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九省份1200万亩耕地试点轮作休耕,农民赚不到钱了?

中国乡村之声 2017年09月11日

  疲惫的耕地能“歇口气”了!

  日前,农业部新闻办举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展”新闻发布会。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展情况,今年全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1200万亩,比去年增加584万亩,共涉及黑龙江、河北、湖南等9个省(区)的192个县市。

  对于“耕地轮作休耕”,农民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疲惫的土地终于能休息了,期待休整之后土地肥力增加使粮食更加高产,忧的则是不种地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担心开展耕地轮作休耕会影响收入?针对这些问题,农业部在会上都有回应。

  收入:将发放补助资金,保障其收益不减少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要让农民愿意开展轮作休耕,必须保证其收益不减少。今年,中央财政安排25.6亿元资金,支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6月份已将补助资金拨付到省,大部分省已将资金逐级拨付到县。曾衍德表示:下一步,要按照与农户签订的协议,将补助资金加快兑现到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曾衍德:在轮作上每亩补助150元,在休耕方面,对于说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在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一季休耕每亩补助500元,在湖南重金属污染区休耕两季每亩补助800元。略高于土地流转费用。这个标准基本与原有种植收益基本相当,农民还是接受的。

  今年,农业部、财政部还考虑创新补助方式。允许地方在平均补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试点目标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对农户实施轮作休耕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实行保基本、重实效的补助发放制度。

  方式:技术模式结合地方特色,各有不同

  今年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第二年,曾衍德表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近两年来,在组织方式、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首先,探索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比如,黑龙江省把轮作任务集中安排在第三、四、五积温带的规模种植区域,以便指导监督;内蒙古阿荣旗将30万亩轮作任务集中在18个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并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了20万亩的轮作高粱订单种植。

  其次,探索集成了轮作休耕技术模式。

  在轮作区,实行“一主”与“多辅”结合。“一主”,就是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多辅”,就是实行玉米与薯类、杂粮杂豆、油料作物、蔬菜及饲草等作物轮作。

  在休耕区,实行保护与治理并重。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实行“一季雨养、一季休耕”,休耕季种植绿肥,防止地表裸露。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大力开展治理式休耕,休耕、治理、培肥同步推进,形成了“休治培三融合”休耕模式。

  第三,轮作休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轮作上,注重比较效益。从现有的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看,轮作模式中的玉米大豆轮作,可按照1︰3的效益平衡点来测算。其他的轮作模式,可根据上一年的收益情况,结合市场变化动态调整。

  在休耕上,注重收入保障。目前的休耕试点,补助的标准都以收入不减为前提。大体上,一熟区的休耕和两熟区的一季休耕,每亩补助500元左右;两熟区的全年休耕,每亩补助800元左右,略高于土地流转费用。

  成效:库存压力得以缓解,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前期的休耕轮作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开展粮豆轮作、休耕区压采、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面积调减3000多万亩,大豆增加1000多万亩。预计2017年玉米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缓解了玉米库存压力。

  对试点地区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改善明显、资源高效利用。休耕季种植绿肥等作物,在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小麦休耕试点,平均每亩减少用水180立方米,共压减地下水开采3.2亿立方米。吉林省在东部冷凉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每亩节肥30%、节药50%左右;在西部易旱区推行玉米杂粮轮作,每亩节水1/3左右。

  创新:对轮作休耕区域实施遥感监测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要推进遥感监测,凡是开展轮作休耕的地块,全部要实现上星上图。包括休耕作物的面积变化,轮到哪里、休到哪里,轮多少、休多少,一目了然。同时,推进成效监管数字化,耕地轮作休耕的目标是耕地质量提升。要通过科学布置监测网点,长期定点跟踪耕地质量变化。

  曾衍德:要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不同作物的光谱差异,进行作物的种植情况核查和面积统计分析。比如,河北地下水漏斗区一季休耕区,在小麦休耕3-4月进行遥感监测。湖南重金属污染区是两季休耕区,在早稻休耕的5-6月和晚稻休耕的7-8月分别进行遥感监测。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