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尝试10年未打开局面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即开始精准农业的应用研究,先后在北京、上海、新疆、黑龙江等13个地方实现了大面积示范应用。自2005年起,农业部还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尽管个性化配方肥后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但是10多年来仍未打开局面。
资料图
基于大数据,精准农业正在逐步引领现代农业。从2012年以2.5亿美元收购精准农业技术公司(PrecisionPlanting),到2013年10月斥资9.3亿美元收购气候公司(ClimateCorporation),孟山都在精准农业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日前,孟山都亚洲企业事务部总监高勇博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公司将这项技术视为新的方向,并为之投资。**终目的仍然是依赖于农业技术,提高生产力,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何为精准农业?
简单来讲,精准农业就是通过运用数据科学和系统,根据农地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的调整优化农业投入和相应管理措施,以获取**高产量和**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减少资源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精准农业始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GPS技术引入到了农业领域的正是1978年成立的天宝公司(Trimble)。
1978年,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GPS卫星。此后,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监测系统(RS)、农田信息采集与环境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作物生产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变量投入技术VRT与智能农机完美融合。
精准农业就是通过这些系统采集、解码信息,并结合各种农田观测数据,开发软件和硬件,指导农业田间实践活动,如精准种植、精准灌溉、精准喷施等。
因为大数据,农业也由零售物流被改造成私人订制。以孟山都收购的两家公司为例,精准农业技术公司实现非均匀播种,气候公司提供农业数据技术平台。
直白的讲,在精准农业技术公司提供的监测工具(SeedSense和FieldView平板电脑)的帮助下,农民可以驾驶播种机在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土壤情况下进行不同农作物品种的不同间距、深度播种,从而极大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并帮助实现差异化灌溉,**终促成农作物增收。
农业大数据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农民带来可观收益。正是基于此,高勇说,在美国,农民会和第三方公司合作对土壤进行测量,并根据农田土壤具体数据,借助孟山都等专业公司的服务,实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的优化,使田地产量提升。
至于气候公司,通过分析已掌握的海量数据,包括气象、天气、降雨、地质土壤调查数据等,预测未来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的各种情况,农民可以根据预测情况选择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公司包括ClimateBasic和ClimatePro两项网络和手机软件服务。
ClimatePro是ClimateBasic的升级版,自2015年起,农民可以在ClimatePro平台上监测到农田中的氮元素与更加详细的土壤健康信息,帮助农民掌握施肥的**佳时机,既节省了肥料资源,也避免了过量化肥的污染。
高勇介绍,目前ClimateBasic已经覆盖了美国4.5亿亩土地作物面积,也就是说美国近45%的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已使用这个农业数据平台。为鼓励农民试用ClimatePro,由每英亩15美元的获准定价,改为毎英亩3美元,这一系统覆盖了美国3000多万亩耕地面积。
精准农业市场尚在培育阶段
精准农业能够发源于美国,在于美国的农业国情。
规模较大的农场经营使其农业的机械化率非常高,农机和精密机械都很先进。再加上美国有着非常发达的专家系统和服务机构,这些专业的服务机构包括测算土壤肥力的公司、分析产量的数据公司、种子培育公司等。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即开始精准农业的应用研究,先后在北京、上海、新疆、黑龙江等13个地方实现了大面积示范应用。自2005年起,农业部还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尽管个性化配方肥后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机械作业的效益也很明显,但是10多年来仍未打开局面。
目前精准农业市场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主营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从事精准农业的上市公司合众思壮今年初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称公司**初是从黑龙江开始推广此项业务,在东北精准农业市场渗透率能达到80%左右,新疆地区则处于市场启动阶段,渗透率较低。
在中国,除东北、西北自然条件适合分布大农场外,大部分是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缺乏大型机械和专业服务机构的配套。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无法承担前期投入的高成本。此外,多年来国内农业的提升重点是向机械化迈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相对没那么紧迫。
高勇认为,做精准农业的影响因素很多,面积大小是一个因素,但不是****限制因素,**重要的仍然是有没有农业数据。“数据是大米、蔬菜,是基础东西,只有这些才能做成饭。”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