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业直通车信息平台显身手—— 农业“滴滴”,等你来约

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11日

大图为农机手在山东省潍坊青州市黄楼街道西坡村麦田里收割作业。王继林摄

小图为农户正通过手机APP软件预约收割机。张芳曼制图

  “滴滴”一响,农机应答。与城里人习惯使用的“滴滴出行”相似,今年“三夏”,不少农户和农机手开始使用手机APP来对接供求信息。随着“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完善,信息化的作用日益显著。互联网+麦收,正给人们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滴滴”麦收成时尚,方便农机手和农户“亲密接触”

  “今年多亏有了‘农机直通车’APP,我们合作社多开拓了好几个片区的业务!”河北省石家庄藁城区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栓振打开手机向记者演示:“你看,进去选择‘找农活’栏目,就会出现农户发布的作业地点、面积和价格,这样可以提前计算成本和收益,划算了再接单。”

  在赵栓振的手机页面上,记者看到多条作业信息,时间、地点、作物种类等一目了然。老赵一边看一边盘算:“这个价格好,一亩80元,不过作业地点在福建,太远了;这个安徽亳州的还行,一亩60元,而且作业面积有1万亩,可以联系看看。”

  老赵说,**早开始“跨区机收”时,到一个地方就能找到活干;后来随着农机具增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盲目跨区费时费力还有可能赔钱。“跨区作业**关键的是与各地农户的联系,机手去了以后直接干活,效率**高。”

  正因为与各地的“老客户”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是“订单作业”,增收农机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从**初的几十台发展到现在的281台,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40台农机入社。

  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农机增加了,就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以前联系得四处打电话去问,今年省事儿,打开手机软件就能找活干。”老赵估算,今年通过“农机直通车”软件,新增加的作业面积能有三四万亩,按每亩30元的利润计算,合作社增收90多万元。

  农机手担心“吃不饱”“没活干”,农户们也担心“找机难”,尤其遇到天气不好,需要“龙口夺粮”时。安徽省临泉县姜寨镇种粮大户王庆民说:“每年麦收心里都揪着,麦熟就这么几天,一下雨的话,本来联系好的机子就过不来了,**急的时候我们都跑到高速上去拦农机。现在可好,只要把小麦的收割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发布到APP上,半小时就有10多个农机手跟我联系。”

  农业部农机化司生产管理处处长李斯华介绍,为解决当前跨区机收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牵头建设了“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农机直通车”)。经过试点运行,农业部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该平台。据统计,麦收期间累计向33.9万名机手发布各类农机作业信息295万条,有效调度农机12.5万台次,有力促进了粮食主产区作业机具的供需平衡、联合收割机的有序转移。

  能定位,能管账,对农机动态管理,应急调度更快捷

  信息化不仅让农机手和农户“亲密接触”,还提升了合作社和农机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

  在河北赵县光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姚凤娟打开“农机直通车”的网页版,点开“农民合作社信息化管理平台”界面的“位置查询”,一张周边地图出现在面前。页面加载完毕后,地图上不同位置出现了几十个“小红点”。

  “这些‘小红点’代表的就是正在作业的农机手。”姚凤娟说,农机手一忙起来,从早晨5点干到晚上,还经常移动作业。给机手打电话,常常因为机器噪声大听不到。“有了这个信息系统,实时查看农机手作业地点,跟着导航走,给农机手送饭或者给农机加油维修一下子就找到,不走冤枉路。”

