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玉米机收的山东速度

刘卓 孙红梅 战嘉波 王丰勇 李清明 2010年09月20日

  2000年,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1453台,玉米机收面积133.9万亩,玉米机收率为3.7%;2009年,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40200台,机收面积2319万亩,玉米机收率达到53%;今年,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将达到55000台,玉米机收率有望突破70%,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并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10年间,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增长36倍,玉米机收率提高66个百分点。

  摆在记者面前的这一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山东省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也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玉米机收“山东速度”的画卷,这幅画卷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10年前,山东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在玉米机收方面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境,玉米收获机械极其匮乏,其技术还不成熟,而10年后,山东省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生产企业达到29家,年销售3万多台,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山东省的玉米收获机械化也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去年玉米机收率高出全国平均数40多个百分点。是什么让山东的玉米机械化发展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靠什么让其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

  作为山东省农机化工作领军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建华,这位亲手指挥了这场战役的指挥家,这位经历了这10年巨变的当事人,说起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聊起这些让人自豪的成绩,用一句“功夫不负有心人”来总结,“10年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浸透了各级领导、每个农机系统同志的心血。”他饱含感情地说。

  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发展重点

  2000年,林建华刚到任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那时的山东农机化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小麦机收已达70%,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很低,2003年前都没有官方的玉米机收统计数据,因此,全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成为全省农机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但由于当时玉米收获机械刚刚开始研发,其适应性、可靠性很差,还不足以推向市场,基本上还是试验性的,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以说,林建华带领省农机办的这个团队选择的是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路。其实,当时他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那就是继续抓好小麦机收,在不断提高小麦机收率上再作文章。

  “玉米作为山东的主要农作物,其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玉米生产和全省农机化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粮食安全,这是举足轻重的一件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玉米收获机械化上来,尽管面临的困难很多,特别是没有合适的机具,但我们经过对农机化发展形势、趋势和发展重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尽管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林建华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任之初的他,把自己和整个山东省农机系统的同志与玉米收获机械化捆绑在了一起,这一干就是10年。而这次战略转移,被山东省农机系统称之为“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的第二战役”。

  机具创新成为战略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建华告诉记者,主攻玉米机收的关键是解决机械装备问题。2000年时,玉米收获机械还处于研发阶段,技术很不成熟,适应性、可靠性很差,不足以推向市场,基本上是试验性的。为了加快机具的研发,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采取了产、学、研、推结合的措施,协调农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推广组织和有关院校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机具的研制开发,从单行向多行、从悬挂式向自走式、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山东省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路线逐步清晰,技术体系日臻完善。

  10年来,围绕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发生产,山东省先后实施了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先后攻克、解决了穗茎兼收、根茬破除和秸秆粉碎还田等玉米联合收获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2004年,由省农机办牵头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示范”课题,完成了自走式和悬挂式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制开发。以此为标志,山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与机具基本成熟。

  研发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成生产力,产品能否生存还得接受市场考验。据林建华介绍,2005年,山东省农机办组织成立了全省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目的是把全省的玉米机生产企业团结起来,引导企业进行机具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技术服务。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山东开始每年对享受补贴的山东产玉米收获机进行质量跟踪,并每两年进行一次农民对玉米收获机满意度情况的调查评选。在调查结束后,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行业协会召开会议,分析玉米收获机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并把调查的每个企业玉米收获机存在的问题毫不掩饰地写成报告,放在信封里,交给企业,进行整改提高。

  由于一心为企业着想,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拥护和响应。众多农机生产企业纷纷加盟,同农机管理部门同心协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的成熟和提升,为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特别是国内农业装备龙头企业福田雷沃重工的强势加盟,使玉米联合收获机“山东制造”提升了一个大的档次。

  在重点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山东生产玉米收获机的企业逐年增多,产业集群效应凸现,形成了以悬挂式为主导,互换割台式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主要生产指标出现井喷式增长。目前,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生产企业已达29家,2009年销售3万多台,比2001年增长近百倍,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0%。产品在现实生产中表现优异,据质量鉴定部门连续三年质量抽样检测和跟踪考核,可靠性总体有效度平均达到98%,大大超出了国家标准。

  政策支持成为战略发展的推动器

  对于山东省玉米机械化水平实现超常规发展,林建华认为,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给予农机系统职工信心、推动战役实施的重要力量。

  进入本世纪以来,山东把玉米机收作为全省农机化政策扶持的重点;从2001年至2004年,省政府每年都拿出300万元创新示范资金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机补贴,重点补贴玉米收获机。尔后省里每年安排3000万元进行农机购置补贴。除此之外,从2006年起,省财政又每年安排1600万元,对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进行作业补贴。

  林建华向记者讲了一个关于“私头公尾”的故事。所谓“私头公尾”,就是根据家家有拖拉机的情况,农民用自己的拖拉机加上集体购置的玉米割台,进行作业。在推广玉米收获机之初,由于农民对机具的认识有限,使用收获机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买玉米机。为了达到推广目的,2003年以前,山东省在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中,出资购买玉米割台,让农民挂在自己拖拉机上轮流使用,进行玉米机收的尝试,不但让农民体验了玉米机收,而且减少了投入。这种推广方式一方面能使机具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也让老百姓看到了机械收获的好处。

