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甘蔗生产机械化:让制糖企业进入“第一车间”

杨雪 2015年12月14日

  年末岁尾又是新一个甘蔗榨季的到来,令人略感兴奋的是今年的糖价开始回升,普遍能达到5000元/吨以上,甘蔗收购价也从上榨季的400元/吨提高到了440元/吨,然而这也没能止住甘蔗种植面积的下滑。2014/2015榨季比2013/2014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了103.5万亩。而占我国甘蔗产量60%的广西,两个榨季减少种植面积高达394万亩。

资料图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着力解决制约主产区糖料蔗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我国糖料蔗生产水平。在这份规划中分析到,制约我国甘蔗生产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赫然在列。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收难题

  经过近年来一系列措施的扶持发展,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2015榨季我国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7%,但这仍远低于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其中,广西区、云南省机播率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4.3%和0.3%。2013年,广西开始通过建设高产、高糖“双高”甘蔗基地的方式,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两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安排40亿元用于“双高”基地建设,而目前50万亩“双高”基地的甘蔗机收水平也仅有7.8%。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瓶颈在于机械化收获。甘蔗机收为什么这么难?

  首先这与甘蔗的作物特性有关。

  一是甘蔗的单位面积产量大,每亩产量能达到四五吨,收割劳动强度非常大。二是甘蔗作为加工原料,砍收时效性要求高,一经收获就开始失水,不仅重量减轻,而且含糖量下降。所以收获后不能存储,24小时之内就应该进厂加工。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还未形成一套适应甘蔗收获高效机械化的系统。

  “前几年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成立时,有人对我说,现在进口的大型甘蔗收割机在国外以及我国台湾都有很高的效率,你能不能利用这种大型收割机做到第一年推广机收2万亩,第二年4万亩,第三年8万亩?我说不行,我做不到!”华南农业大学区颖刚教授在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会上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很多不了解甘蔗生产的人,都把问题想得太天真了,觉得有了机械就能解决机械化的问题。甘蔗机收怎么推广?一要有成熟的机械产品,二机械还要便宜,蔗农可以承受,三地块要平整要成规模,坡度不能超过13°才能机器作业,四种植模式要改变,行距要达到机收要求的1.2米,五糖厂要进行配套改革,改进料口、改加工工艺……榨季到的时候,成群的机械、运输车作业,连加油的问题都需要有关部门出面盖章才能解决。”广西农机局甘蔗机械化办公室主任莫荣旭一口气就列举了这么多制约着甘蔗机收发展的问题。

  而实际上,甘蔗要实现机收涉及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甘蔗机械化是一个系统问题,系统的核心是收割机械化系统。但是一个系统不光是机械的问题,除了有好的机械,还需要种植园区的地形地貌、地块情况等环境条件、作业方式、管理方式等很多的系统因素配合,才能发挥机械的效能,而这是需要时间来组织和磨合的。”区颖刚说。

  寻找整体解决方案

  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作为加工原料,其生产完全可以看作是蔗糖产业的“第一车间”,涉及到农业部门、糖业部门以及工业部门等诸多部门。事实证明,甘蔗机械化要发展,光靠农业部门或是农机管理部门是很难得到完全解决的。广西近年来建设500万亩双高甘蔗基地,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才能推动甘蔗机械化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农垦、发展改革、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糖业等部门坚持以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龙头,加强资金、人员投入,强化工作措施,已完成土地整治面积88.89万亩,开工水利化项目面积47.37万亩,种植良种110.26万亩,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治区“双高”办印发全程机械化验收标准,确保“双高”基地按照全程机械化要求开展建设。

  而为了摸索出一套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广西在“双高”甘蔗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总结不同的甘蔗全程机械化模式,并初步总结出了以规模种植及其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凯利模式”、以机械研发及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为核心的“汉森模式”、以蔗糖一体化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桂中模式”和以机械化耕种收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左江模式”等全程机械化模式。

