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额补贴下的农机困境 分析未来农机补贴政策方向
从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机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在农机化率抑或是企业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高额的补贴政策拉动起来的农机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农机补贴政策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具有农机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多年从业经验的行业老兵,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方言以犀利的观点与言辞,在第五届中国农机高端论坛上,探讨了高额补贴下的农机困境,并分析了未来补贴政策的发展方向以及农机企业的破冰之道。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方言
农机行业处境并没有想象中糟糕!
从2016年以来,农机行业开始进入前所未见的困难时期,行业增速低于机械工业,骨干企业销量与收益出现大幅大滑,小企业更是度日如年。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农机工业似乎走到了**糟糕的处境。
“我认为只看一年的数据并不能看出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看多年数据才有客观性。”方言将2014—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从3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机械工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机工业增速下滑,然而,再往前看,农机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因此,尽管今年很多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联想当前处于低迷期的工程机械行业,方言的观点并不那么难以理解。工程机械行业连续经历了多年的负增长,市场下跌至谷底。与此相比,农机行业远不至于哀鸿遍野。
三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下滑
尽管农机行业处境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但方言认为,农机行业确实走到了一个拐点上。
在1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2015年的增速下滑,预示着农机行业进入了发展趋缓的新时期。2016—2017年的持续下滑,便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那么,为何农机工业会出现突然的增速下滑,而且下滑的如此厉害?从宏观方面来看,方言认为这是“三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现象”。
第一重是农业结构调整。其中比较突出的影响因素是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对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以及粮改饲政策,改变了玉米收获机与青贮机械的结构占比,在青贮机械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造成了玉米收获机市场的下滑。
第二重与第三重分别是支农政策调整和购置补贴资金减少。2016年,国家将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一起,成为农业补贴的主要组成部分。
方言指出,目前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在这两年达到了高点,资金的缩减成为必然。
然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以及与国计民生的直接相关性,不能从此着手,因此,农机购置补贴首当其冲,这也是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缩减50亿元的原因。
而经过10多年的补贴拉动,农机行业成为高度依赖补贴的行业,补贴资金的猛然抽减,使得行业“元气大伤”。
补贴还得继续
其实,不只是农机行业,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依赖补贴的行业。
方言指出,2008—2017年,对于农业4项补贴,国家共支出1806亿元。而这期间,农业生产总值增加2600亿元,其中,70%靠的是国家补贴。
具体到农机行业,从国外的案例分析,农机补贴在欧美国家实现农机化及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从19世纪开始推行农业机械化,英国从“二战”前开始,日本从“二战”后开始,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无一不对农机工业给予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方言讲到。
因此,方言认为,“补贴还得继续。”
从根上提升农机工业整体水平
然而,方言强调,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大的差别:欧美日都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开展农机化并实现农业现代化;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始推行的。
因此,农机补贴应该从补贴“机器”转变为补贴“制造”,实现“从根上提升农机工业”。
当前,我国农机工业大部分企业都是“组装模式”,基础零部件都由外购而来,到厂后组装便销售,这种做法致使我国农机工业整体水平大而不强。
因此,方言认为,提升农机零部件产品质量十分重要。需要的是注重科研,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研发与应用的结合。
“《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我认为可以解决目前农机工业面临的困境。”在发展路径上,方言认为“研发-集成-应用-再研发”是破题的关键。
那么,在具体发展中,企业应该如何制定“发展战术”?
方言认为,农机企业应该关注粮食产量变化、农产品机械收获率、农业机械万亩占有量等,来调整产品品类;并在细节上着手,改善农机质量。
**后,方言指出,企业应注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整对行业的影响。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绿色”为导向,相应品类的产品将会得到支持。此外,“绿色”也反映了农业机械的排放标准升级之路势在必行,企业应该早做准备,积极应对!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