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失灵”的农机市场?

党东民 2010年09月02日

  今年的地球不太平。俄罗斯的一场大火染红了欧洲的半边天。巴基斯坦80年不遇洪灾来袭、甘肃舟曲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南方诸省洪涝泛滥、北方热浪连创新高……一连串的灾难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喘不过气来。

  与可怜的地球命运相连,今年的农机市场也未能例外。由于市场扭曲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农机市场显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失灵”症状,变得不可预测,难以应付,如同遭遇了“神秘的印度病毒”一样。

  今年以来,变幻莫测的农机市场与企业家们玩起了时尚的“躲猫猫”游戏。2009年年底,获得补贴增加的利好消息,企业家们就开始忙碌。不到农历年底,就把库里的产品放得满满的,以迎接今年春天的“开门红”。结果,农机市场在经过了1、2月份的短暂亢奋以后,就进入持续疲软状态。而且,多数企业对此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多年来,快步行走的农机市场终显“疲态”,似乎走到了需要“疗养”的地步。

产值增幅环比下滑

  春耕生产本是农机产品的销售旺季。然而,今年却是个例外。在购机补贴额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农机市场并没有出现企业的预期。至少,上半年农机市场的表现有悖于常规。主要农机产品销售差强人意,旺季不旺,补贴效果不够明显。

  工业总产值增幅环比快速下滑。来自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机工业完成总产值1091.07亿元,同比增长22.93%;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41.21亿元;同比增长21.92%。在这还算漂亮的数据后面,潜藏的是增幅环比持续下滑的隐忧。年初1~2月的增幅高达34.29%,到6月份为22.93%,6个月下降了11.36个百分点。

  显然,一种悲观情绪写在了老总们的脸上。业界对对今年农机市场普遍不看好,总体判断是:增幅将放缓,整体表现一定平淡。据了解,进入7、8月份,随着购机补贴的逐步实施,市场有所起色,但总的局势没有大的改变。

大中拖增幅逐月降低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大中拖产销增幅逐月降低。6月份,累计产量增幅15.33%;1~2月份,81.97%,6个月增幅降低了53.31个百分点。市场表现与期望“冰火两重天”。以中国一拖为例,上半年销售拖拉机61610台,同比增长9.32%,这个数据比2009年40.35%的增幅下降了31百分点。

  农机市场是否到了调整期?业内都在讨论同样一个问题。记者认为,虽然从大中拖今年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点滴端倪,但还不敢做出肯定的判断。不可否认的是,大中拖作为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的产品,2004年以来每年都是购机补贴的重点。6年来,高歌猛进的市场从未有过“喘息”的机会。目前,社会保有量已相当高,市场饱和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今年出现市场调整,销量增长率趋缓,也符合市场发展一般规律。

  那么,如果农机市场以大中拖为先导进入调整期,力度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对此,业内普遍关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近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提出观点,农机市场或进入调整期。他提醒企业,应把研发新产品、加强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作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

  实际上,业内多数企业早就感受到市场即将调整的脉搏。近年来,国内几家重点企业明显加快了大型拖拉机研发的技术储备,很多企业都瞄准了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的开发,小型农机具的研制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我们能明显感到,企业这些年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

联合收割机负增长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上半年,联合收割机持续负增长,且幅度逐月加大,平均每月降低幅度接近4个百分点。1~2月份,累计产销16560台,同比下降10.24%;6月份,累计完成产销66750台,同比下降25.34%。

  纵观这几年市场表现,联合收割机是个“**不看脸色行事”的农机产品。今年的市场表现着实让业内大跌眼镜,就像人造卫星跑出了运行轨道,不受地面控制。

  其实,业内对2009年的市场形势并不看好。然而,天上掉下个“金融危机”,在宏观形势一片萧条的形势下,但联合收割机算得上是少有的受益者。受拉动内需、农民工返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市场反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全年总产量10.79万台,年增长速度27.61%,创造了历史记录。

  到了2010年,业内原本期望在惯性的带动下市场继续向好。在补贴增加等利好因素影响下,企业从去年底就开始组织生产。但事与愿违,似乎是今年春天一场异常气候浇灭了一切幻想。“由于市场过度消费,跨区作业半径缩小,单台作业量下降,机手收入减少,再加上农民工返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今年联合收割机市场出现滞销,且下降速度逐月加大。”这是高元恩在浙江三门县召开的一次会议做出的分析,恐怕也是业内认同的原因。

  记者有幸4月份随工信部调研组走访了几家企业,看到的情况令人犹豫。由于没有更大的仓库,联合收割机在公路上舞起了“长龙阵”,操场上的机子犹如韩信的“八卦”阵法。据了解,上半年,几个主要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的下降速度都超过了30%。福田雷沃销售同比下降51%;洛阳中收同比下降了42%;山东金亿同比下降36%;江苏沃得履带式同比下降了32.6%。

