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让我们从“吃饱”到“吃好”
2014年的年末,经过50多名专家、学者的共同审核与论证,江苏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高于70%,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低于20%。
资料图
高于70%与低于20%,这两个指标意味着什么呢?它标志着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听到这个消息后徐大中高兴不已。“从干上这一行我就坚信,搞农业就必须依赖机械化。”作为扬州市大众机插秧合作社理事长的徐大中心中笃定。如今依靠农业机械化,他的合作社流转了500多亩的土地,全部用于粮食种植,同时还为周边7000亩土地提供机械化订单服务。
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江苏是经济大省,发达的东部沿海经济,为江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均GDP居全国前列。同时,江苏也是农业大省,500多万公顷的耕地面积,近700亿斤的粮食产量,使得“苏湖熟天下足”的农谚至今言犹在耳。
然而,经济的发达,却使得大量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如何与二三产业“抢人”,土地还要不要种,谁来种地?是江苏必须尽快回答好的问题。
6月的江苏,原本应是“三夏”小麦抢收的大忙季节,然而在公路上既没有返乡抢收的大军,田野中也少见挥汗如雨的农民,有的只是零星的几台收割机,在大片的金黄麦地里全速行进。
“趁着前两天天气好,合作社的收割机全部出动,2天时间收了350亩地的小麦。”无锡市羊尖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濮荣飞看着已进仓入库的小麦一脸轻松。收完小麦,合作社的活儿并没有结束,这两天大棚里育着的1000多亩地的水稻秧苗才真正让濮荣飞牵挂。“13号开始就要水稻机插了,只有把秧插完了,这一季的活儿才算完事啊!”
江苏属稻麦两熟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难易程度,江苏省很早就提出了“先麦后稻、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条件一般地区、先解决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后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发展战略。近30年来,江苏省以稻麦生产机械化为重点,有选择、分步骤地突破重点环节,先后解决了耕翻、播种、植保和收获机械化。而近10年来,全省农机系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特别是**难攻克的水稻机械化种植环节,江苏成为了全国的“试验田”,从技术路线到机械装备,江苏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生产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江苏经验”。2014年,江苏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75%,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水稻生产从此真正告别了“三弯腰”时代。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党委书记顾国平告诉记者,10年前公道镇的水稻插秧全部是要依靠人力手工插秧,一个人两天才能插一亩地,效率十分低下。如今,公道镇全部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加机械化插秧技术,一个机手操作一台插秧机每天能栽插60亩。“以前,每到农忙季节,镇上好多劳动力都得千里迢迢赶回来种地。为了家里的一亩二分地,往往要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的往返路费。实行机械化作业以后,镇里的农民都把田交给农机合作社去打理,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我们管这个叫‘农忙不返乡,种田不下田’。”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人减、机增’的趋势不可逆转,一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下降,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装备增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所以从这两方面的发展指标看,江苏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才算是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说,在我国,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端牢自己的饭碗
年近60岁的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农机站站长许长国干了一辈子农机。快要退休的他今年却接到一个新任务:要把邵伯镇打造成为江苏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镇。
水稻机插水平要达到86%,稻麦机收要达到100%,粮食烘干能力达到50%……“说实话,我觉得压力很大,这个门槛太高,我担心跨不过去再摔一跤。”许长国说,他很想在退休时实现自己的“农机梦”。
为了探索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从2012年起,江苏在全省建立了30个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涵盖了江苏省50%以上的重点农业生产县(市区),将资金、项目、人才培训等要素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指标确定了“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五个环节,比国家制定的指标还多了植保和烘干两个环节。
就是这增加的烘干环节机械化让许长国倍感压力。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农业用地十分紧张,这给烘干机械化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在我们这儿,烘干机不是买不起,而是落不了地。”许长国有自己的无奈。
“粮食全程机械化难点就在种植和烘干两个环节,如果我们从单一环节去抓很难快速达到指标水平,要把单一的环节机械化放到全过程去考虑,以整体机械化的推进促进单一环节机械化的提高,由单一环节机械化的提高又反过来推进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无锡市农机局局长顾建忠这样认为。
近年来,秸秆焚烧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怎么解决烦人的秸秆,还田成为**经济**便捷的选择。秸秆要还田就必须依赖机械。那么问题来了,秸秆还田之后影响下一季作物生长怎么办?