  莫荣旭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了这四种不同的模式。“凯利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广西凯利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种植公司。在种植甘蔗时,土地和机械设备都由糖厂提供,凯利公司则引进国外先进的耕种收管的方式种植甘蔗,为糖厂提供原料蔗。“汉森模式”的主体是柳州汉森机械公司,是一家生产甘蔗机的公司,由它种植甘蔗既为研发甘蔗机械服务,同时还可以达到试验示范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的。“桂中模式”的主体是广西思源农业公司,公司吸收周边拥有农业机械的农户或者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既自己种植甘蔗也为别人提供作业服务,同时试验示范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左江模式”的主体广西收获公司,是一家农机服务公司,公司自己购置机械设备为蔗农提供专业化的农机服务。

  “所以这四种模式,既是四种不同定位的主体,也是四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出发点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目前来看凯利模式发展的好一些,目前种植甘蔗已达到了3万亩,效益也不错。”莫荣旭告诉记者。

  虽然四种模式的经营主体都有所不同,但是以机械化生产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的理念均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目前,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不够快,尤其是机收环节难以突破,**根本的原因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业要求与土地条件、种植农艺不相适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机收问题,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为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尽力制造出适于当地土地条件和种植农艺的机械设备,我们作为糖料蔗种植企业,只有改变土地条件和种植农艺去适应机械化的作业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广西凯利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锡川总结道。

  糖厂有动力有压力有实力

  关于甘蔗机械化系统的发展,在我国,由于借鉴了国际上发展甘蔗机械化的经验,很快就从整秆式为主发展到切段式为主、整秆式为辅的阶段。“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发展太快,系统环境还未准备好,使得我们的切段式收获方式的推进不如人意,比想象的困难得多。”区颖刚说,“整个甘蔗行业,从专家到企业,到政府,逐渐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即甘蔗机械化的努力,并不完全在机械内,更多的功夫还在机械外的系统内,也就是要认真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

  “甘蔗机械化的解决是一个全系统问题,那么谁能来解决这个系统里的核心问题呢?答案应该是糖厂。”在这个问题上,莫荣旭与区颖刚的认识高度统一。

  为什么呢?莫荣旭总结了三句话:有动力、有压力、有实力。

  第一有动力。解决甘蔗机械化问题,糖厂应该是**有动力的。因为只有通过甘蔗机械化才能实现甘蔗生产的节本增效,从而使得成品糖更具竞争力,糖厂的效益才能更好。

  第二有压力。糖厂需要大批的原料蔗,而缺乏劳动力去砍蔗,是糖厂**头痛的问题。只有通过机械化才能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第三有实力,在资金上,企业无疑比普通的农户或者合作社更有实力。而且在资金来源、贷款途径等企业都比一般农户更容易些。

  另外,作为原料蔗的**终需求方,糖厂在农艺改革方面也更具话语权。“糖厂可以跟蔗农提要求,必须按照什么样的模式种植,否则糖厂可以拒收。”

  “怎么能让制糖企业加入蔗糖的”第一车间“来呢?实际上我们只能是又‘拉’又‘逼’啊”。莫荣旭笑着打比方说,所谓‘拉’,就是通过给予补贴、补助等扶持方式鼓励糖厂。“我们正在研究提高农机补贴资金的限额,给购置甘蔗机械的企业更大的支持。同时,自治区财政也研究通过更多的渠道扶持甘蔗机械化发展。”而所谓‘逼’,就是下一步广西会研究调整目前的甘蔗的区化管理政策。“如果糖厂不能高效的经营蔗地,那么我们可以把蔗源地划给别人嘛。”

  “所以下一步,我们会把‘鼓励制糖企业成为全程机械化实施主体’,作为工作重点。”广西农机局局长黄铭福说。

  记者观察:找准撬动一切的支点

  崇左市元元农机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甘蔗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合作社,可以为蔗农提供从机耕、机种到田间管理、中耕培土等一系列作业服务,作业面积将近7000亩。但是因为买不起甘蔗收获机,机收服务成为合作社的“短腿”。理事长方文伟曾经算过一笔账,一台甘蔗联合收割机大约200万元,以合作社目前的收入,至少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攒够买甘蔗收获机的钱。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制糖行业**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了开展7.3万亩的“双高”基地建设,近期投入了6000万元购买了30台联合收获机及配套机械。今年又投入了1500万元购买大马力拖拉机。“公司将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公司,专门从事甘蔗生产农机服务,将周边农户的农机吸收进来,为甘蔗生产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面解决甘蔗生产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南宁糖业李传芳主任说。