  “今年联合收割机产销下降基本成定局,预计下降幅度在20%~30%。”久保田市场部高林华部长当时表达了他的观点。当然,农机市场也不是没有亮点。其中,全喂入机型因为可以实现多功能化、价格相对便宜,企业市场销售要好于半喂入机型。小型农机具、棉花加工机械、水泵等产品因为上了补贴目录,或因为加大了山区丘陵地区的补贴力度,销量增长。

库存居高不下

  今年上半年,让企业**为发愁的事情莫过与居高不下的库存了。判断失误,开足马力扩大产能;产品结构传统,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市场失灵,期望中的火爆场面并未出现。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库存的居高不下。

  “即使有一定量的销售,也有相当的部分积压在流通环节。”5月份,记者致电中国一拖市场部刘珍德:“这叫一个愁啊。”往年销售很好的大中拖今年突然买不出去了,即使有零星销售,多半还在销售渠道。这是多数企业放映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一直吃香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也遭遇了“滑铁卢”。几家主体企业的情况似乎都不乐观,久保田产量锐减,洋马、井关等企业干脆把主要力量投放在插秧机生产上。

  列举主要企业的数据,也许能揣摩出老总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截止6月底,17家主要生产大中型拖拉机的企业库存总量18444台,同比增长56.58%。其中,中国一拖、迪尔宁波、山拖农机、盐城马恒达等企业的库存增长都在50%以上,**高超过280%。另外,常发锋陵、江苏沃得、江苏宇成、井关农机等企业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也出现了较大的库存。

应收账款增加

  应收款就是产品还没有走完整个销售过程,就是说产品还没有到达用户手中。应收账款增加,成为上半年企业家们又一个**为头疼的问题。

  截止6月底,17家主要生产大中型拖拉机的企业应收账款72.76亿元,同比增长32.12%。其中,中国一拖、迪尔宁波、山拖农机、盐城马恒达等几家主体企业的增长幅度都在60%以上,有的高达200%以上。

  即使从库里发出去的产品,也停留在流通环节。应收账款的居高不下,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资金链提出了严峻考验,也考验着企业家们的心里承受能力。

再现“价格战”?

  “价格战”本是农机企业常用的战略战术。近年来,多数农机企业已经不把其作为主要销售战略,农机市场多年来未见“价格战”的硝烟了。不过,今年似乎例外。

  针对上半年农机市场状况,一些企业及时下调了年度生产计划,并集中力量加快新产品开发进度,以应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然而,面对居高不下的库存及回款压力,各企业普遍采取了降价销售的促销手段。有个现象值得业内注意,就是“价格战”今年再次回归农机市场。

  如:某企业在安徽开展降价促销活动。活动期间,该公司生产的收割机除享受国家补贴外,购机者还可选择享受其它五种优惠方式,而且各种优惠可以累计计算。促销活动幅度之大,在农机市场已经多年未见了。

  类似情况还不仅如此。“库里的东西全甩掉了。”今年5、6月份,如果你见到企业市场部的人员,这句话几乎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效益增幅大幅下滑

  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绩单,是企业再生产的源泉。上半年,本就利润率不高的农机企业,羞答答地拿着自己的成绩单,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截止6月底,从17家拖拉机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指标情况看,1~2月份,实现利润总额2.21亿元,同比增幅740.74%;而到了6月份,实现利润总额为13.87亿元,同比增幅仅为11.41%,降幅超过700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企业开打“价格战”已经不再考虑效益因素。据了解,自4月下旬开始,为了消化因年初排产计划较高而产生的大量库存,各厂家都大幅度降低了产品销售价格,一台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降价高达4000余元,基本是无利销售。

  “部分品牌的自走式小麦收割机价格已降到6万元以下,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现象。”据一位企业销售经理放映:“有的企业还出现赊销情况。”业内的普遍看法是,“价格战”将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产品质量状况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看不懂今年农机市场走势?

  也许,仅从上半年的现象就给予农机市场“失灵”的结论不免太早。但是,如此不正常现象的长时间存在足以导致任何结果,是不用过多怀疑的。2010年的农机市场的确耐人寻味,不管你看懂了还是看不懂?个中现象值得深入关注。

  据了解,进入7月份后市场似乎有所好转。前些日子,从一位企业朋友那里终于传来了“喜讯”,他高兴地说,上半年积压的库存都“处理”掉了。是不是市场真正有所好转?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在线咨询
    发布于2013-07-22 09:00
    据了解,进入7月份后市场似乎有所好转。前些日子,从一位企业朋友那里终于传来了“喜讯”,他高兴地说,上半年积压的库存都“处理”掉了。是不是市场真正有所好转?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你是典型的胡扯,7月份库存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