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企业的四种命运,你属于哪一种?
在行业快速发展期,不需要为企业算命,因为每家企业都是大富大贵之命,企业家对自己命运的回答可能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而真正需要为企业算命的时候,一定是行业进入整合期,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了分化,很多企业经营出了问题,而一些企业则开始快速崛起。
从2015年开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等大类农机细分行业进入了下行期,从2020年开始,国内农机行业进入整合期,具体的标志是潍柴雷沃、一拖股份、沃得农装、久保田、凯斯纽荷兰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而众多中小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预示着大企业大品牌主导时代到来,也就是说行业进入了整合期。
在行业整合过程中,企业会有4种命运,企业如果把自己现在的状况和4种命运对号入座,就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决定企业命运要靠行业地位,行业的初始地位是靠市场打拼得来的,行业的终极地位是靠整合竞争对手得来的,所以说在行业快速发展期,企业拼的是营销能力,所谓4P,在行业的后期,企业要拼的是资本。
第一种命运:第一产业周期占据一个席位,取得整合主动权
一个行业的初始格局可能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一个行业的最终格局可能只有几家,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一个国家可能只有一家企业能幸存,或者连一家企业都没有。那么,那些曾经有过快速发展、曾经也有过光辉岁月和耀眼时刻的企业都到哪里去了呢?其实行业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淘汰企业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丛林法则。有的在规模很小的时候死亡了,有的在做大的过程中死亡了,有的被其他企业兼并了,只有少数企业幸存下来,从而改变了命运。
在行业淘汰过程中,企业的死亡率可能高达90%-99%,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数据都证实了这一点,农机行业也一样。
如欧美市场,如果把美洲和欧洲看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话,目前可以看到生产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的企业只剩下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CLAAS、道依茨法尔、罗斯托夫、明斯克等不到15家企业,而这些大企业大集团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排山倒海式的大动荡、大洗牌之后存活下来的,在此之前北美和欧洲市场上有几百家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企业。
目前国内农机行业仍处于第一产业周期的尾巴上,行业的整合趋势已经走出来了,但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大量的企业存在,如2021年拖拉机行业有212家企业通过享受到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其中有40家是当年新增的,还有50家去年有销售而今年没有,这些企业极有可能卷土重来或死灰复燃,所以国内至少有250家拖拉机企业,在收获机行业情况也差不多,2021年玉米机企业超过100家,水稻机企业超过60家,就连已经完成两轮整合的小麦机也有30家生产企业。
借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汽车行业,以及欧美、日韩的农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预测出来,目前国内农机行业进入了第一产业周期的整合期,在整合期完成之后,剩下来的可能也就是欧美同样的15家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为数不多的细分行业的小龙头,而90%-99%的中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企业能够改变或抗拒。
企业如果不想被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超常规发展,如果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或常规的增长,只能延续死亡的过程,但是改变不了最终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企业只能靠超常规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10倍速”的速度,在这一轮行业大周期的最终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进入下一轮产业周期的“参赛证”,如果没有得到“参赛证”,虽然企业有可能也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了,但是其结果只是死得慢一点和更悲壮一点而已。
那么什么是下一轮产业周期的“参赛证”呢?就是能存活下来的企业排名最后一位的规模。
比如预测到这一轮拖拉机市场整合之后最终能留下来10家企业,排名最后一家企业的规模是20亿元,企业就得快速把规模做到20亿元,如果低于这个规模就达不到规模效应,从而被淘汰出局。
只有在第一产业周期占据一个席位,取得进入下一个产业周期的“参赛证”,企业才取得了生存权,有了生存权之后,才有可能取得其它企业的整合主动权,而不是被整合。
当然在第一产业周期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是终局性的目标,企业应该尽快进入第二产业周期,进入第一产业周期的企业相对安全,虽然有可能破产,但很难消失,因为可以成为被更大企业整合的对象,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农机企业处于第一产业周期,部分企业取得了进入第二产业周期的“参赛证”,而约翰迪尔、久保田、爱科等欧美亚洲国际化企业早已经进入第三产业周期了,所以在竞争中他们是站在高维打低维。
第二种命运:常规发展,成为整合对象
企业只有还在增长就有了存活的希望,但企业的发展不是与自己竞争,而是与竞争对手来比赛速度。
记起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森林里两个旅人碰到了一头灰熊,两个人拼命奔跑,眼看着与灰熊的距离越来越近,其中一个人说别忙活了,我们是跑不过熊的,另一个人说,错,我跑不过熊,但只要能跑过你就行了。
