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聚焦2013中国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

马铮 刘然 2013年05月28日

  导语:

  汉魏古都河南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5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农机工作者相聚在此,参加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本报协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机化委员会、河南省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院士工作站、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承办的“2013中国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共同探讨中国农业机械的创新与发展。本次论坛嘉宾云集,成果丰硕,将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发展创新链,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农机创新体系协调发展。本报选取了参加论坛的部分嘉宾发言片段,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机学会理事长罗锡文:

  农机科技创新必须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科技要适应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需求为导向,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要实现农机科技创新,必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机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成立研发机构,所以当前亟需搭建两个平台:一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需要在国家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二是大企业的拉动平台,首先推动大企业的科技进步,再由大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全行业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推动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加强产学研用结合。还应抓紧培养农机科技创新人才,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队伍作为战略任务,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胡乐鸣:

  农业机械化所需经济、技术条件已经达到

  新世纪肇始,美国工程院与30多个国家工程院、工程协会一致评选出20世纪**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农业机械化名列第7位,排在电话、手机、因特网之前。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在经济、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从经济层面讲,需要使用机器比人工便宜;从技术层面讲,要生产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农机农艺要融合;要有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目前,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和制造水平也有长足进步,农机农艺的融合也取得进展,土地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农业已经进入大面积使用农机化新时代。

  当前农机人“躬逢盛世,生逢其时”,再不会面对“空有屠龙之技,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希望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突破,以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

  河南省农机局副局长李明枝:

  农机管理部门将协调科技攻关

  河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全国第**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素有“中国粮仓”的称誉。河南也是农机生产和应用大省,正处于速度加快、领域拓宽、质量提升的阶段,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机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实践证明,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农机科技创新,就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农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农机管理部门,今后要协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生产企业共同建设研发机构,联合进行科技攻关。依托农机化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农机化科技领军人才。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

  农机科技创新要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

  当前,我国在经济上正处于从中等偏上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重要转型期,城市化水平也已超过50%。经济转型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产业转型,这里也包括农业机械装备转型怎么转,往哪里转,如何转的问题。

  世界农业的主流业态是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产业也离不开产业链。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本身就是装备产业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有制造,工业,也有销售,将来也会有更多的社会服务,包括方方面面的产业体系。就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来说,也离不开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链的支撑,这种支撑是全面、全过程的。因此,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统筹创新活动的布局,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着力加强相关的薄弱环节,还要重视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戴卫东:

  应正视我国农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伴随着全球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全世界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继续促进农业机械市场快速发展。2012年,在全球主要农机制造大国中,除个别国家受整体经济形势制约,大部分国家的农业机械市场保持在高位运行状态,全球农机工业总产值将持续增长。

  我国农机与印度、巴西等国相比水平相当,但种类更为齐全,且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因此东南亚、南亚、中亚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机情有独钟。但我们必须看到,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已经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装备产业体系,涌现出体量巨大,实力雄厚的农机企业巨头,占据着高端农业装备的绝对市场份额。与这些国家的先进农业机械相比,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可靠性等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

  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核心竞争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用“三化”来概括: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当前,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世界各国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

  在农业机械方面,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机械核心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农机生产、农机经营、农机管理、农机服务等涉及农机的各方面工作,提高农机企业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它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农机相比,信息农机装备具有更好的易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人与机、机与物之间交互性强,工作运行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好。

  因此,我国应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机现代化融合,提高农机企业创新能力,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平台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机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还应培养大批农机信息化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

  精准施药与现代植保机械意义重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每年虫口夺粮超过1600亿斤,因此,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对保障国家农业安全有重要意义。

  病虫害代别、分布地区和发生规律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耕作制度的演进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应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公共植保服务体系来建立绿色防控体系。所谓绿色防控体系,就是不利于重大病虫害流行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高效绿色的防控措施与技术、及时准确的预警与测报、快速反应的专业化防控队伍和形成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等。就病虫害防治的机械需求而言,精准施药技术与现代植保机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现代植保机械包括土壤消毒机具、颗粒撒施机具、喷粉机具、涂抹机具、树干注射机具和喷雾机具等。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

  关键技术和基础件是做强的基础

  当前,我国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的农村经济体制需要新型装备;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林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成本提升需要农机全面替代人畜力;农机使用社会化、购买者专业化、使用者职业化要求产品高效化;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使得发展高端产品成为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国际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占领高端市场又要求我们发展自主品牌,保卫高端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由大变强都是中国农机工业迫在眉睫的历史重任。

