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双枪”夺“王牌”——记陕西省“王牌机手”称号获得者王运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手握“双枪”夺“王牌”——记陕西省农机手跨区作业劳动竞赛活动“王牌机手”称号获得者王运
作者简介:惠君
陕西省农机安全协会
王运,1974年出生于咸阳市泾阳县三渠镇曹家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和所有农民的儿子一样,小时候一到放忙假,跟随家人去地里干农活,以前收割小麦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人手持一把镰刀,一镰一镰地割,一晌午时间,才收完一片,再一捆一捆的放在架子车上,拉回家中。因为人工收割太慢,大家常常为了抢收,起早贪黑,背着干粮带个水壶扛着镰头上地,一干就是一整天,就为了能多收些。
到了1992年,村里有了上海50配套的背负式收割机,但是,当时人的思想还没转变,机子都在地头了,地主硬是抱紧机子拦着不让进地,气的驾驶机子的人直骂老顽固。农民对这个庞然大物是不信任的,总觉得让它进地那就是在糟蹋粮食,造孽呀。
到了1995年的时候,泾阳县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已经接受了机器收割。1996年,新疆2号生产出来了,虽然没有驾驶室,但对于经营农机的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那时收割机的生产量少,想买机子的人得早早进城,排队等着。那个年代,有收割机的人就是方圆百里的能人,大家都会投去艳羡的目光。
一到收割季节,因为机子太少,价钱在一亩地100元左右,大家都争着抢着让收,经常是换人不换机,机子连轴干,不分昼夜地为百姓服务。刚用机械收割,还拿不准收割机收麦的**佳时间,有时候收完的麦子还是绿的。
1997年,就有个别人去甘肃、青海一些大农场跨区作业了,不过那时还没有去东路——河南跨区的。1998年,王运东拼西凑,终于买了自己的收割机,也步入了自己曾经羡慕的能人行列。从此扎根于农机这行,一干就近二十年了,迈向了致富路。
自己入行后,农机行业迅速崛起,收割机也是不断换代,福田雷沃、中联收获还有很多河南的厂家联合起来,生产各式各样的农机,1999年的收割机驾驶室就完善了。2000年,陕西的收割机就慢慢进入粮食种植大省——河南开始跨区作业了。
刚开始,对于河南这个陌生地,大家心里也没底,都是抱着闯一闯,试一试的态度,为了相互间有个照应,心里也能安稳些,常常6-7台车一同走,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挣,真要有个啥事也能互相帮衬。
2002年,收割机的种类就已经相当丰富了,百花齐放,收小麦的、玉米的、水稻的,还有收油葵的,收油菜的收割机也在不断摸索,完善中。不过,新疆2号在改型中走了下坡路,福田趁机大量上市,11年的时候谷王也亮相了。
王运,作为远近闻名的“农机迷”。自己经营收割机当然也得紧跟农机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替新机。现如今拥有福田的小麦、玉米收割机各一台。他说,记得有一年家中有事,将收割机卖了,没干农机的那一年,他整个人好像生病一样没精神,夏收期间,听见收割机的响声,心就慌,就寻着声音跑向机收处,硬是把别人拉下机子,让自己上去开一会,看着机子在麦田里披荆斩浪,听着那阵阵突突声,就好像寻着了根,心里才踏实安稳。
王运在当地被称为热心人,每年跨区前,就帮着同僚维修保养机子,还带领农机互保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宣传跨区作业劳动竞赛、办理互助保险。不管是谁翻机了或机子故障了,都第**时间给他打电话。他总是耐心地安抚事发者的情绪,告诉他们不要慌乱,在手机上定位,给保险报案,等待救援。
今年,他参加陕西省跨区劳动竞赛活动,5月20日,前往河南内乡、邓州,陕西礼泉、永寿、宜君,甘肃灵台、古浪等地收小麦,行程23800多公里,作业面积4130多亩地,毛收入19万多元。
收完小麦,短暂修整后,又去河南镇平、邓州,陕西泾阳、高陵、三原、富县等地收割玉米,到11月多才回来,作业面积4570多亩,毛收入30多万。
在陕西省农机手跨区作业劳动竞赛活动中获得“王牌机手”称号,获得省农机协会和咸阳农机中心的嘉奖,让自己成了当地农机户眼里的“红人”。
右一为王运
他把农机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干,“王牌机手”这个称号让他收获了自豪与骄傲,因为那是对于多年经营农机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他说,经营农机虽然辛苦点,但是总比四处漂泊打工强。作为职业农机手,要把安全牢记心头,把机子玩转,能开能修,把活路干好,包他人满意,自己也能把钱挣,那就是快乐!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