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刘宪:四十年遐想——庆祝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40周年

刘宪 2019年01月02日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四十年遐想——庆祝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简介:刘宪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

  **想说的是,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一切。

  (一)

  1977年恢复高考对50后左右的人影响巨大,我就是其中之一。1970年我从大城市上山下乡到偏远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对农业和农村生活有了切身的体验。

  1979年我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开学伊始,我兴冲冲地登上绿皮火车坐了21个小时硬座,从古城西安到刚刚迁回原址的学校报到。京华金秋的辉煌和学校主楼前雄伟的毛主席雕像,令人神往。我很中意选择的农机化专业,对未来充满期待。因此,参加开学典礼时,有关领导宣布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不宜再提,真有点错愕不已。“1980目标”曾经作为响亮口号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和周围人都知道也很认同,对宣布舍弃感到迷茫。

  毕业后才逐渐得知,这件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当年舍弃口号既有消除“两个凡是”的考量、经济方面无可操作性,也包含着部分同志对中国农业不宜搞机械化的认知:因为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联产承包后许多地方土地规模甚至比土改前还小,因为资源限制石油农业不适合中国等等。

  我是农机化发展低谷时分配到农业部农机化局的。工作期间经历了若干次机构改革,每次农机都受影响。机构规格意味着工作的重要程度,地位不稳成为农机同仁的一块心病。因此,对领导讲话和中央文件中关于农机化的内容十分在意,自觉学习,念念不忘。

  一晃40年过去了,如今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已经超越“1980目标”口号的内涵。回头细想,觉得这个口号还是很值得回味的。建国之初内忧外患百废待兴,毛主席仍花功夫深入研究中国农业机械化问题,甚至表示亲自当农机部的部长,自有他老人家的道理。

  史料记载了毛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许多论述,例如: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20~25年的时间。全党必须为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

  今天我们考证“1980目标”口号的形成和演变历史,可以看出新中国领袖对农业机械化道路的探索和决策,不会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口号的初衷是改变几亿人搞饭吃的局面,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是为了提升国力抵御外侮。

  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党中央做了决议,两届党主席大力提倡、国务院召开三次全国性专题会议推动,“1980目标”**终没有兑现。但在那个艰苦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仍然下决心搞农业机械化,他们知难而进的非凡勇气,令人敬佩。

  (二)

  改革初期农机化的状况有点儿一筹莫展。

  1978年处于困境的农机化遇上了改革开放,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中指出,发展生产力,第一个条件就是机械化水平提高。在党的领导下,农机化改革不断深化,40年来“边改边化”,渐渐走出低谷,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农机化峰回路转重新受到关注,农机人的心情一天天好起来。

  **具震撼力的改革举措,是允许和鼓励民办机械化。1980年安徽6户农民集资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及农具,激起争论。反对者认为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支持者的意见相反。**后结果是以中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国发《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可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为准,允许私人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并经营运输业。

  “松绑”政策开了好头也引发了新的争论,我旁听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人们对户营农机发表了不同见解。讨论中甚至有人认为户营农机可能导致雇工和剥削,姓资不姓社。后来部里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意见》,支持户营农机发展。农机产权制度和经营体制的改革一波三折,**终让农民决定要不要机械化、怎样实现机械化,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对农机化发展产生十分巨大推动。典型的例子是跨区作业的蓬勃兴起。

  1988年前后,山西等地农民,利用南北地域间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带着铺盖锅碗开着自家的收割机,沿着小麦成熟的路线跨区收割,获得了不菲的收益。1996年后,农业部联合有关部委出台政策、提供便利支持跨区作业,机收小麦“南征北战”蔚然成风。新型农机服务模式遍地开花。农机大户、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各类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农机服务市场化快速发展。跨区作业扩展到耕种收管等农事作业各环节,把大机器与小农户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和效益。

  作业服务市场旺盛需求使农机制造业枯木逢春。炎炎夏日,驰骋在金黄色麦浪中的新疆-2联合收割机格外醒目。这个机型诞生于尚不发达的新疆,从研制到推广使用短短几年居然遍及小麦主产省区,增加数量惊人。“新疆-2”陆续在川、陕、豫、冀、鲁和天津陆续建立分厂,“麻袋背着图纸去,装着钞票回”。“新疆-2”的故事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流通业市场化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机制造和流通企业脱胎换骨重塑形象。形成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格局。农机工业对技术、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吸纳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产品技术含量、综合质量明显提高。农机企业股票上市,并购国外企业,到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农机工业的迅猛发展的景象恍如隔世。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

  中国的改革始于贫困农村。农业领域气势磅礴的改革创造了许多奇迹,**为世界瞩目的是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应该说,农业率先改革带动了农机化的改革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加”结合,促进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畜牧、运输、农田基本建设装备全面增长。土地制度的变革,人口自由流动,农民进城务工和城镇化率提升,使“以机换人”成为热词。

  市场需求优先加速了农机农艺融合进程,改变了行业管理部门“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改革释放的能量,助力农机化发展宏观环境的改善。标志性事件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购机补贴政策出台。改革重大举措得到法律确认。2004年至今国家财政补贴资金保持14年增长。农机制造和使用的总规模超过万亿元。

  我体会,农业改革对农机化带动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40年如此,未来也将如此。服从服务于农业改革发展是农机化工作者的“天命”。