  关键技术和基础件是做强的基础。当前我国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和基础件很多,例如大型高效配套农机具的入土部件需要从设计、材料、工艺全面攻关;拖拉机传动系的提升需要解决部分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和电控技术方面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技术改造,实现现代制造;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实行可视化管理和精细管理;行业需要兼并重组,形成健全的产业链;企业应广聚人才,打造具有事业心、能战斗的团队。从国家层面,应从财力上集中力量支持关键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创新。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

  我国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目前,农业已被“化学品”武装,如杀虫剂、除草剂、调节剂、化肥、农膜等,在不断提高产量、农业日益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过度使用的问题。因此,在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重大问题,包括工程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

  例如我国化肥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低10%以上,氮磷钾比例失调,经济上损失巨大,且带来严重的土壤、地下水污染,这种污染在不断的积累。这就需要研制新型机具根据不同田块养分含量和作物长势差异,按需施肥播种。再如我国现有施药技术和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也很大,普遍采用高容量施药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和低碳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开发防止雾滴飘移和提高附着率的技术手段。

  总之,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机技术的需求,研制大型农业作业机械为集约农业服务;农作物工厂化生产设备为设施农业服务;传感器、远程检测等技术为土壤检测服务等。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

  农机创新需要协同创新

  农机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创新,还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涉及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等多个方面,既需要农机企业、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等各方面各司其职,也需要加强联合,协同创新,才能实现创新的**终目的。

  在农机推广工作方面,应按照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的新要求,建立健全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推进产学研推用的有机结合。侧重水稻栽植、玉米收获、油菜、甘蔗、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棉花收获等环节,加强集成示范,突破技术瓶颈;因地制宜推广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草业、种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开展协同创新可以发挥各方面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技术基础理论扎实,具有雄厚的研究资源和丰富的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推广机构的优势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生产实际需求,结合实际确定**适宜的机械配套系统,提出技术改进路线,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农机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地把生产需求和科技创新凝结于机械装备之中,是科技创新物化的中坚力量。下一步的工作是探索确立协同创新的平台,尤其是构建推广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携手突破农机化技术发展技术瓶颈,共同促进农机化向更高、更快、更符合实际的方向发展。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

  农机化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将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但要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而且要做到产业全程、区域全面、整体系统、高效替代。

  为此,农业机械化路径推进方略与重点是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低碳环保的农业机械;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

  推动联合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农机工业产业技术整体上落后国外30年,构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用中国装备武装中国农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07年6月10日成立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整个农业装备行业的战略策源地、技术发源地和产品辐射源。联盟中骨干企业居行业前列,专精特企业具有优势,规模占行业40%;大学具有理论和基础研究优势;科研院所具备地域特色。联盟以突破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培育产业集群主体为目标,需求来自产业,成果直接进入大型骨干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联盟实现了以契约为基础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组织运行机制,拥有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研究平台体系。联盟成立以来,策划组织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还推进内部协同,建立了多个区域及特色专业研发平台,并推进联盟与外部的多元化合作,构建起国际联合研发平台。联盟构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联盟将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国家农业装备重大创新基地,联合研究突破重大产业技术,并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

  农机创新需要人才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三人发展成为目前国内知名农机具制造企业,靠的是创新,特别是近两年,由罗锡文院士领军的河南省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院士工作站建成后,豪丰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对公司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与其争人才,不如下力气培育人才。豪丰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得以快速发展,就是罗锡文院士等教育工作者潜心为我们培养人才的结果。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发展中国农机化事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农机创新与发展关键还是要依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创新无限,超越梦想,是我们农机人一辈子的追求,弘扬农机精神,传承与创新农机知识,是农机教师光荣、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传教授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老师热爱农机教育事业,扎根农机教育。

  编后

  探讨提升我国农机装备科技水平的论坛和会议很多,农机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本次中国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尤为不同,演讲嘉宾吴孔明院士是植保专家,孙九林院士是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贾敬敦主任是现代农业技术专家,戴卫东先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官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及全球农机市场与产业机会的分析以及对农机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也正处在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这不但需要在农机本领域中深入创新,而且需要与农业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本次论坛的承办者豪丰公司就是协同创新理念的奉行者,正如罗锡文院士所指出的,“做成国内**大的农机具企业很不容易,豪丰现在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把我们院士专家的科技成果在豪丰转化,更好地推动协同创新。”本次高层论坛结束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与会农机工作者均表示,论坛内容新颖、实用,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很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