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提升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按照厅主要领导安排,省农机局何存贵局长组织农机局和厅种植业口处站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陕北旱作区、关中灌区、关中台塬及秦岭北麓旱作区、陕南平原川道区的21个重点县(区),发展粮食生产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当地农业(农机)部门和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座谈交流,初步掌握了制约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旱作节水关键技术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我省粮食产量**高的是1998年,播种面积为6045.2万亩,总产达到1303.1万吨。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种植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缩减。201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减少到4657.7万亩和1215.8万吨,分别比1998年净减少1387.5万亩和87.3万吨,年均减少92.5万亩和5.82万吨。我省是一个粮食紧平衡省份,从2004年成为粮食净调入省,“十一五”期间年均净调入粮食20亿公斤左右,近两年增加到25亿多公斤,25.1%的小麦、44.8%的大米和11%的玉米需要从国际国内市场调剂平衡,粮食自给率已由2004年的84%下降到了2012年的74%,8年间减少了10个百分点。调研分析认为,制约我省粮食生产的问题很多,其中关键瓶颈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短缺急需破解。十年九旱、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四分之一;自然降水在时间上集中在汛期的七、八、九三个月,有限的水资源在地域上71%集中在耕地面积仅占全省35%的陕南,分布极不均衡,与耕地、农业生产布局极不相称;现有耕地5996万亩,其中旱地4140万亩,占69.1%,这是我省农业的基本省情。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冬春连旱、秋冬春三季连旱已成常态化趋势,特别是今年夏季高温伏旱,出现了桃曲坡、黑河灌区停止农业灌溉、冯家山灌区限制农业灌溉、机井吊空等水资源严重不足与其它灌区大水漫灌浪费并存;作物急需灌水与节水灌溉面积小而大水漫灌灌水速度缓慢、田间灌溉设施“**后一公里”障碍或因劳动力、灌水成本出现的“水中旱”并存;灌水成本高与粮食收益低并存,亩均灌水费用小麦91.26元、玉米108.52元,关中和渭北地区水费已成为粮食生产物化投入仅次于化肥的第二大支出,有接近4成的调查农户只浇1次救命水或不浇水;耕层过浅、犁底层致密限制作物利用深层水分与阵性降水难以入渗、增加“土壤水库”库容并存,严重地影响粮食生产能力。
(二)农机装备问题急需突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农业械化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50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430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9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5万台,玉米收获机1.1万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转变;加快了播种、收获、秸秆还田等农业作业和新技术应用进程,缩短了抢种抢收作业时间,发挥了“抢农时、防灾害、促丰产”的效果。但和全国相比,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0.5个百分点,仅为58.5%,与周边的宁夏、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相比,分别低5.5个、2.5个和17.5个百分点。差距主要是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较慢,水稻、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比较滞后,以及关中整体发展较快,陕北、陕南进展缓慢的发展水平不均衡问题。原因一是我省气候类型多样、地貌复杂,作物生产应用的农艺关键技术、特别是新技术与农机装备不配套、不同步、水平低。二是省上没有设立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品种省上几乎没有自主权,我省急需的部分机械无法进入补贴名录;补贴额度国家严格限制,新机具国家补贴标准过低,购置一次性投入大,资金回收慢,农户和新型经营组织投资能力低,致使急需突破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机械推广普及慢。
(三)重大技术推广急需协作。农业部门在粮食生产上的抓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推广,变成重大或关键技术加补贴的方式,推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播种面积下降形成的产量空缺。我省通过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和“一喷三防”全覆盖、新型农机具引进推广等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关键增产技术得到应用。玉米从大棒稀植变为耐密品种,种植密度明显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秸杆还田面积迅速增加;玉米晚收小麦晚种,小麦亩穗数明显提高等,使全省粮食单产由1998年215.6公斤,达到2013年261公斤,提高了45.4公斤,增长了21.1%,为全省粮食生产取得历史上罕见的“十连丰”,总产量始终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发挥了重大的支撑作用。但是,全省小麦平均单产仅237.4公斤、玉米仅335.4公斤,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1公斤、55.9公斤;与产粮大省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仅为山东、河南的61.5%和67.8%,差距在121~159公斤之间,即使与同生态区域的西北五省相比,单产水平也仅高于甘肃省4.9公斤、青海省24公斤。制约我省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灌区灌水保障能力下降,节水灌溉面积小,农业和水利配合不够;农机农艺各自为战,技术融合不够紧密,种植作业标准化程度低;我省重大技术补贴严重不足,测土施肥、小麦“一喷三防”、旱作农业等全部是国家财政资金,省上仅有5000万元用于粮食作物高产创建。
(四)规模化困境急需转变。我省土地流转比例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近年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虽得到较快发展,但带动面小、带动能力弱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截止2013年底,我省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有7695户,粮食播种面积118.68万亩,总户数不足全省农户总数的0.17%,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55%。全省粮食专业合作社也仅有1398家,总播种面积仅57.66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社640个,辐射服务面积1213.5万亩次,占总播种面积的15%。原因是除今年省级2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新型经营主体补贴试点外,和周围省相比,没有出台支持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
二、对策与建议
我省粮食生产发展只有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之路。我们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以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以水资源利用率为主的资源利用率为方向,以提高物资装备水平为切入点,以转变农业组织方式为抓手,年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节水、深松、稻油机械化技术900万亩次,增产粮食65万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一)以累加补贴落实为推手,提升农业装备水平,解决薄弱环节装备难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装备水平,建议依法设立省级农机补贴专项资金,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对地膜玉米播种机械、玉米收获机械、土壤深松机械、水稻育插秧和整地机械、油菜收种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和烘干设备等农机装备进行累加补贴,解决薄弱环节装备难的问题。
