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补齐水稻机插短板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民日报 2018年05月25日

  “在技术的研究与变革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机农艺相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插秧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实际和特色需求,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与时俱进,实现弯道超车。”近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质量与监督》杂志在京举办的2018年中国插秧机技术发展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巧敏提出了上述观点。

  与会专家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时期,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质量与效益,是农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机的品种、地域农机化水平等差异显著,大型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水平产品供给过剩,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仍然不足,农机作业、维修、存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介绍,2016年,水稻播种面积占谷物播种面积的32%,占主粮面积的56%,水稻种植机械化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主粮第一大作物,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薄弱环节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水稻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为99.31%、87.11%,而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有44.75%。

  “要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的高质量发展,对农机作业来说,应该从整地播种环节入手。”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介绍,育种业曾有一种论断,认为机械化播种质量对产量的影响要高于品种差异构成的影响,“这从侧面说明,我们应着眼于提高农作物播种机械化作业质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插秧机研发与技术处于**领先地位。1956年研制成功的‘华东号’是世界第**台成型的水稻插秧机,其开创的横向往复式移送秧技术原理一直沿用至今。”陈巧敏介绍,我国插秧机曾有过领跑世界的作业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洗根苗秧苗规格化、标准化、效率低等问题愈发凸显,插秧机技术研究也一度停滞。

  “育秧方式的革新带动了插秧机技术创新。”陈巧敏认为,随着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发展,我国在高速钵苗(毯钵苗)移栽机、适应双季晚稻的大苗插秧机、免耕插秧机等多领域独树一帜,智能化插秧机也在进一步完善。

  “我们做过一个水稻不同育秧和栽植方式的对比试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建农介绍,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机插秧,小钵体毯状苗机插增产幅度为1.1%,大钵体毯状苗机插增产幅度为17.3%,而纯钵苗行栽机插的产量增幅则达到了19.8%。从栽植效果来看,钵体育秧在采秧过程中伤根较少,返青期很短,这种育苗方式可以延长秧龄,苗的素质比较好,根系较为发达,较机插秧能够提前五到十天成熟,并且成熟度良好。

  “以前的插秧机,秧苗插到田里全部都是黄的,要一周左右才会返青,东北插秧季短,种植户心里都着急。”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正华说,如何缩短返青期、**大限度减少种植户损失,是公司研发新技术的初衷。“我们自主研发的钵毯苗栽插两用机可以实现从横向到纵向的准确取苗,减少伤根,加快返青速度,实现增产。”徐正华认为,中国水稻种植有很多新农艺,但在国外品牌生产的农业机械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中兴事件’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忘初心,大力创新,坚持匠心,打造中国高端农机品牌,推动中国农业装备的发展,是每一位农机企业家应该做的。”

  “农机行业发展要加快创新、加快转型。”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认为,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人工成本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日趋显著,提高水稻机械种植水平成为水稻主产区的工作重点,水稻插秧机市场将成为农机下一个增长热点。“相信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