  改革开放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放管服”成效显著。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允许协会制定团体标准满足行业发展急需。改革让行业协会走上前台,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公布市场景气指数,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创办农机互助保险,开辟事故应急救援新途径。秉承“市场导向服务当家”理念,行业协会以不断满足农机化行业新需求为己任,建立民间智库,汇聚智力资源;承担国家投资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配合民盟中央开展行业热点问题大调研,向高层建言献策。农机化领域三大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农机展“世界知名,亚洲第一”,跻身到与德国汉诺威等国际著名展会的竞争的行列。

  对外开放拓展了农机人的视野。1978年十二国农机展,拉开了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农机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序幕。改革开放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农机,外国资本陆续登陆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缩小了中国产品与国际水平的代差,大批农机人走出国门,考察学习欧美和日韩不同模式的机械化农业,了解国际经验,思考中国道路。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更多地融入国际社会,认证认可活动日趋国际化,农机领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管理和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与欧洲经合组织OECD开展拖拉机试验和安全认证。同步引进国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迅速提升了中国农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40年来办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在改革开放前是难以想象的。

  (三)

  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为重要的收获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当年讨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我作为工作人员列席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聆听了领导和知名人士、专家的发言,对立法必要性,也不都是赞成意见,甚至有人说人大立法没有必要找米下锅。业内人士也曾经犹豫搞机械化是否不合时宜。40年来,农机化从“官办”到“民办”再到“民办官助”的每个阶段都伴随不同观点的交锋。在行业内部农机科研教育、生产流通、鉴定推广、安全监理各环节的改革也有许多不同认识。

  当年,按照毛主席“每县都要有农机修理制造厂”的指示,国务院提出“尽快做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的要求,国家投入机床设备、钢材等物资,支持建设县、社、队三级农机维修网。改革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机维修网点应该继续由国家搞,还是由制造者负责,谁家孩子谁抱走?我多次主持过不同观点争论的会议,自己也说不清楚。今天看,对错姑且不说,争论本身就是好事,说明思想不再僵化,不再一切从本本出发。在认识层面,区分真理和谬误有时是非常烧脑的事情。农机化改革40年**有价值的收获,在于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认知,探索了一条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的农业机械化实现模式。改革开放的神灯,引导我们完成了前人难以完成的事,实现前人未能实现的梦想!

  早在1924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关于民生主义的演讲中就阐述了使用机器发展农业的巨大作用。1959年,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判断。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体会“根本出路”更深的含义,是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机械化的道路,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小农大国”也别无选择,不管愿意不愿意,早晚都要走这条路的。现在,农机化在一些生产领域已经登台唱主角,成为牵引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火车头。这些是否验证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判断的正确性呢?

  “1980目标”已经成为历史。没必要苛求前人,也不必过多痴心于情缘,把农机化地位和作用挂在嘴边,计较机构职位多少。真正要牢记的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40年前农机化问题就如此引人注目众说纷纭,说明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凸显出我们对农机化问题认识的肤浅、理论研究和通才培养的缺欠。农机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局部的认识和动作难以成功。必须紧扣改革开放的节拍,选择发展目标,摸索发展道路。

  (四)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把农机化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是**好的纪念。

  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面临新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从饥渴期到正常摄入期,需要更理性的发展。问题表象是供给不够、质量不高;消耗大、效率低。背后隐含思想观念的陈旧,体制机制的桎梏,顶层设计的不完善和市场竞争的不规范。

  好办的都办了,剩下都是比较难啃的骨头,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再次解放思想,再次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基层创造性,继续加大政府指导。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放手让市场配置资源,放手让行业协会承担更多事务,例如承担行业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发布,购机补贴技术依据的拟定,支持协会团体标准在农机鉴定、成果评价中的采用,为农机展会参与国际竞争,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外交、法律、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支持,在国际交往中让行业协会更多出面维护企业利益诉求。

  目前,农机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滞后甚至脱离实践的现象虽然引起关注,但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农机化发展急需的能工巧匠和王牌机手长期短缺。某些科研人员心仪SCI,富于论文,贫于创新。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研发出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农民欢迎的“卡脖子”装备;农机作业消耗大质量差,指导作业的农机运用学无人问津。

  农机化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机化既要服务农业生产,又要服务于乡村治理。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加强制度创新。准确评估农业的有效需求,警惕“泛农机化”。重视亩均动力居高不下的问题,把控制农机总动力的增长提上议事日程,优化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具配比;系统研究各类装备的配比、亩均动力、单位油耗等评价指标;防止新的一拥而上。支持农机流通和售后服务新业态,加强区域性的农机综合服务市场建设;维持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保护核心专利技术;开发适用休耕,土地“宜机化”改造的机具;重视扶持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兼用的技术和装备;关注电动农机具和高智商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动、植物工厂的建设,行业大数据系统开发,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到黑龙江调研农业时,深刻阐述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机化工作者备受鼓舞。**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部署许多新的任务。要求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遐想40年,我作为亲历者和受益者,万语千言难以表达内心的波澜。再次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圆了我的农机化梦。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游客
    发布于2023-11-01 10:40
    视亩均动力居高不下的问题,把控制农机总动力的增长提上议事日程,优化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具配比,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