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新三国”?中国植保无人机破“冰火局”得靠它!
如果不是到了“八一”,可能都不会意识到其实无人机圈子是个多么荷尔蒙的存在。一群要么看了军演,要么撸了《战狼II》的大老爷们儿在群里挥洒爱国热情之余,不知谁提了一句,中国的植保无人机也能和高铁一样成国家名片啊!
虽说是个适合爱国的日子,不过好歹都算是专业人士,说这种话之前大家都还是争取过过脑子的。谁知掰手指头数一数,不得了!更燃了!
目前美国算是世界上农业航空技术**先进,应用**广泛的国家了,但无人机的使用怎么样呢?还真没那么普及。一向以精准农业著称的日本,虽说是**早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国家,但国宝级公司雅马哈“廉颇老矣”,无人植保技术的应用尚不广泛。如此看来,大规模应用精准定位技术的中国植保无人机行业,还真的有希望在这场“新三国演义”中执天下之牛耳!
可一切真有这么简单吗?目前国内的植保无人机行业活得并不轻松,报告上千亿万亿的市场估值昭示着市场的火热,但当前的市场格局仍有些冰冷,如何突破这一“冰火局”仍是中国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从“求技无门”到“虎视亚洲”
中国企业与美日上演“新三国”
近日,国内一家无人机植保企业在日本开了一场发布会,引起了不少人对中国无人机植保企业“走出去”的热议。正赶上这么个时间,又是在日本这么个略带特殊意义的国度,大家当然兴趣盎然。
不知哪个老飞友翻出了10年前的旧账,一下就令人们对中国无人机植保产业的发展唏嘘不已。2005到2006年,中国屡次想向无人机市场的主导者——雅马哈公司引入农业无人直升机技术,却都难以得窥全貌。
**令国人窝火的莫过于2005年12月的一次摩擦,名古屋海关以手续不齐全为由将一架准备出口到中国并已装入集装箱的雅马哈无人直升机扣押。据CRI国际在线的报道,此次扣押的真正原因是日方认为该型飞机除配有雅马哈自行开发的稳定飞行控制系统外,还配有完整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行程记忆系统,或被中方用于军事目的。
手中没有核心技术,居然用钱也换不来东西,这种在中国**标准的欺负人的故事情节自然成为了从业者的心头痛。如今,看到中国公司带人杀到雅马哈的家门口,自然是通身透体地舒服。
不过,总的来说,生意归生意,其实中国植保无人机企业对日韩甚至东南亚市场的扩张早已开始。去年底,汉和航空就与韩国全罗南道省政府达成协议,意在全力推动植保无人机在全韩的发展。另一家企业的高管也多次表示对韩国甚至东南亚市场的浓厚兴趣,他表示,韩国市场上仅有日本雅马哈和本土的两家农业植保无人机企业,其中雅马哈主要是传统的油动力无人机,售价上百万元,而国内电动无人机价格则仅为数万到数十万不等,**具优势。而东南亚很多国家,对无人机植保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对中国企业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机会。
日本虽说是雅马哈的大本营,不过因通信管制、技术方向等原因始终没有真正实现植保的无人化。而的雅马哈也因为一直采用飞手操控的技术方向,所以近年来不断面临瓶颈,一方面专业飞手训练时间长,人手日益紧缺,另一方面,原有技术的粗放喷洒问题也难以满足农业的发展要求。
而更令中国企业慨叹的是,因为无人机使用监管严格,再加上本身有人驾驶直升机植保技术的发达,航空植保技术**为发达的美国其实也正处于向无人机植保过渡的阶段。去年6月,联邦航空管理局才在正式颁布的《小型无人机系统的运行和审定》中部分放松了对小型无人机的管理。
十年轮回一场梦,转眼间,历史居然留给了中国无人机植保企业和美、日同台竞争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巧合。
不看谁的大,要看谁的准
精准作业成攻防胜负手
然而,这看上去如玩笑般的巧合,却又暗藏必然。劳动力短缺的加剧与农业生产要求的提高,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但要想抓住这一轮机会,还要看谁能先在关健技术上取得突破。在这一段激烈的变革期,不能光看谁的产品现在市场大,更要看谁的产品更适应已扑面而来的IoT时代的需要,高精准定位技术的公共产品化自然是重中之重。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已街知巷闻,该国209万的农业从业者中65岁以上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平均年龄达到66.4岁,无人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在谈到这些技术的推广时,《读卖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引入更高精准度的定位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升级的前提。今年6月,日本搭载准天顶卫星系统“QZS-2”号卫星的大型火箭“H2A”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发射,日本加快了打造日本版GPS的步伐。**新消息显示,日本方面还计划年内发射第三颗和第四颗卫星,从而在2018年让这套卫星系统拥有4颗卫星,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准定位。
这一系统的投入使用恰可为无人机植保、无人农业机械甚至更广泛的IoT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普及打下基础,让它们在节省人力投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践行日本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大价值的生产理念。
