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在2018年“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再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为提高我国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找到了主攻方向。坚持品牌强农,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信誉、就是信用、就是市场号召力。”品牌为纲,纲举目张。如果说中国农业是一项杂糅多条产业链、多种要素耦合的系统工程,那么品牌则是贯穿始终、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一条主线,引领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之中,面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农业亟须提质增效的局面,大力推进品牌强农不仅是时代的选择,更是人民的期盼。
推进品牌强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取得许多成绩,也面临一些问题,诸如农业品牌地区间、品种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品牌培育模式和手段较为单一,品牌还未形成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层次等问题。农业品牌制度如何完善,产业布局怎样规划,服务体系和长效投入机制如何搭建?推进品牌强农,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整体的战略构思和框架布局。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我们要把构建农业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为基础,把标准化建设、营销渠道和方式创新、科技体系支撑、金融支持等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努力创建农业品牌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品牌战略路线图,绘制农业品牌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以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下好品牌强农全国一盘棋。
推进品牌强农,要充分挖掘和转化优质特色农业资源。纵览神州大地,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赣南脐橙……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中华农业品牌的璀璨版图上。千百年来,我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种养方式和人文历史,形成了品类丰富、形态多样的优质特色农业资源,它们不仅是大自然和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更是当前推进品牌强农的资源富矿。推进品牌强农,要对优质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如何挖掘和转化?首先,要立足资源特色。深刻把握优质特色农业资源的产地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突出品牌建设的深厚内涵。其次,要学会倚“特”而立,注重挖掘优质特色农业资源的特质、特点,突出差异性,走“人无我有”的品牌发展之路。**后,要做到向“高”而行,追求高品质、进军高端市场、实现高效益,突出优质性,走“人有我优”的品牌崛起之路。
推进品牌强农,要提高品牌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市场是检验农产品品牌化程度的试金石。一个地区品牌知名度的高低,除了比拼产品品质和宣传推介之外,更为根本的还在于该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和产业基础如何。中国要实现农业品牌化发展,必须要解决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大力推进品牌强农,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品牌建设引路人的主导功能,加快整合区域内各项经济要素,打造全产业链条,提升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农业品牌发展的社会环境。**后,鼓励并促进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实践,创新品牌培育和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农户品牌联动发展的金字塔格局。
推进品牌强农,要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品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不少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但却缺少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优品牌。品牌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短板。大力推进品牌强农,要积极借鉴国际品牌建设及管理经验,形成国际化战略意识和国际洞察力,不断提升农业品牌自主创建能力。国际农业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尖端”与“特色”的竞争,“尖端”主要靠科技创新加以支撑,“特色”则主要由民族文化承载。只有充分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与狼共舞”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轮驱动下不断叫响民族品牌,才能在高手云集的国际农业品牌之林中书写中国农业品牌的辉煌历史。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奏响了我国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为提质导向的主旋律三部曲,中国农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2018“农业质量年”为契机,“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在目标任务上再聚焦,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加力,共同推动中国农业这艘大船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破浪前行!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