  除了位置信息,管理平台上还有短信平台、财务管理、信息发布等多个界面。“短信平台可以向农机手群发信息,财务管理相当于财务软件,合作社的收支账目一目了然。”姚凤娟说,这个信息系统对需要规范管理的合作社来说太实用了。光辉合作社的服务对象以周边的散户居多,往年姚凤娟都用一个小本子来记录作业信息。几十页的纸上记满了人名、电话和作业面积等,很多都是2.3亩、5.4亩之类的不规范面积。“以前规模小,这样记录还行;现在合作社作业面积大了,活儿一多就会出现重记、漏记,账也不好算。”姚凤娟说,安装了“农机直通车”软件后,附近的农户在手机上下单,合作社接单,作业信息直接进入财务管理系统,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更高,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农机直通车”软件技术团队负责人张建表示,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已很普及,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有类似需求,但由于经费、技术等原因难以满足。在开发“农机直通车”软件时,他们增加了面向合作社的信息管理模块,功能简单、实用,并且免费提供使用。未来还可以根据合作社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

  农机主管部门更看重的是“农机直通车”平台的信息化管理功能。在石家庄市农机局的管理大厅,大屏幕上全省区域的农机作业情况一目了然。河北省农机局副局长郭恒说:“这个平台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可视化和动态管理,作业数据更准确,应急调度更快捷。我们不但可以实时监控全省农机在各地的分布情况以及机手信息,还与各省农机管理部门的大数据共享,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可以进行应急调度。”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级农机管理部门、183个市级农机管理部门、1077个县级农机管理部门使用该系统进行农机调度和数据统计上报。

  推广应用还需迈过农民认知度不足、农村网络设施滞后等门槛

  尽管优势明显,但“农机直通车”这类APP的推广应用,还面临不少难题。

  首先是农民的认知度。“真正难的是向农机手推广,手机APP是新生事物,机手们接受起来肯定要有个过程,何况还有很多农民连智能手机都不会使用。”郭恒表示。

  记者在河北采访时偶遇一支河南汝阳的农机车队,农机手老赵有些沮丧:“我们昨天下午就过来了,听说河北这边的农机不多,可到现在还没找到活儿干,连午饭都没着落。”记者询问他是否知道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来联系麦收订单,老赵迷茫地摇头。“明天要是还找不到活,我们就继续往北走。”

  郭恒介绍,为了培训农机手学会使用手机软件,今年4月初,河北省一些市县农机局利用办理农机购置补贴的契机,将注册备案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召集起来做推广培训。“这个平台分为PC端和手机APP两种,农机局不做详细培训可真不行。”赵栓振说,通过培训才知道怎么下载软件、注册账号、发布信息、接受订单。

  “抓住合作社理事长一个人能带动整个合作社机手使用,但是对机手也要培训到位才行。”郭恒说,农机手人数太多了,农机局根本培训不过来。

  河北的经验是与开拓农村市场的运营商合作,依托中国联通在基层乡镇的服务渠道,进村入户对农机手进行手机APP使用培训。“我们还推出了针对农机手的话费、流量套餐,比柜台价优惠40%,农机手的使用热情一下子就上来了。”中国联通河北分公司集团客户部销售总监王书刚说。但这种模式在其他地区能否成功复制,还未可知。

  其次是农村的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农村的信号比城市信号差不少,有时在村里半天也打不开网页,更别提在麦地里上网了。”有农机手反映。

  此外,记者还发现,近年来不少地方农机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都在试水“互联网+跨区机收”,这些APP有的具有一定创新性,有的则是简单重复。一些农机手和种粮大户的手机里,安装了好几个功能相似的“滴滴”麦收软件,里面的信息大多是重复的,增加了筛选难度。

  “前段时间调研中,有机手反映,麦收之后手机APP就没用了,估计会有人卸载到来年再装。”农机试验鉴定总站信息处处长王心颖说。对此,“农机直通车”技术团队开发设立了微信服务号,让机手、合作社的操作更加便捷。

  “目前,该平台是通过手机定位来掌握作业农机的分布情况,下一步平台将与作业农机上的车载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张建表示,今后的设想是利用GPS等对作业机具进行轨迹定位,并对农机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让农机成为一台数据终端,农机使用作业环节的数据与农机产品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数据发生关联,形成从农机制造到农机使用的全产业链大数据。

  “三夏”跨区机收即将落下帷幕,但农机的信息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