而正是凭借着GPS系统的巨大优势,美国的农用飞行技术才一直走在前列,“美国农用飞机上的GPS系统由驾驶舱仪表板上的移动地图显示装置、指示灯条以及键盘组成。在施药作业之前,施药规划人员通过手持GPS测量确定施药作业区域的边界点,当这些边界点加载到施药飞机的GPS接收器上,就形成一个施药区域地图。”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别以为美国农场面积广阔,生产就十分粗放,精准生产恰是他们不断的追求,“美国农用飞机的飞行员会根据区域地图规划出施药作业的航路图,准确地使飞机沿着规定路线施药,有效避免重喷和漏喷。当药箱中的药液不够时,GPS会记录结束喷药的关闭点,待药液重新加载完成后,再从关闭点开始继续施药。”
如果不是美国对无人机监管政策的限制,恐怕该国的农业生产无人化步伐会比现在快很多。不过,目前监管机构也已开始放松监管,今年以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针对农业无人机飞行批准了50多个破例飞行案例,农业无人机的业务出现了明显增长。
“无人机目前已可通过拍摄高空照片、农作物3D照片、热成像图片等形式完成空中数据采集,过去无法采集或者需要好几天才能够获得的数据,如今依靠无人机在几分钟或几小时之内即可获得。”美国同行们已经在媒体上骄傲地预测,“五年后,将不再会有农场主对一大片农田进行地毯式的粗放喷洒。”
助无人机吃进万亿植保市场
厘米级高精定位公共服务破“冰火局”
看到这里,想必圈内人都明白了。市场是越来越大的,就看你有没有办法拿得动啊。
有机构就预计,植保无人机这个万亿级市场就像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2018年至2022年无人机整机市场空间约300亿元,植保服务每年市场空间约500亿元,到普及期,仅中国市场空间就将达到万亿元规模。
还是应了那句话,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凶险的时代。凭借RTK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国内无人机植保企业赢得了弯道超车的机遇,但要想真正做强做大,还是要让自己精准作业、低成本服务的能力取得突破。
“尽管无人机植保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仍没办法取代地面机械。”不断有专家善意地“泼着冷水”,希望国内企业加快提升精准定位技术突破的步伐,“现在的无人机只不过赢在了运作效率上,还无法解决不精准喷洒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无人机还不是一个好的农具。”
然而,要让目前仍在野蛮生长期的广大中小无人机企业解决这些问题,谈何容易。“企业要大范围进行无人机植保服务,往往会选择用GPS定位导航比较经济,但5至10米的误差肯定不行。”不少业内人士就道出了自己的两难,“要是大范围用RTK技术,一个小企业自己架站,一个基准站大概1到2万,进行全国范围作业的话肯定受不了,而且作业人员每次都得携带差分基站,作业前再进行架设,这里消耗的人力和时间也令人心疼啊。”
此外,还有数据共享的问题,如今不少企业各自为营,劳心劳力的在地里架设基准站获得的数据当然得作为保密资料,不会共享给其他企业,这又进一步为全行业的技术推广人为设置了门槛。
要想在新一轮的无人机植保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家提供精准定位公共服务的公司就成为了必需。“无论是发展地面增强技术,还是星基增强技术,都需要积聚大量的资源、时间与技术,而且要足够专注。”一位业内专家就表示,正如美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是架设在GPS的基础之上,中国精准农业水平的提升也需要这样一个更高精度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千寻位置的模式可能是**匹配的。“
这位专家口中的千寻位置是在2015年8月,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领先的精准位置服务公司,依托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GPS、GLONASS、Galileo),该公司在国内29个省市建立起了1450个地基增强站,打造起了提供精准定位服务的“全国一张网”。通过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和大数据运算技术,千寻位置已可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7*24小时的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从而帮助各类无人机实现跨地域无缝衔接的厘米级实时定位。
“这意味着厘米级精度位置服务像水、电一样成了公共品。”一位千寻的合作伙伴表示,虽然在定位精度上仍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但千寻的模式真的在解决行业的普遍痛点,所以,极飞科技、大疆创新、拓攻、傲翼等无人机及飞控厂家都已开始与千寻展开合作,“别的不说,直接使用千寻账号,不用再随身带移动差分设备去做外业,这就要大大点个赞。”
更有企业希望国家能积极支持千寻位置这样的企业,顺着“一带一路”不断扩展布局,通过空地一体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更广的范围内架设起这一基础设施网络,从而助力更多的无人机植保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一举拿下这场美日中三方的行业争夺战。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