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努力同心 我国甘蔗机械化有望加快

中国工业报 2017年12月12日

  “目前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工作已经从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阶段,进入到贯彻落实和攻坚阶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日前在北京说,今后一方面要狠抓既有政策的落实,明确任务责任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早日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林念修是此前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召开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工作专题会议上做上述表示的。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进展情况,讨论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部署了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财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认为,我国甘蔗机械化事业已经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前夜。四部委六号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通过对发展目标、任务、方法、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必将大大加速甘蔗机械化事业发展。

  甘蔗机械化意义重大

  刘宪说的上述六号文件是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方案》提出,到2020年,500万亩“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80%,其中机耕、机种、机收水平将分别达到98%、85%、50%。机械化中耕培土水平达到70%,带动蔗区收获机械化率提高到16%。

  甘蔗生产机械化得到如此重视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国蔗糖消费量占食糖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甘蔗生产关系食糖基本供给能力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食糖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但是,受自然条件、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我国蔗糖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提升糖业竞争力、确保产业安全和食糖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糖业竞争力角度看,我国食糖年产量大约在1100万~1300万吨,消费量在1300万~1400万吨,产需缺口在200万吨左右。近年来,由于食糖进口过快过猛,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国内糖价和甘蔗种植效益大幅下滑,影响产业的稳定。我国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其中,广西约占全国产量的60%。

  据有关方面统计,广西2012~2013年榨季种植面积1584万亩,而2015~2016年榨季种植面积只有1190万亩,两个榨季减少394万亩。造成进口冲击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糖料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我国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国的一倍以上。从目前看,降低我国甘蔗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率,通过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来实现劳动替代、降低日益增长的劳动成本。从广西已开展的试验示范来看,机械种植甘蔗效率是人工种植作业的10倍以上,甘蔗机械收获的效率是人工收获的30倍以上;全程机械化甘蔗生产可降低用工成本600元/亩。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新生代农民择业意愿的影响,如果没有机械化生产替代,像甘蔗生产这样一些劳动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因此,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缓解劳动力紧缺、提高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确保产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土品牌励精图治

  甘蔗机械化的关键在“机械”。遗憾的是,在切断式甘蔗收获机械市场,外资品牌拥有超过90%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垄断了市场。“高昂的价格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不利于甘蔗机械化的长远发展。”权威人士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以凯斯、约翰迪尔为代表的国外甘蔗收获机仍占据市场主导,但国产甘蔗收获机在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方面正在提高。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集团副总裁王金富今年两会期间就道出了自己2017年的“小目标”,那就是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作强度,为保障国家糖业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是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农业机械市场的蓝海之一。”王金富告诉记者,中联重科正在大力发展甘蔗机械化产业。针对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短板,中联重科通过多年技术攻关,推出了全新升级的AS60甘蔗收获机。通过连续三年的检测、验证,产品作业效率高、收割效果好。中联重科又推出了新型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加田间转运车的组合产品,正在积极进行演示作业。

  2016年,工程机械制造商广西柳工集团与甘蔗收割机厂商柳州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柳工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4GQ-35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大功率的国际主流机型,经在中南美、东南亚地区进行的疲劳试验和各项测试,技术性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同类机型水平,已获得多台套的海外订单。2017年4月份,柳工农机4GQ-180新型履带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下线,为丘陵蔗区适度规模机械化收获作业提供了新的竞争力产品选择。

  作为中小型甘蔗收割机制造企业代表,洛阳辰汉公司在2016~2017年榨季重点聚焦广东湛江蔗区,配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糖企提供贷款担保与贴息、农机制造企业承担质保风险金及大量投入维保技术力量,4GQ-130甘蔗收割机的应用推广得到了蔗区认可,其机具运行和作业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还待进一步考察验证。基于前几年在广西小范围试验的成果,辰汉已经与当地若干专业服务组织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与凤糖、南糖等糖业公司的基地已经签订规模作业合同,下一个榨季有望取得质的突破。

  此外,中首信、贵州益众、湖北神誉等企业研制的收获机也已具备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条件。一批**具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也将在下一个榨季崭露头角。据中国农机化协会调研了解,目前仍有一些国内企业在掌握了一定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入甘蔗机领域,有望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供给。

  机械化生产环境不断改善

  综合来看,2016~2017年榨季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的一个重要的拐点,甘蔗机械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机收这一重点环节。据估计,该榨季全国甘蔗机收面积约23万亩,其中广西约15万亩,广东(湛江)约4.5万亩,云南约3万亩。“虽总量仍有限,但与前些年甘蔗机收面积增长缓慢相比,已经呈跳跃式增长,并出现了一些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刘宪说。

  制糖企业开始转变观念接受机收,部分糖企实质性介入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从中国农机化协会调研的情况看,广东、广西一些糖厂尝试进行相关改造,部分已经取得相对成熟可复制经验。如广西东亚糖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甘蔗农场,实施国际主流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特色凸显,配合政府财政补贴与企业的扶持,标准化示范一新两宿平均蔗茎亩产达到6吨以上,增产、稳产、节本、增效显著,有效带动了蔗区适应国际主流机收技术应用的植蔗面积的翻番增长。

  广东恒福糖业集团自赴柬埔寨投建糖业项目以来,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日趋重视,2016年协同广东农机部门扶持其蔗区农机服务组织购入国产小型甘蔗联合收割机16台,2016~2017年榨季机收甘蔗107086吨,取得良好的实施成效,迈出了广东除垦区外甘蔗机收组织化的步伐。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是我国除农垦系统外第**家购入CASE8000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制糖企业,其持续关注并积极动员、扶持蔗农和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机收试验示范,糖企、蔗农、服务组织渐成共识。

  机械化生产技术、经营体系日趋完善。甘蔗机械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模式与技术模式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由单纯的技术模式结合向经营模式培育转变。目前,以糖厂为主体,农户、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联合的生产组织正在加快建立,已建立350多家,经营服务面积超万亩的由2015年的3家增加到了目前的40多家。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甘蔗联合收获机的农机服务组织也达30多家。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地区的“南糖模式”、“思源模式”、“东亚模式”、“凯利模式”、“博东模式”等可复制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研究探索以围绕凯斯8000、迪尔570等大型收获机的高效低耗全程机械化“东亚现代农场模式”的出台,目前已推广5万多亩,开始系统解决机械化生产环节影响机收问题的不利因素。

  此外,“双高”基地建设改善了机械化生产条件。一是以机械化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理念逐步得到认同推行。二是以制糖企业为主体建设“双高”基地步伐加快。三是推进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小块并大块面积达到230万亩,较上个榨季增加100万亩,机械化生产立地条件日渐改善。四是农民对机收接受意愿大大提升,机收市场初步形成。在崇左、来宾等地都出现农民拦机、抢机、争机、等机的现象,原来负责组织人工收获的经纪人开始增加机收经纪业务。

  “这些探索和实践是广西乃至全国甘蔗主产区若干年来探索尝试成果及不断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成果的集成和跨越,标志着前期数量上的、单项的努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迎来综合质变的前奏。”刘宪说。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游客
    发布于2021-10-07 18:30
    有没有甘蔗中耕培土微耕机厂家介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