“那就必须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扬州市邗江区河东村村长张庆忠给出了答案。这位带领村民搞了10年秸秆还田的老村长用亲身实践给出了答案。“秸秆还田后,沤几天,等秸秆腐烂发酵后,用机械耕一遍,再用插秧机插秧,这样搞地肥苗壮,还少用化肥农药,产量还高。”
这位老村长所描述的就是近年来江苏推广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而正是因为有了类似前轮驱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一下子就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实践证明,水稻的机械化插秧技术,成为了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有人说,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全线推进,大大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控程度,让我们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
“农机几乎是所有农业技术的载体,是贯穿农艺全过程的要素。所以,把机械化问题解决了,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扬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殷立松说,“310万亩水稻和280万亩小麦是我们扬州农业的主体和根本,‘米袋子’实现机械化了,其他机械化问题才能解决。”
有专家说,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全线推进,大大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控程度,让我们能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而土地规模化经营,又让这一进程大大加快。
“在扬州市江都区,60%—70%的粮食种植都实现了规模生产,其中统**流转的有40%,为推动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特别是烘干和机插这样的机械化难点。只有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才能得到快速的推进。”江都区农机局局长张永新说。
当年,就是徐大中买来了邗江地区第**台插秧机,第一年只插了140亩秧。“机插的秧不好看,好多妇女都站在田边笑话我,可是产量替我证明了,机插秧就是比人工插秧好!”于是徐大中成立了以机插秧服务为主业的农机合作社,服务面积达到7000亩。
而濮荣飞作为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建立起来的羊尖农机合作社,不仅让全村的农业生产快速实现了机械化,更是为周边地区近3万亩的土地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敢为人先的他不仅率先买回了2台烘干机,还配套建设了玻璃烘干房和稻米恒温库。“有了这两样,我们种稻谷才真正是心中不慌。”濮荣飞说。
“你别看农业机械化在我们的政府工作考核中只占区区的5分,可是这却是我们政府工作中**让老百姓有认同感和获得感的一项工作。抓住了机械化这个关键,管农业的乡镇干部现在都不用为工作烦心。”张永新很有自信。
吃上不落地的“放心粮”
农业机械化能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让我们能够吃得饱,那么如何解决吃得好,吃上放心粮的问题呢?答案也许还是,粮食全程机械化。
李雪峰曾经是个走南闯北的扬州联合收割机手。一年中有半年在外作业,赚的是份辛苦钱。不过今非昔比,见到李雪峰时他正在育秧工厂里指挥着工人育秧。“今年我们流转土地总共有1800多亩,抢收社里8个人用了不到十天就干完了。”如今已是峰瑞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李雪峰兴致勃勃地说,“现在所有的粮食已经全部烘干入库,准备运往粮站。”今年“三夏”恰逢南方梅雨季节,多日的阴雨天气似乎并没有影响抢收的进程。原来,除了原有的收割机和拖拉机外,峰瑞合作社的机库里还多了5台烘干机,每台烘干机每天可以烘干15吨粮食。
“收割机收割完,直接卸到运粮车上,运到合作社后直接进入烘干机烘干,完了就可以卖到粮库,收割、运输、烘干一条龙机械化,全过程不落地。”李雪峰说起这个颇有些自豪。
粮食机械化烘干不仅解决了粮食晾晒问题,还让粮食生产全过程不落地。机械化延伸到了产后初加工环节,粮食的生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既便捷又干净。
“有了烘干机,不仅效率上来了,还能把粮食卖上好价钱。”李雪峰告诉记者,自己的小麦经过烘干后品质更好,每斤价格能比普通小麦高5分钱,自己仅此一项,就可以多挣几万块钱。目前合作社已经配足备齐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全部机具,从去年开始,合作社所承包土地就完全实现了不落地生产,同时合作社还向周围的种粮大户们提供服务,帮助大家一起完成“三夏”抢收作业。
宏运粮食生产合作社理事长马继英则更具创新精神。因为他的合作社主要售卖的是粮食种子,卖种子的价格和利润可比直接卖粮更丰厚。所以为了提高种子品质,马继英自己琢磨在烘干机的进料口加装了初清系统,既减少了进料产生的粉尘,还让粮食的品质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进入高级阶段后,外延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江苏省农机局局长沈建辉说,“在基本实现粮食耕种收植保环节的机械化以后,今后我们将粮食生产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烘干环节,已经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新增烘干机械预计将超过2000台套,一些县、市的烘干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30%。我们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省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达到60%。”
无锡市永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强永明今年刚购进了一台烘干机,不过在机库里他早已将另外一台烘干机的位置给预留好了。“有了烘干机,碰上今年这样的大雨我心里也不着急。”强永明说。除了烘干机,强永明今年还花了25万元购置了植保飞机,而为了能更好地使用这些新装备,强永明更是让自己大专毕业的儿子去学习信息化、智能化的农机新技术。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后,强永明**迫切的愿望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种田就是要种高品质、品牌化”。有了机械化撑腰,老强认准了这条路。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