  从2005年,农业部批准山东省成为首批利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试点省的决定,成为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林建华回忆,2004年召开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期间,他向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领导提出,能否利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玉米收获机时,部司领导立刻展开讨论,支持了山东省的建议,确定山东成为首批利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试点省,这使正在发展中的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如虎添翼。

  从农业部批准山东省成为首批利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的试点省以来,山东省累计投入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44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补贴玉米收获机及配套动力机械。对一种作物一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投入如此巨额资金,这在山东农机化发展历史上是**无**有的。

  利好政策紧密出台,强农惠农真金白银,激发了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械的积极性。从2007年山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以每年1万台的速度增长,2009、2010年,山东省每年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近1.5万台。

  示范推广层层推进是关键

  林建华认为,要做成一件事,**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现玉米收获的机械化,**关键的是要调动各级农机部门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机械很重要,但推广工作更重要。”林建华说,在2001年和2002年时,他们走访调查玉米收获机用户。一些用户说用过了,挺好用。但到用户家里,才发现玉米割台用塑料包着,根本没用,因为农民不想用、不会用。这一现象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仅有玉米机械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指导、帮助农民用好玉米机械。因此,制定和加大了玉米收获机推广的措施,那就是成立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宣讲团,广泛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同时从省到市、县、乡逐级召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现场会、演示会、推广会等,通过现场示范,达到示范带动、逐级推广的目的。

  2001年,山东省农机和财政部门启动了八大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首位工程,十年来,全省市县乡四级共设立玉米机收示范点600多个。依托这些示范点,山东省每年都要召开省、市、县、乡各级玉米机收现场会,形成了自上而下、面向基层、以点带面的玉米机收示范推广机制。每年上百次的现场会,加快了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推广、大普及、大发展,形成了“中部率先发展、东部加快步伐、西部跨越提升、全省整体推进”的格局。

  “我们每年年中都要召开全省农机局长学习座谈会,主要是务虚,统一大家思想。而更为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也很重视,连续几年的1号文件都对玉米收获机械化提出要求,并将玉米机收水平列入《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应该说,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已不仅是山东农机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摆上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每年各级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省长都会参加玉米机收演示会、机械展会等。”林建华说,正是领导持续的重视、支持和关注,使全省农机系统能够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抓推广,成为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关键。

  “我们的原则是各级现场会开到哪儿,我们就跑到哪儿进行宣传鼓动。各市召开现场会,省农机办主任、副主任都要到会讲话鼓劲。”十年来,林建华与省农机办的领导同志一起,跑遍了山东省的17个地市和80多个农业县的现场会,**多的市都去了三四次,宣传推动玉米机收的发展,进行面对面地指导。

  “这两年玉米机收现场会影响更大了,已经不是农机部门召开,而是市县政府召开,不是政府要求开,而是农民的需求在推动这项工作。”山东农民从被动到主动,态度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山东农机系统的职工们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农机农艺结合共同推进玉米机收

  是农机适应农艺,还是农艺跟进农机,两者如何结合、融合,是农机专家和农艺专家不断研究的问题,山东省在玉米收获机械化过程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林建华说,在黄淮海地区,玉米的种植基本上是平做,对收获机械来说,**主要的是要解决行距问题。“一开始让农民改变种植模式是不太可能的。通过机械的使用推动农艺的改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措施。”据介绍,山东省及各市成立的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宣讲团成员包括农业专家、农机专家等,通过双方的共同研究,找到既能增产又能促进机械化程度的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好技术路线后,农业专家从农艺和农机结合的角度培训农民,农机推广人员通过推广农机来促进与农艺的融合,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仅玉米机收晚收10天,就可达到增收5%的效果,对农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农机与农艺结合**有力的措施,是2009年山东省农机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制定了夏季的小麦机收、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以及秋季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指导意见,使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起来。

  如今的秋收季节,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小麦免耕播种,这种“一条龙”的机械化耕作方式使传统意义上的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变成了“两秋”。

  同时,玉米联合机收还为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打下了基础了、创造了条件。正是由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实施,才使山东的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全省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从2005年的18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700万亩。

  实施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带来的另一个效益就是有效减轻了秸秆焚烧现象,降低了环境污染。2009年,山东省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专门玉米秸秆还田面积3700多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85%以上。

  农机农艺的结合,全面提高了全省农业生产水平,为玉米晚收高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玉米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秋收时间比2001年缩短了10天左右,全省实现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玉米收获机械化功不可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首十年来走过的路,林建华感触颇多:“小麦机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搞了十几年。当时,我们分析,玉米机收起码需要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是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的。十年走过来,看到农民一步步从手工收获玉米中解放出来,心中就充满自豪。农民的肯定就是我们的成功,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们的**终目标。**艰难的路已经走过来了,我相信,玉米机收的发展速度肯定要超过小麦机收的发展速度。面对未来,在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征程上,山东一定能再接再厉,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