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

耕读 2010年01月26日

  新闻回眸:

  2009年6月25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它标志着我国保护性耕作工程正式启动。

  8月28日,《人民日报》以《保护性耕作工程规划发布将新增应用面积1.7亿亩》为题,首次发布了这一消息,立即在行业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

  按照部署,保护性耕作工程将在我国北方15个省(区、市)和苏北、皖北地区实施。通过各类项目建设与辐射带动,预计到规划期末,全国可新增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1.7亿亩。

  《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从国家层面确认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化了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标志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将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深度解读:

  保护性耕作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快讯》以及《世界农业:走向2015/2030年》中称,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有关项目的支持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展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截至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6亿元,累计建设256个部级、315个省市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共涉及到300多万户。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突破5300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3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2.5亿亩,分别比2008年增加23%、3.1%、25%。目前,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省累计拥有免耕播种机达29.8万台(套),拥有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47.54台(套),分别比2008年增加26.7%和13%。

  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降低了耕作成本,增强了地力,减轻了水土侵蚀,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3-4道,省工5-8个/亩,节省柴油约3.2公升/亩,节水35-65立方米/亩,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可达每亩80元左右。由此推算,仅2009年,保护性耕作即可为农民节本增效总收益200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北京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启动了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推进了农机装备水平、技术应用水平、作业服务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保护性耕作在首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4亿元,由于领导重视,工作得力,技术配套,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应用水平达到97%,小麦达到93%,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38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33%,基本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这对于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但是,专家强调指出,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应用面积已占本国耕地面积的40%—70%;世界各国应用面积总和约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1%以上;而我国推广应用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是正当其时,对于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按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要求,保护性耕作工程将北方15个省(区、市)和苏北、皖北地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垄作、东北西部风沙干旱、西北黄土高原、西北绿洲农业、华北长城沿线、黄淮海两茬平作6个保护性耕作类型区,以县(农场)为项目单元,建设600个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2000万亩。工程区建设以配套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维修机耕道、平整土地以及机具库棚等附属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集成配套运用各类农艺措施,规范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县域及周边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

  与此同时,工程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建设了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定型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农艺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机具系统和综合技术体系,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道路。此外,《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还提出了加强部门协作、农艺农机措施结合、科技支撑、社会化服务、培训宣传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