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具企业争做行业龙头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实现了全面跨越式发展,各种配套农具生产企业也迎来了春天,农具水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提高。不过,同拖拉机,收获机等领域内,各家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梁山好汉定座次”的过程相比,农机具生产企业的头几把“交椅”至今仍未有定论。“十一五”期间,生产企业各自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农机具领域的“头把交椅”又将由谁来坐?记者采访了行业内公认的几家“潜力股”企业。
借补贴东风企业乘势而上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各类配套机具全国保有量达到3000万部,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高于“十五”期间10个百分点以上。凭借农机购置补贴这阵东风,以农机具为主的各生产企业顺势而上,多家企业反应,“十一五”期间发展速度超过预期目标。
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华)销售额从2006年的2000万,增加到2008年的4000万,再到2010年的8000万,足足翻了2番。大华副总经理朱飞告诉记者,企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超过预期目标30%。
哈尔滨沃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尔)也幸运地搭上了农机补贴这艘快船。这家创立于2003年的年轻企业,一开始从马铃薯机械化产品做起,7年间迅速发展,如今已形成一条拥有马铃薯种植机、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喷杆式喷雾机及一系列耕整地机械在内的5大类30多种产品。“由于一路受益于补贴政策,沃尔一开始就以超预期的速度发展,年产值也由创立之初的几百万元迅速发展至目前的几千万元。”沃尔公司生产部部长李国民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补贴推动,产品一上市就能更紧密地同市场结合起来,缩短了产品研发和适应市场的周期,得以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地处陕西的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澳),也是一年一个台阶。亚澳董事长史可器称,在补贴政策实施前,亚澳农机的销售回款一直徘徊在2000万元左右。补贴政策实施后,亚澳销售屡创新高,2009年更是实现了其销售收入过亿的夙愿。今年仅前11个月,销售回款就已经达到1亿元,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在补贴带动下,农机市场越做越大。原西安旋播机厂的乡镇企业性质已经制约了亚澳的发展。因此,2008年,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管理模式也同市场的发展速度协调起来。今年,我们在西安沣京高新技术工业园也建立了标准化的现代厂房。没有补贴政策,这些都无从谈起。”史可器动情地说。
大马力配套机具将成科研重点
面对日益趋稳的补贴政策和补贴额度,面对日益壮大的农机市场,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农机企业纷纷认识到,加强科研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几年内,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朱飞告诉记者,目前山东大华已将发展重点锁定在了科技研发上。“当补贴额趋于平稳增加时,企业间的较量,将会从价格转向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朱飞说,“‘十一五’期间,大华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年均增幅高达30%,现在研发相关投入已经从以前的占总体销售额1.5%提升到了3%。大华还在今年成立了技术培训中心,一年内就推出、改进了5种产品。”
目前,大华已经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为技术研发提供后备力量。下一步,大华还将目光投向保护性耕作方面。“目前公司生产的,能配套80马力以上国产拖拉机作业的深松机具,已经占据了全国10%市场份额。”朱飞说,“大华认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联合整地机等配套农机具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这也将是我们今后的发展重点。”
哈尔滨沃尔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大型、高端配套农机具的研发生产。依托黑龙江农业机械科学院强大的科研力量,针对我国东北、华北和新疆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土地结构和农艺要求,沃尔先后开发出了六行、七行、八行、九行、十一行和大四、大六行等型号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目前该机型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沃尔还开发了各种类型的中耕、深松、旋耕机械,植保机械和马铃薯收获机械。
李国民透露,未来几年,沃尔将致力于大马力配套农机具的研发,将在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玉米精良播种机和大型深松、旋耕机械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适应性强,功能多样的农机具也成为企业下一步的研发方向。比如亚澳斥资80余万元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开发研制的2BMG-14免耕播种机,既能免耕播小麦,又能免耕播玉米,市场反应良好。西安亚澳公司还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不断加强科技研发。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