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蔬菜机械化产业发展正当时

李勇 2020年08月20日

  蔬菜不仅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来源,更是重要的功能物质来源,蔬菜中富含Vc、矿物质等丰富营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天使用膳食400g的蔬菜水果,我国推荐成人每天食用300—500g蔬菜及200-350g水果。连续多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并且自2015年以来,我国蔬菜一直保持着第一大出口优势农产品地位,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20%左右,同时,蔬菜进口占比相对较低,仅占农产品进口总额0.6%左右,蔬菜出口在扩大我国贸易优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估计为3.12亿亩,蔬菜产量约为7.19亿吨,人均占有量513.56kg,保持常年总量平衡有余,而且品类丰富。但是蔬菜生产作业环节多、工艺复杂,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0%,目前,我国多蔬菜品类适用机械十分匮乏,实现机械化是破解“用工难、用工贵”的关键路径,也是势在必行的关键举措。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国内餐桌上的蔬菜约有100多种,纳入国家统计的大宗蔬菜有30多种,其中有两个关键品类值得关注,一是,叶菜类蔬菜,属于叶菜类蔬菜的品种如油菜、菠菜、生菜、茼蒿、米苋、红薯叶等常用蔬菜约有20余种,市场广阔;二是,辛辣类蔬菜,诸如葱、姜、蒜、辣椒等,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及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汇总,2018年我国辛辣类蔬菜播种面积约546.6万hm 2,2017、2018年创建的15个国家级蔬菜类特色农产品特优区中有10个属于辛辣类蔬菜,我国蔬菜及其加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10.5%左右,其中重要的贡献来自于辛辣类蔬菜。

  虽然我国蔬菜种类众多,但是进行规模种植的种类却有限,多数蔬菜品种均为零星种植,国内排名前5的蔬菜分别是大白菜、辣椒、萝卜、黄瓜和番茄,种植面积比重39%、产量比重达42%。据资料显示,我国蔬菜产业大跨越发生在2010年,当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增加均超两位数,而后,国内蔬菜供给呈缓慢增长走势,播种面积及产量增速大致处在2%-4%之间。相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我国蔬菜生产将保持平衡宽松状态,种植面积将趋于稳定,产量增长逐步趋缓,与此同时,受种植成本和人工成本刚性上升推动,我国蔬菜价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走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蔬菜价格总体偏高,批发均价为4.23元/kg,较去年增长7.9%,涨幅扩大了2.8个百分点,较近5年平均水平高9.9%。

  从种植区域分布看,近年我国蔬菜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传统优势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增强,蔬菜生产的安全性、生态性、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各省份供给情况看,山东省以8192万吨的产量位列地区供给排行榜首,占比全国蔬菜供给量11.65%;其次为河南省,以7260.7万吨的供给位列全国蔬菜地区供给排行榜眼,占全国供给总量的10.32%。

  我国虽然是蔬菜生产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单产水平不高、栽培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高、蔬菜种植产业化程度不深、蔬菜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

  二、我国蔬菜机械化发展现状

  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生产面临着三方面挑战,即产量不高,增产30%完全可能;农产品品质不高,提质增效潜力很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和资源环境代价太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近年来,我国蔬菜成本利润率继续收窄,据农业农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蔬菜成本利润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2006年蔬菜行业利润率高达76%,这一数据到2018降为40.09%,12年间下降36个百分点,利润下降主要原因是蔬菜行业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是蔬菜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蔬菜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全产业链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一方面让蔬菜批发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也令蔬菜利润率不断走低。

  破解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题的**有效工具是机械化,蔬菜产业亦是如此,想要实现发展与进步,就必须大力推进机械化,而反观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非常低,与主要粮食作物不断提升的机械化水平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在无适用、好用的蔬菜作业机械,人工作业仍是主要方式,效率低下。以辛辣类蔬菜为例,目前,我国葱、姜、蒜类蔬菜施肥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40%左右,植保和移栽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不足10%;大蒜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不足5%,大葱30%左右;大葱、大蒜、洋葱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不足20%,生姜机械化收获水平不足10%。机械化程度不足造成了蔬菜生产成本居高,以蔬菜种植为例,人工种植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标准程度不一的弊端,而机械化移栽的效率至少是人工的移栽5-10倍,不仅用工省、成本低,而且可以极大地缩短种植单元的作业时间,有利于提高蔬菜产品在形状、外观、成熟期等方面的一致性,提高商品性。

