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农机寒冬期?这些专家有话说
2017年7月26—28日,由农业机械杂志社联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农机高端论坛,在雄安新区成功召开。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方言,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专家、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秘书长张咸胜,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刘司法,河北农机局副局长郭恒,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海涛等行业的专家领导,以及来自中国一拖、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等企业的高层、经销商等13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高端论坛主题为“变革下的中国农机”,旨在探讨在当前的寒冬期,行业该如何发展,企业应如何应对。
每一个农机业内人士都深深感到,2016年至今,农机市场一反常态,发展速度急剧下降,不少企业销量大幅下降,往年已经进入旺季的三四月份,今年却十分冷清。显然,中国农机已然进入了变革期。
论坛上,针对变革下的中国农机面临的种种困境,方言、洪暹国等5位领导和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的难题与破解之道。
作为曾参与关于促进中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等多部涉农机政策起草工作的决策者,方言讲述了目前高额补贴下的农机困境以及市场下滑的原因,她讲到:“市场下滑有三方面因素导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支农政策调整,三是补贴资金减少,补贴成本上升,未来要做的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方言
而对《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15)》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洪暹国,阐述了《行动方案》对农机工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过去十年,农机工业发展迅速壮大,到2016年达到4000多亿元的体量,无论在农机化水平、规模企业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绩。然而,农机行业基础研究薄弱、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方面的弱点也日益暴露出来。”洪暹国讲到。在这种情况,《行动方案》的出台为未来十年农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专家、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
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于帅通过这些年对农机行业的深耕,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通过2017上半年主营业务和利润与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对比、市场变化的表象和本质 以及对标欧美国家实例,分享了他对农机市场的感触与思索。
他讲到:尽管2017上半年主营业务和利润与2016年上半年相比都有提高,但亏损面在加剧,规模依然处于机械工业的底层,而增速已经排位倒数,一枝独秀已经成为三年前的称呼。但未来有新的四大红利:1、高端用户:中高端用户,已经成长起来;2、产品驱动:模式驱动结束,现在到了产品为王时代;3、管理升级:农机专业搞农机,才是不怕寒冬;4、城镇化率:预计到2030年,从事农业不足1亿人。
大型化、专业化、定制化、高效率等产品,将带动中国农业机械进入另一个境界,市场下滑不必沮丧,这是混进农机行业苍蝇的寒冬,新的4大红利,必将助力农机行业崛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优势竞争,大企业不能违法乱纪、不能以次充好,是社会的责任,也是长远发展的战略,不能人家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不要一言不合就换人,实际上,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需要更换的思想;另外,动荡的时候,正是中下游企业的机会,在摆好冲击姿势前,切勿轻举妄动,不然死掉的几率更大。
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于帅
此外,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员陈俊宝,则对国三升级下,国抽、标准以及排放抽查工作的变化及对农机行业的影响进行了阐释。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终身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赵建良凭借多年的海外从教经历以及对农业大数据的研究,用他作为一个老农机人在美国积累的经验,分享了农业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机遇和前景;而具有成功实践经验的中国农机院机电研究所所长苑严伟介绍了物联网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员陈俊宝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赵建良
中国农机院机电研究所所长苑严伟
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引人深思,而下午的圆桌论坛则以互动性更强的方式,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胡伟、《农业机械》杂志主编刘振营以及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芳与主持人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于帅,一起探讨了当前农机市场的具体形势、农机补贴的未来走向以及企业的应对之策。
圆桌论坛
农机行业迎来了变革,破解当前困局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专家的精彩分享,相信给每家企业及农机人注入了新思路,中国农机势必会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