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农机”看农机供给侧改革
农机供给侧改革是近两年农机行业关注的焦点,但怎么改、改什么,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路径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通过采访诸多农业和农机界的高端人士,得到了一些启示。总结他们的观点:首先,要从宏观视角来把握农机供给侧改革的**终目的;其次,要“跳出农机看农机”,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来确定改什么、怎么改;第三,必须立足农机供给结构变化,摸清现状和发展短板,走全程全面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杨小平
全国政协委员杨小平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提高生产率。这就需要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整合经营规模,打通全产业链。但要注意,农业企业不能变成资产所有者,只是规模经营者和服务者,在不改变土地制度的前提下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华士飞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华士飞表示,在供给侧改革中,关键在于节本增效,降低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推动加工企业提高装备能力和水平。
明确农机供给侧改革的**终目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问题的主题和主线。而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来看待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终目的,无疑是一个**准确的导向。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在回应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内的需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需求。要由需求来决定生产,而不是像过去短缺时期是供给决定需求。第二,应对国际市场的压力。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正是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产品,如果你比人家贵,那你生产出来可能就卖不出去,消费者和经营者会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去寻求价格更低的产品。
从**终目的上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该“服从”于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终目的。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农业界的一些老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供给侧改革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方针,供给侧的重点主要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所以农业机械化供给侧改革的**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牛盾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机化系统要加快培育农机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机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
“跳出农机看农机”
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显然不能光“农机说了算”,“跳出农机看农机”,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把脉,会更加清晰和明确。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生产,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安排,对促进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也能有启发,比如过去是籽粒玉米收获,现在粮改饲,那么农机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同步开发可靠性好、作业效益高、农民买得起的青贮机械,就是摆在农机行业面前的一个问题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薛亮这样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则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变化进行了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除了土地流转需要适度规模外,符合发展适度规模的农机服务也很重要。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角度来讲,农业生产发展了,需求也多样化了,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农业机械化服务成套解决方案也会随之变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将农业绿色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废弃物的治理,要努力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为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部署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时,提出要实施五个行动,分别是畜禽粪污治理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告诉记者,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一个绿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环保高效的思路,走智慧农业之路,发展高效节水节能机械、大型植保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和残膜回收机械等,为产业融合提升、清洁田园、化肥农药减量、农业节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发挥积极作用。
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在谈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时,对农业机械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看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重要的是推进两方面创新。一方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都要采取新科技,产生更高效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创新。通过城镇化推进,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正在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也能在小块土地上享受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带来的较高效益。”
立足农机供给结构变化顺势而为
专家分析认为,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终“落地”,还要立足于我国农机当前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各个击破,走出符合农机行业发展规律、带有鲜明农机特色的供给侧改革之路。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从技术上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由大田作物向农业全领域拓展,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品种选育把机械化适应性列为审定标准,籽粒机收品种等育种攻关加快推进,绿色高产创建攻关将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平台,轻简栽培正在成为农艺改进的基本趋向,品种、栽培和机械装备加快配套,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
其次,从产品上看,近年来,农机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品种不断增加,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农机品种增加了100多种,农机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前列。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应用步伐加快,大型跨国农机企业纷纷登陆国内市场。但是,农机工业大而不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第三,从服务上看,随着农机拥有量快速增加,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由大范围的跨区作业向周边规模化服务、合作型服务、自用型服务转变;由传统的耕种收“老三样”服务向集中烘干、集中育秧、统防统治转变;由遍布千乡万村的小门店服务,向农机4S店、农机电商、远程诊断维修等新型服务方式转变。但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够,机制不灵活,服务质量效益总体还不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人才缺、观念旧、用地难、融资贵等矛盾还比较突出,对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张桃林强调:“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机械化工作对象、内容、领域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以变应变、顺势而为,主动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加快培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业机械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
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呢?从政府决策和把控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要坚持走农机农艺融合之路。要以农业机械化引领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变革,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破解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难题,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潜能。二是要让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促使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三是信息化不能“短腿”。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大数据应用,以信息化培育农机行业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支持鼓励开展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而从企业层面上,如何为农机供给侧结构助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认为,“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我们生产企业的角度,要积极跟随国家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构性调整,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家都认识到,农产品价格低特别是玉米价格很低是个现实问题,现在国家提出粮改饲,发展特色农业,都需要机械化,我们就要围绕这一战略进行新产品开发,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建议,要充分发挥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进、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我国农户购置、使用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积极性,为加快我国由“农机大国”向“农机强国”的转变,提供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表示:“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主动思考,积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需求。我建议,以农机为农业科技载体,有目标、有节奏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在土地资源要素适度规模化条件下,还需要对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面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现代化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必须在供给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满足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要。”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