南、湖南抢头茬麦,再折回来收安徽、江苏、上海周边的,**后北上山东、东北。每年5月初出发,一直要忙到年底。现在不行啦,作业时间短,转移时间长,过去四川、河南一带能收一个多月,现在只能收一周。”

  感觉“麦客”这一饭碗越来越不好端的,不只姜勤一个人。李仁富是金湖**早一批出省揽活的农机手,他告诉记者:“2000年左右,只要跟着大部队出去,再笨的人一年都能带回个四五万元。那时金湖全县一年要购买两三千台收割机。如今效益下滑得厉害,过去一台收割机一年能收三四千亩,一亩七八十元。现在,一台一年只能收1000多亩,一亩五六十元。过去买一台收割机,两年轻松收回成本,现在紧赶慢赶也要三四年。”

  对于“麦客”经历的市场起伏,跟农机打了近20年交道的老农机、金湖县农机局副局长何信荣心里有本“活账”。他介绍说,作为全国农机大县,1998年金湖600台联合收割机远赴山东收小麦,开创了我省麦客跨区作业的先河。那时各地的收割机少,每年农机出征时,警车开道,县里的公安局长、农业局长护送到省界,再由当地的警车、领导接力。即便如此,一路上还有为抢他们的收割机而打破头的。600台机器,每年挣回两三千万元,了不得!“从1998年到2006年这8年间,麦客供小于求,处于一本万利的黄金期。2006年开始,农机爆发性增长,国内收割机数量翻了十几倍,一方面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也是市场趋利的拉动,看这行赚钱,一哄而上。市场一饱和,分到每人碗里的,无论是作业价格还是作业量都不可避免地下滑。特别是现在,随着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上油料、运输成本飙升,麦客经济已进入拐点期。要分到一杯羹,就得风餐露宿,甚至出现抢加油、抢地盘、竞相压价现象。”

  面对严峻的市场行情,我省农机部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帮麦客保驾增收。东海、金湖等农机大县甘当探路人,每年都把外省小麦的成熟时间、农机需求量、天气变化等实用信息通过“农机通”及时告知农机手,避免盲目流动,抢占市场先机。今年夏收,淮安市联合各地开辟了70个农机加油绿色通道,为农机手优先、优惠加油;新建18个农机跨区作业接待站,让在外奔波的农机手遇事有人帮。

  除了政府扶持,转型升级也成为时下许多农机手的自觉选择。在金湖,传统的“麦客夫妻”“麦客兄弟”抱团发展,纷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县农机局管理科科长王学忠说,不到两年,全县新成立5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吸引社员2680户。这些合作社利用人、机、技术力量“三集中”的优势,和各地小麦主产区结成长期合作联盟,实行订单作业、合同作业,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大大提高,迅速成为跨区作业的主导力量。仅今年,全县合作社就签收外地订单约30万亩。各地农机手还主动出击,开辟第二、第三战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除了收小麦,我还收水稻、玉米;除了夏收,我们还负责秋耕、秋播。”姜勤告诉记者,这两年他将跨区作业重点从夏收转向秋耕和秋播,向多季节、多作物、多环节扩展。今年仅旋耕一项,他手里就握着2.87万亩的订单量。“同样开着机器出去,我的产业链比别人长一截,收入自然也高一截。”

  推广工厂化育秧,是农机手增收的又一新亮点。记者电话采访农机大户柏益江时,他正驾驶“东风红”在张家港插秧。去年起,这里2000多亩地的收割、插秧、植保就全包给他了,一亩地160元!“别人打破头抢小麦收,我一心一意搞工厂化育秧,为主家统一育秧、统一整田、统一机插、统一植保。”如今他在外地的工厂化育秧规模达2万多亩,一年毛收入300多万元。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