  从这样的实例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两点,一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资金投入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二是制糖企业在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中确实具有优势。

  另外,甘蔗生产机械化不完全是、甚至**重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协调甘蔗生产者、服务组织、制糖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技术和利益关系的一个系统工程。蔗农、服务组织、糖厂、管理部门四者之间还未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需要处理好四者间的利益关系,这中间关键是糖厂。

  一方面糖厂配合收购机收甘蔗,蔗农就愿意按照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种植甘蔗,农机服务组织就能顺利推广机械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在糖厂的配合下,服务组织和机械研究单位及生产厂家就有了试验示范的机会,就能促进机械的快速改进。农户、农机服务组织、制糖企业的协作,实际上就是农机、农艺与糖加工的结合,只有这三者结合才能实现系统的协调和效益的**大化。

  所以应该引导榨糖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销协作关系,支持榨糖企业参与农机研发、品种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同时支持生产大户、合作组织入股糖企,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改进、完善“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立糖料蔗生产者与糖企的会商机制,合理确定种植、加工环节利益分配比例,确保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均能取得合理收益,才能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杨雪)

  链接:

  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节选

  ◆技术路线

  针对目前我国糖料蔗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6年促进糖料蔗基地稳定发展的技术路线是:依靠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增收;依靠机械化替代,实现节本增效;依靠组织创新,实现蔗农和糖企互利互惠。

  提高单产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土地平整及坡改梯,提高灌溉比例和保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地产出能力。优化糖料蔗品种栽培结构,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扩大脱毒健康种苗栽培面积,依靠品种提高单产。全面推广综合农艺措施,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土壤深松、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农业技术。通过综合施措,实现核心基地亩产6吨以上,增产1.5吨左右,每亩可增收750元左右。

  强化品种选育推广,夯实发展基础

  整合研究力量,促进联合攻关,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尽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糖料蔗品种的全面推广。加强区域品种培育中心、创新基地、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糖料蔗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糖料蔗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提高脱毒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比例,促进糖料蔗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国产先进适用机械研发、制造,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采收,逐步提高整地、种植、培土、采收和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在核心基地推广机械化播种,播种成本由目前的每亩240元下降到170元,亩节约成本70元;推广机械化采收,采收成本由目前的120-150元/吨下降到60-80元/吨,每亩节约成本300元左右。

  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互利互惠

  创新糖料蔗生产组织方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鼓励糖料蔗生产基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糖料蔗专业生产组织集中,促进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基地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鼓励糖企参与生产基地“第一车间”建设,引导糖企成为良种、高产栽培技术及农机化推广主体。积极促进生产基地与糖企互相参股,促进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产业链互利共赢。

  ◆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

  针对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关键机具的引进吸收、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强化装运、物流环节配套及糖厂前处理环节改造,有序推进蔗区全程机械化进程。

  重点产品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组建以国内农机研发设计、骨干制造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重点榨糖企业广泛参与,以产业化应用示范为目标的糖料蔗机械研发联合体,通过市场竞争,择优确定承担主体,组织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围绕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收割机底盘、割台仿形机构、杂质分离系统、扶倒装置、液压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国产甘蔗收割机的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加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机具适用性。以收获机械为核心,协同研究与收获机械相配套的糖蔗栽植、中耕管理、装运转运机具及糖厂前处理设施设备,逐步形成协同、配套、无缝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全程机械化应用

  大力推广以机械化深松、机械化种植、机械化培土和机械化收获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提升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考虑地形地貌、机具作业效率、榨季作业时间等因素,广西以2万亩、云南以1万亩为一个作业单位,实现机具配备使用效益**大化。以53个生产县为依托,鼓励土地平整条件较好的地块作为试点地区,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或糖企为载体,建立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收获机具先期以国产化机具推广应用和引进进口机械并行,后期逐步调整为应用国产化机具为主。广西以推广大、中型机械为主,云南以推广中小型机械为主。

  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

  适应切段式收获机具的要求,加快糖料蔗田间收集、转运挂车系统改造,加强生产基地协调和调度,确保切段式糖料蔗在收获后24小时内加工完毕。加快榨糖企业卸蔗平台和蔗槽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高效装卸系统和高效清选系统。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