  综合多方因素考量,总结归纳我国蔬菜机械化程度不足的成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我国蔬菜种植区域结构分散,规模化程度不足,不利于机械推广。

  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每户种植面积为4亩左右,而蔬菜则每户生产种植面积仅有7分。目前,国内蔬菜种植生产的主体以散户占据绝对主流,虽然有不少地区组成了专业合作社,一些大的农业种植公司和农业园区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这些面积成千上万亩的农业园区并没有摆脱散户种菜的套路,原因在于经营者认识不足,盲目扩大面积,摊大饼式的扩张规模,对科学技术以及管理营销投入严重不够,这些所谓的规模化种植公司到头来无非是扩大化的小农经济,比起种植散户无非仅仅是面积大,但在技术、管理、营销、栽培模式、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并没有太多进步。整体看来,蔬菜生产中零星分散地块分布不利于机械推广,而规模化种植经营者对机械化认识不足,多重叠加,造成了国内蔬菜机械化不足的短板。

  第二,蔬菜机械属小众类产品典型代表之一,国内农机领域对其研发制造投入不足,关注度不够。

  纵观全球,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蔬菜从种植到采收机械化水平很高,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成本,而且能够确保蔬菜质量一致。我国蔬菜栽培区域广面积大,栽培种类多,但是目前没有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各种蔬菜的栽培面积、产出时间、市场前景、地区差异等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并进行适当引导,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种植工艺落后,综合开发程度低,农艺千差万别。同时,蔬菜机械属国内农机小众品类,针对性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从事该品类农机制造的企业为数不多,导致蔬菜机械研发缓慢,社会原创蔬菜农机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

  三、蔬菜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蔬菜年产值达2万亿元人民币,产业升级逐年进行,机械化程度不足的短板亟需补齐,所以蔬菜机械产业市场空间巨大。相关研发制造企业如何做好蔬菜机械,有四点值得商榷。

  第一,客观评估各蔬菜种类市场规模,选准蔬菜机械研发制造方向。

  目前,社会各界及农机企业内对蔬菜机械的关注度在逐渐攀升,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走在了蔬菜机械研发制造的前列,再加以政府政策驱动,进程逐步加快,诸如马铃薯机械、叶类蔬菜机械、葱姜蒜作业机械等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不管是从事哪类蔬菜机械的研发制造,都必须在对蔬菜产业进行充分调研、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既要关注市场空间,又要关注用户需求、关注农艺、关注产区分布等信息,具备了系统、完善的基础信息,才能保证制造出来的机械产品适用性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有生命力。

  第二,积极借鉴全球先进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抄袭”“剽窃”,另一个是“闭门造车”。说直白了,就是既不能够只是一味抄袭、模仿,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也不能够故步自封,大门紧闭,绝不能够以密闭思维进行产品创造。当前,全球发达国家蔬菜机械水平领先者不少,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意义,国内农机企业要以开放思维对待技术和产品研发,进而结合自身实力、国内农艺情况、用户作业需求等因素进行针对性创新,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体系,促进蔬菜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

  第三,挖掘社会原创技术,进行商品转化。

  生活中,我们常会说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农机产业亦是如此,有非常多的产品、好的点子、独创技术存在于民间。因此,在蔬菜机械研发制造上,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要善于挖掘民间发明创造,让原创技术和原创产品融入到智能制造体系里,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商品转化,服务现代农业生产。诸如,章丘大葱收获、山药收获、大蒜去须收获等等,很多技术就是来自民间创造。

  第四,产品为王,不管做什么样的产品,必须把品质放在首位。

  这一点毋庸置疑,目前,国内农机产品普遍存在作业可靠性不强的通病,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不好就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因此,在蔬菜机械研发制造过程中,所有企业都必须把保证产品品质放在首位,既要保证产品适用、好用,也得保证耐用、故障率低,这是**基本的要求。

  食为政首,国家粮食安全大如天,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里,农机装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百姓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让老百姓的餐桌上蔬菜愈加丰盛,农机产业大有可为,让我们一起坚持不懈地努力吧!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