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三农”问题:发展农业机械化只是冰山一角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解决好农民问题早已成为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解决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三农"问题,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于2003年正式写入工作报告当中。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正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日益突出,“新三农”问题亟待破解。
农业人口减少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程度之高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其实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日本是一个人口众多,但土地和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粮食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二战后,日本政府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粮食作物的生产。
1955年后,日本的矿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农业,并带动农业人口向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转移,农业人口减少明显,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从而也就更大力地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转移,农村人口也大大减少,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很好的弥补,农业人口的短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
政府高度扶持
日本的农业是国家政策高度扶持的农业,大米被称为“国米”,水稻生产就更是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的产业。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人多地少,耕地不连片,地块“小而散”。可以说,日本是典型的精耕细作型的“水稻小农业”。日本的水稻生产机械,也是为了适应水稻的生产特点而发展的,所以日本的水稻机械以中小型、精制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高,性能先进,新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快。
虽然,日本的水稻机械产品价格要高,但是相对于日本水稻的价格来算,就低了很多,因为日本水稻的价格在十年前就已经是我国的10倍了。再加之,日本政府的高比例、大额度、多补贴的政策,形成了水稻机械化的良性健康发展环境。
相比于我国,耕地土地同样也是较为分散,但由于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环境跨度较大,造成东北地区土地连片较多,中原地区耕地面积小而散,以及水田,丘陵,戈壁等耕地作业地形复杂,不是仅仅某一个机型就能解决的。因此,我国农机化需要更多能够适应当地作业环境的机械出现,同时也说明,现阶段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步伐还是很快的。
专家观点
“新三农”面临的问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在面临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抓住“人、地、钱”三项。
李伟指出,从“人”来看,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农民工返乡;从“地”来看,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从“钱”来看,就是要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
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大框架”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但更应把从“有”到“好”作为主攻方向,加大完善和保障城乡居民的一致化,减少城乡服务差异性,城乡一体化进程健康发展,营造“新三农”问题的政策服务后备力量。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