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己的增长速度并不关键,关键是对手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对手的增长速度,如果对手的速度比你更快,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越小,所以要取得第二产业周期的“参赛证”,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比拼与竞争对手谁更努力,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速度和效率是比赛项目,奖品是活下来。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销量和营业额的增长速度是10%-25%之间,这是一种常规速度,对于还没有取得行业地位的企业来讲,即使按照该速度增长仍然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样的速度可能没有改变自己在行业地位的机会,因为一拖东方红、潍柴雷沃、凯斯纽荷兰、爱科、大疆等头部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增长速度普遍都超过30%,有的甚至是40%以上,对于已经取得行业地位的这些龙头企业来讲,取得这种增长速度是很可怕的,对于众多的小企业无疑是已经敲响了丧钟。
10%-25%的增长速度很容易产生“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因为这样的增长速度让企业感觉很舒坦,在行业成长期,大量的机会存在,企业之间争的是新的市场机会,事实上企业之间没有真正的竞争关系,但等到行业进入成熟期之后,行业的增量减少,机会消失,企业之间就进入了“存量”争夺,企业会猛然发现,“温水”开始结冰,企业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很多企业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死掉的,当然这种快速发展只是企业自己定的目标,并不是生存速度,所以要想进入第二产业周期,快速增长并不可靠,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才是真正的生命险。
第三种命运:成为熊猫式企业
熊猫有没有生命力呢?熊猫不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是因为人侵蚀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导致的,在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不要说熊猫,就是狮子、老虎、大象这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生存同样岌岌可危,在野生世界里,熊猫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地球上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基本上都灭绝了,而唯独熊猫等少有动物能存活下来,说明熊猫有极其强大的生存能力。
熊猫凭什么能经历几亿年而存活下来?是因为熊猫做了一件其它动物不愿意做的改变,就是改善食物结构,熊猫本来是吃肉的,但肉食动物是食物链的顶端,属于真正的强者的竞争,为了一口肉要争的死去活来,并且要猎到奔跑的野生动物,需要付出体力、耐力、智慧,甚至团体的努力,所以获取食物难度非常大,而熊猫将自己从一个食肉动物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并且是吃没有什么动物愿意吃的竹子,竹子没有多少营养,需要熊猫每天花大量时间进食,但是因为没有其它动物愿意吃,所以就没有了竞争对手,所以熊猫就生存了下来,只要地球上的竹子没有消失,熊猫就有饭吃,就死不了。
有专家把这种生存方式叫特色化生存,这种方式就是你做得跟别人不一样,而别人又很难学。
熊猫式生存,在正式的经济学上叫差异化竞争或进入细分市场、利基市场。
细分市场、利基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讲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大企业一般不会进来,或大企业进来也做不好,而对于小企业来说,虽然可能是一滴水,但却是小企业的大海洋。
在适合小企业生存的行业内,小企业可以恣意的生长,并且成为象熊猫一样长久的存活下来。
具体看,农机行业利基行业有果园、蔬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新能源农机等细分行业或特殊的使用场景的农机,这些行业规模小,利润丰厚,但是产品需求量小,形不成大批量生产的规模效应,适合于定制化、个性化需求。
这是国内市场的特点,但是如果把一个细分行业放在全球范围内看,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如果园拖拉机,在全球市场上有圣必士、道依茨等知名品牌,如果在全球市场上有影响力,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另外在全球市场上,一个细分行业极有可能会变成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从而吸引大企业进入,大企业进入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小。
第四种命运:慢性死亡或不死不活
如果企业的规模没有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大,失去了规模化的机会,就不会进入大企业收购的目录之中,企业连“卖身”的资格都没有,另外也没有深耕一个细分领域,企业没有独特的生存技能,就连在细分市场都没有一席之地,那就只有最后被出局的一条路了。
当然并不是说小企业就一定会死亡,且国内的农机补贴政策会动态变化和反复性,看似一个进入衰退期的行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可能会延续行业整合的周期或改变行业发展方向,也许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竞争力。
结语:按正常的产业发展规律,在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农机企业会出现以上四种命运,虽然这四种命运有可能会互相转换,但是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企业要做的是超常规发展,至少要快于行业平均速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生存的主动权,取得第二周期的“参赛证”,从而有能力去整合竞争对手,而不是成为别人盘中餐。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