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互通有无 携手开拓——农机合作社“抱团”走全国的调查

王亚同 2016年09月18日

  每逢稻、麦收获季,总能见到一些人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酷暑中往来奔走,几个月转战数千里,他们就是参与跨区机收的农机手。在重庆市潼南区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来自当地2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互通有无中“抱团”发展,几年间就在跨区作业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农机手将收割的稻谷传送到车中

  是什么原因促使潼南农机手加入跨区机收?又是怎样“抱团”走全国的?8月25日,记者就这些疑问赶赴潼南进行了深入调研。

  农机闲置率高,促使机手外出闯市场

  40℃的高温下,嘈杂的发动机不停运转着,农机手雷金春汗流浃背地收割水稻,这里是潼南区梓潼街道新生村的水稻直播示范田。“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在本地收割水稻,一天能收割50亩,收入4000元。”雷金春说,他是潼南金牛农机合作社的一名机手,他的“主顾”都是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

  随着水稻的渐次成熟,雷金春不久就要赶赴外地参与跨区机收。在潼南,像他这样的外出农机手还有许多,他们均为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每年4至5月从广东、广西、四川收小麦、油菜,6至7月份到中原、华东地区收小麦。”潼南众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廖武奎介绍,他们有些人还会赶赴东北,或回到川渝收割水稻。

  按照不同作物的收获期,农机手们每年在外5个月左右,如果农机不出故障,一台机具可带来15至20万元的收入。“这相当于一圈走下来,可赚回一台收割机。”金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长剑告诉记者,他从2005年起就参与跨区机收,当地每年有100多台联合收割机外出,绝大多数已形成了固定的收割路线。

  “一台10万元出头的收割机,使用寿命按15年算,每年折旧加上保养就是7000多元。”陈长剑说,参与跨区机收除收益高外,主要还是降低农机闲置的成本。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当地农户陆续添置了各类机具,2009年成立的金牛农机合作社现有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农机一旦闲置过久,使用寿命就会缩短,保养成本则逐年增加,参与跨区机收就成为一些农机大户的新选择。

  目前,潼南区农机保有量已达30多万台(套),总动力超过62万千瓦,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有600多台。该区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核心,发展农机新型经营组织近110余个。“在服务本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整合资源支持农机服务走出去。”潼南区农机推广站站长何忠说。

   跨区机收“联合体”结伴走全国

  “与河南、江苏、山东等地的机手相比,我们晚了10余年。”潼南佳禾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杨华介绍,上述地区因为地块平整机械化率高,参与跨区机收已近20年。此外,随着各地大型收割机数量增加,水稻、小麦机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潼南外出的农机手却仍旧有竞争力,每年可赚回1500多万元,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2010年起驾驶收割机“南征北战”的廖武奎介绍,一开始他们是散户作业,全国几乎都跑遍了,或是没订单或是打挤,基本没赚钱。这让他意识到,不熟悉市场、单打独斗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会被淘汰。

  2011年,廖武奎就联合了潼南区20余位农机大户,成立众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抱团”外出机收。团队作战,让该合作社有了一定的“订单”作业能力;每年春节后,社员就集中到一起互通信息,研究各地作物的成熟期,以便安排作业路线;接下来,他们还会派出专人跑前期市场,签订作业订单,这让他们拥有了稳定的作业面积,也形成了固定的路线。

  随着走出去的农机手日渐增加,一些外出团队开始把维修服务也拉了进来,潼南区大同农机合作社的唐勇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固定做农机销售和维修服务的他,近两年才参与跨区机收,在保障自己的同时,他发现外出为同乡做保养既能为大家带来便利,而且一趟下来,可以增加近万元的收益。今年,潼南大多数的外出机收队伍里已配备了兼职的维修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机大户“抱团”机收,一些作业“联合体”逐渐更新了设备。“我们的收割机基本上都是履带式,阴雨天作业根本没问题。”佳禾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杨华介绍,这些投入成本都不低,散户投资不起,竞争上就失去了优势。随着实力的增强,他们还增加了烘干设备,实现了稻谷直接入仓。

  在潼南,像廖武奎、杨华这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收“联合体”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抱团”发展,当地已形成23家规模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牵头组建了外出作业交流群,把全区110余个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全部组织起来。”何忠介绍,为服务区内机收作业,当地还成立多个机收服务站。下一步,潼南计划筹备全区农机专业合作联社,既协调区内作业,又统筹跨区“作战”。

  记者手记:机收作业“**后一公里”仍需努力

  我市处于南方水稻与北方小麦的收割“空档期”,是各地机收作业的农机手进入四川的必经要道。自8月初我市水稻开镰收割以来,潼南区大多数的外出农机手已逐渐返回。趁着这样的时机,记者与潼南若干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现我市在农机作业“**后一公里”仍有亟待努力的地方。

  跨区作业,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块比较平整,农机下地极为方便。而我市山地较多,地块小、收割难度大,农机合作社只好在机收价格上作调整,有时甚至达300元/亩。此外,我市一些地方的土地,因历史问题,没有考虑农机下地的道路,甚至稻田一周都围上水渠,要机收,只好毁掉才能进去。因此,农机下地一定要在土地整治上再下功夫。相关部门**好综合考虑,整合利用资金,为农机下地准备必要的道路。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