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中央重磅文件聚焦农机,释放哪些信号?

农机通 牛家通 2025年01月27日

  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中央“三农”领域在2025年的第一个文件,与往年不同的是,《规划》有效期长达三年(2024—2027年),因此其重要性被认为超过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特别是《规划》多处提到农机,如: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的(七)指出: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这背后是中央持续、高度重视农机等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指示“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这也是包括“补短板”等政策出台的重要驱动力。

  ​1、中央对农机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在近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农机表述。

  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责任。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不难看出,在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有对农机相关政策表述。作为23个机械产品之一,农机享有的这种中央政策上的关照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持续高度重视。

  这样的重视既有现实需求,更有历史渊源。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河南新乡视察时补充说:“深耕细作,可能这是一条出路,加上机械化。”即农业“八字宪法”必须和机械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作负担。为此,1959年4月,他在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所写的党内通信中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

  与此同时,为发展农业生产,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国家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就把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提上了日程。1954年,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厂选址洛阳。2024年,中国一拖营收超过100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2、从“惠农”向“惠产业链”转变

  过去一段时间,农机补贴政策一直有质疑的声音,那就是该政策在执行中存在资金兑付慢、新产品推广应用门槛高等问题,这尤其不利于农机工业的发展。业界呼吁出台政策扶持农机工业发展。

  在媒体的关注与推动下,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了多次调研,出台了多份重量级调研报告,推动了农机工业相关政策出台,并伴随着数亿元“真金白银”专项项目,直接扶持农机工业发展。

  如2024年底,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主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以下简称“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立项工作,“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等14个重点专项立项了198个项目。针对农业这样市场化程度高的场景任务,原则上由企业牵头承担,在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领域中,92%的项目采取“企科联合”“科企联合”的实施机制。

  中国农机院是该项目的“赢家”之一,其牵头的专项“露地蔬菜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和“日光温室数字化管理及小型成套作业装备创制与应用”两个项目已于2024年5月启动。

  其中,“露地蔬菜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联合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扬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9家企业及高校院所共同攻关,以大宗特色露地蔬菜为研究对象,以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生产为目标,项目执行期四年。  而“日光温室数字化管理及小型成套作业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联合了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9家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共同攻关,以茄果类蔬菜为研究对象,以形成日光温室数字化和机械化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为目标,项目执行期五年。

  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10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饲草料高质收获加工关键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立项,项目执行期3年,获国拨经费1600万元。

  项目将针对我国饲草料干草和青饲等收获加工机械升级换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突破大喂入量宽幅收割、茎秆均质压扁调制、高湿高密青贮和智能一体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收获加工关键装备,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示范应用面积累计万亩以上,实现技术迭代升级、补齐产业短板,向世界先进水平并跑转变,支撑畜牧养殖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此外,由浙江理工大学陈建能教授主持、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牵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等10家单位共同申报的“南方多熟制水稻长秧龄育插秧装备创制及应用”项目拟创制水稻长秧龄健壮大苗工厂化育秧成套智能装备,形成南方多熟制水稻高产高效育插秧技术体系2套以上,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牵头主持的“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装备创制与智慧系统集成应用”项目聚焦国家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通过开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增产机制、农机作业协同增产减损机理、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应用模式等研究,重点解决粮油作物作业装备系统协同性不足等导致的产能提升受限问题,着力构建农机、农艺与信息深度融合增效以及单产提升的应用模式,综合产能力求提高5%以上。

  事实上,这已经是“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实施的第4个年头。根据该项目的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国农村科技发展中心(2023年划入农业农村部)的官方表述,专项立足工厂化农业产业和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的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创制农业传感器技术产品、重大智能农机装备产品、农业生产工厂与大田智慧农场等典型生产技术体系,在工厂化农业领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据了解,2021年专项即确立了七个方向,分别是:作物生命信息传感器与表型平台创制、土壤信息传感器与智能监测设备创制、大马力高效智能拖拉机整机创制与应用、高性能播种收获关键部件及智能作业机具创制、无人化植物工厂成套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绿色高效智能养猪工厂创制与应用、水稻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

  专项涉及的大量项目给农机工业注入了活力,一批标志性整机装备成功实现突破,3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气力式高速精量播种机、加工番茄收获机等高端智能农机先后量产,国产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12公斤/秒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等市场占有率已超过国外机型,6—15度丘陵山地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中药材收获机等丘陵农机部署一线,国产农机装备正加快向“大中小型兼备、绿色高效智能一体”方向迈进。

  这是时任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副司长王富昌,以及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历任领导的推动,他们直面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为农机工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很多重要建议,多部委共同推动了政策不断改进。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司长冀名峰表示,将加大研发攻关。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等项目,支持农机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设施电动拖拉机、苹果采摘机器人、转盘式挤奶机、网箱清污机器人等机具研发。同时,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建设北方设施蔬菜、苹果、生猪、淡水鱼类等全程机械化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园艺作物装备、渔业装备、肉蛋鸡养殖装备等重点实验室,持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3、为何反复提“优化农机补贴政策”?

  纵观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本次《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到了“优化农机补贴政策”,这不仅涉及资金兑付慢等顽疾,还涉及高端拖拉机如何“叫好又叫座”?

  “优机优补”已经成为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关键词。随着《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政策的实施,动力换挡拖拉机技术成为补贴重点。“优机优补”即优先补贴使用高技术、高性能的设备,或将推动拖拉机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这可能导致大量企业面临技术升级的压力,而未能及时适应的企业可能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与药品集采最近引发的对价格高昂的原研药“不友善”争议不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本土品牌、外资品牌一视同仁——用户购买外资品牌,同样能享受补贴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满足用户农业生产需求——用户可以选择采购约翰迪尔、久保田等外资品牌。

  所谓“药品集采”争议,那就是在2024年9月,有一篇关于“进口阿奇霉素遍寻不到,国产仿制药疗效有限”的文章引发讨论,讨论的焦点最终被引向集采。舆论认为,从2018年实行“4+7”带量采购以来,大量药品低价中标,原研药在价格竞争下渐渐退出医院市场。在去年的第十批集采中,降价幅度超70%,原研药企无一中标,原研药中就有大量的外资品牌。这一次京沪两地医疗界集体向集采药开炮,可以视为一线临床的普遍意见。所以瞬间就引发了高层重视。当然,民间讨论也由此沸腾,毕竟药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关乎人命的,无人可以幸免。

  而农机购置补贴实施20多年来,无论是当时的“定比例补贴”,还是当下的“定额补贴”,都没有将价格相对较高的外资品牌排斥在外,而是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农机手的选择权得到了保障——只要自己愿意出钱,就有选择外资品牌的机会。

  这也让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洋马、井关以及雷肯、马斯其奥、阿玛松等外资品牌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机会,全部陆续在中国设厂,虽然本土品牌有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但也给本土品牌提供了标杆和动力,培养了行业人才,带动了就业和税收。

  与此同时,我国本土农机品牌也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22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2428亿元。农机领域上亿元企业3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潍柴雷沃、中国一拖等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方阵;部分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形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应当看到,农机购置补贴与应用政策需要继续改进,不断听取业界声音以发挥政策效能,这也是中央的要求。农业农村部也表示,将加力推进“优机优补”“有进有出”,突出稳产保供,重点支持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以及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等有助于大面积单产提升、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急需、农机装备补短板等“优机”推广应用。

  中国农机正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