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机流通企业的再生之路—积极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国农机化协会 杨澄宇 2018年12月06日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农机流通企业的再生之路—积极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作者简介:杨澄宇

  内蒙古通辽市大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这代人亲身经历的,有着切身的感受。作为农机人,自然对农牧机械在改革大潮中的起起伏伏认识更加深刻。大面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始于1980年前后,而农机行业显著的改革变迁大概始于1998年前后.也就是说: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农牧业机械行业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变化,活跃在后二十年。

  我本人正是从1998年进入农机行业的。先从经营农机市场起步,到经营农机产品,到生产农机产品、到经营农机合作社,到**后合作筹划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恰巧贯穿了这风风火火、大起大浮的农牧业机械显著变革的二十年。

  在上个世纪末,我们抓住了国退民进大好机遇的尾巴,被改革大潮带进商海中。此时,非公经济高速发展,不论是农机生产企业,还是农机经营企业,都涌现出大量的私营企业。1999年,国家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经过二十来年的稳步发展,老百姓有了一定的积蓄。尤其随着土地第二轮承包的顺利实施,农民对农业生产充满希望,为提高生产效率,开始有了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农机行业世纪之初的大发展,是基于农业的大发展,是被农业机械的强大需求带动起来的。

  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用30%的中央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促进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为提高机耕、机播、机收及植保的效率,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1年,大型拖拉机和自走式收获机械成为新宠,且连续五年产销两旺。农户经历了对农机的从无到有喜悦心情,转变为对大型农机作业的理性经营的转变。农机户已不单是自己种田作业,而是形成了农机作业服务,继而出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又一进步。

  2016年,农机市场出现了异常,整个市场的销售量呈断崖式下降。到了2018年,农机需求几乎一夜间消失了,所有农机经营企业都陷入了迷茫。

  其实,早在2015年,我们就对农机市场进行过分析。2001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对于欠发达国家,世贸组织给予了十五年的缓冲期。2016年期满,国家将对外开放国内粮食市场,政府将取消保护性收购价格。我们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将与世界上**先进的现代化农业同场竞技。我国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技术比较落后,缺乏科学种田;土地碎片化,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这样的农业和人家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国农业势必要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农业投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农机行业必然整体下滑。

  但现实还是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形势逼人。农机人将何去何从,大家都在苦苦地思考,在不断地摸索。过去,我们不顾及农业的变化趋势,不顾及农机产品的实际需求,只是盲目的地扩张供给,**终弄得经销商伤痕累累。

  从2015年就开始,我们收缩农机经营中的赊销垫补业务,并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在随后的两年内开办了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初衷是为了转型,但是说实话做得不好。

  做政府项目活难干,钱难算;为农户服务地零散,高成本;给农场或农业公司干,刚起步,潜风险。时至今日,似乎在跟着市场走,似乎在转型。但是,却始终没有做好自身定位,没有选好发展方向。专业合作社需要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广泛融合,真正做好服务业务。

  在这个颠覆式变化的新时代,我们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是很难的,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更难。改革需要我们转型升级,但转型升级并不是随随便便说转就转、说升就升的。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实践,深入学习,开放思考,广泛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涅槃重生之路。

  过去,我们还在纠结于土地制度,纠结于土地如何流转,纠结于规模化经营如何实现,纠结于土地流转成本的过高和成本的不确定性,纠结于土地恢复的连续性无法实现,纠结于农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一号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和现存农业状态下,要想发展我国农业,需要兼顾两类主体,一类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类是众多的小农户。国家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起来,能够承担起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化农业发展轨道。小农还是那个小农,他们拥有土地,但规模较小;年年都在春种秋收,但没有先进的种田技术;维持农业生产,却投资不足。

  现在小农更想要的是:我只投入土地,你来实现耕、种、收全程、全面机械化一条龙作业,种子、化肥、农药、农艺全面统一。关键要帮我把粮食卖出去,在整体收入中,经营、服务、管理等费用归你,剩余的归我。

  这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要求就非常高了。要深度介入种植户的生产,在技术上、管理上、资源上全方位帮扶和指导小农户,才能够保证大服务的实现。要善于将众多农户有机的组织起来,使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经营。

  市场在变幻中继续向前发展,没有过多的时间等着我们犹豫彷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本身面临着重大变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的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流转、托管等合作方式,使农业生产组织发生了变化;精准农业和规模化农业,使农机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招标、厂家直销、网络销售等,使供需途径和模式发生了变化。新的农业变革形势,需要农业生产的产业升级,注定将催生一个新的综合服务平台,使农机及农机作业、农资及农艺植保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粮食销售乃至期货服务完全融入到这一平台中,从而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完成农业的组织化生产。面对这些质的变化,农机经营还能独善其身吗?

  许多大的国家级的涉农企业集团纷纷涉足农业综合服务,例如:中农、中粮、中化、云天化、锦州港等。甚至还有一些第二、三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蠢蠢欲动,例如阿里、碧桂园等。他们或是建设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或是组建农业综合服务公司。正是因为我国农业非常落后,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我国农业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其团队组合是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其服务环节是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第二、三产业的涉入,包含着对农业薄弱产业的投入,也包含着三个产业的融合,势必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崛起。农机需求和服务被有机地融合于其中,如果农机流通企业不与时俱进,继续以传统模式单独经营农机,不能积极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会很快被排除在新的大农业之外。

  在商场中摸爬滚打这些年,我们学会了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既然要深入涉足农业,就要对农业有一个更加科学透彻的分析。我国玉米种植的平均亩产在1200斤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亩产可以达到我们的两倍。有如此大的差距,同样就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农业要发展,需要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而农业综合服务也非常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目前较为有效的经营模式有土地流转、托管、半托管、以及签约服务农业种植联社及各类农场等生产组织。水有多深,还需要多趟一趟。模式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必太拘泥于现成模式。规模也要适度,**好限定在带头人可控范围内,形成良性模式后再逐渐复制。

  有广泛合作的宽广平台,有功能全面、深度融合的团队,有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诚邀,**好的机遇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苦心志,劳筋骨,终于开了天眼、张了聪耳,会毫不犹豫地、牢牢地抓住这个机遇。也许前途会有荆棘,也许前途会很曲折。但我们要勇于探索实践,善于自我进化。面对新一轮的农业改革浪潮,农机流通企业得以生存的理由,就是要寻找到农业综合服务中自身的合理位置,完成自我升级,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全面、更深度、更高效的服务能力。

  这里是广阔的蓝海,正等着我们扬帆起航!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