(二)以四大关键技术突破为切入点,挖掘粮食生产潜能,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以高产创建、旱作农业项目为依托,以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载体作用,加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挖掘旱地粮食增产潜力。在陕北、渭北旱作区,重点推广春玉米全膜、半膜覆盖技术和收种全程机械化作业,亩增产200公斤以上,力争三年陕北、渭北旱作区地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次,基本达到宜推广地膜覆盖的玉米种植田全覆盖,年均增产40万吨,实现玉米收种全程机械化作业。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在关中灌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推广塑料管道输水、长畦改短畦、大畦改小畦、隔沟轮流交替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力争三年实施面积超过300万亩次,解决“水中旱”问题,亩增产粮食50公斤,节约用水20%。在关中台塬旱作区,选择10个粮食重点县,每县建立1万亩旱作节水灌溉示范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微喷灌技术,达到“旱地变水地、一料变二料”,实现单季亩增产粮食250公斤以上,亩节水80方。节水技术年均增产粮食7.5万吨。
3、推广深松深翻技术,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在关中地区全面实施土壤机械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耕地的抗逆减灾能力,提升粮食单产。土壤深松可使旱作区一年一作的小麦增产10%-15%,一年两作区的小麦增产5%-8%、玉米增产15%-20%,年亩增加蓄水60方以上,灌水利用率提高30%。从2015年起,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关中地区实施机械深松作业1050万亩,逐步达到每三年对粮食作物种植田进行一次深松,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年均增产17.5万吨粮食。
4、推广稻油机械化收种技术,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在陕南平坝川道区,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和油菜直播机收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共同研究解决制约机械化生产的水稻机插和油菜机播机收问题。力争三年内水稻机插面积达到30万亩,油菜直播机收面积达到100万亩,亩均节本增收600元(水稻、油菜各300元),在不减少水稻、油菜产量的同时,为农民节本增收4亿元。
(三)以创新组织方式为突破口,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规模化发展问题。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市场运行”的原则,对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合作社、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种粮收益10万元以上的大户和家庭农场,统一经营型生产主体给予每亩100元的定额补贴,主要用于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机具库棚和烘干设备等基础设施。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组织、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型经营组织,给予购置机械累加补贴。支持新型经营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高产创建、旱作节水、一喷三防、土壤深松等项目技术应用任务,给予关键技术补贴和作业费补贴。推行富平“科农合作社”模式,鼓励县乡农机、农资营销企业、粮食收购企业参股合作社,促进合作社扩大规模,形成大户生产、大社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建议省上成立由主管省长任组长,发改、财政、科技、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全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每年春、夏、秋播前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各市县相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行政推动力。
(二)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合力量、分步实施、建一片成一片的要求,加大整镇连片现代粮食示范基地、陕北沟道造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重点,加大灌区农田灌溉系统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要结合斗渠以下的灌排渠系和田间工程改造,平整土地,合理调整沟畦规格(改长畦为短畦、宽畦为窄畦等),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建设微喷、滴灌水源、水池和到田输水管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实行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建议省财政每年列支2500万元,对土壤深松、地膜玉米播种、水稻机插秧等农业机械进行累加补贴,促进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一是土壤深松机械。计划每年完成35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按1台深松机1个作业季作业500亩测算,每年需新增7000台深松机,按单台省级累加补贴2000元计算,年需深松机购置累加补贴资金1400万元。二是地膜玉米种植机械。计划每年完成200万亩地膜玉米种植作业,按1台起垄覆膜播种机单季作业400亩测算,每年需新增5000台覆膜机,按单台省级累加补贴840元计算,年需累加补贴资金420万元。三是水稻育插秧和整地机械。计划每年完成10万亩水稻机插秧作业,按1台水稻流水线播种机单季作业1500亩、6行水稻插秧机单季作业400亩、水田耙浆平地机单季作业400亩测算,每年需新增70台水稻播种机、250台水稻插秧机和水田耙浆平地机,按单台省级累加补贴分别为4720元、22520元和2300元计算,年需水稻机插秧和整地机具购置累加补贴资金约650万元。
2、实行重大技术应用及作业补贴。建议从国家粮食综合补贴的燃油补贴资金划出1.75亿元,对粮田机械深松、地膜玉米种植开展作业补贴。将国家旱作农业、省地膜玉米补贴整合1.1亿元,省财政补足2500万元,共1.35亿元用于地膜、滴灌管带、油菜种子等补贴。整合新增1亿元即每亩10元,用于技术培训和指导费。详细情况一是农机深松作业费补贴。深松作业费亩均60元,按50%进行补贴,1亩补贴30元,年需农机深松作业费补贴1.05亿元。二是地膜玉米种植补贴。地膜玉米中半膜和全膜亩需地膜分别是50和90元,平均70元,整地及覆膜作业费需70元,均按50%进行补贴,亩地膜补贴亩35元,作业费亩35元,年需地膜玉补贴7000万元,作业补贴7000万元。三是旱作节水灌溉补贴。10个旱作节水灌溉示范县,给予田间水池、管道、水肥一体化设备等设施投入补贴,每亩500元,10万亩示范区共需补贴资金5000万元。四是油菜直播新增种子1公斤,费用100元,按50%补贴,30万亩补贴1500万元。
3、扶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建议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对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补助。
4、安排农机农艺融合联合攻关经费800万元。
(四)强化技术联合攻关。推行“专家领军、专业融合、联合攻关”模式,开展实用技术组装集成与联合攻关,探索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集成技术推广新路径。专家团队由农技农机推广单位、农业科研院校、企业研发人员共同组成,建立技术攻关课题组,负责拟定核心技术攻关计划,确立攻关课题,联合建立关键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田,破解重点生产难题。组织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集成组装增产技术模式,进行增产技术培训和宣传,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