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名优茶采摘机械化需求迫切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 2015年05月25日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蛟龙寺村茶农正在参加机采比赛(张建堂摄)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又是一年春茶季,但是浙江、湖北等茶叶产地面临的是更现实的问题,劳动力外流引发采茶“用工荒”“招工难”,采茶姑娘变采茶奶奶,而春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采摘时间紧,人工采茶效率低,过高的人工成本又拉高了茶叶价格……怎样提高茶叶采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机械化采茶正是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

  大宗茶:不搞机械哪有那么多人来采

  日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蛟龙寺村的茶园里锣鼓喧天,正在举行第五届中国三峡(夷陵)茶艺节中的采茶比赛。比赛分机采、手采两项,只见机采2人一组,操作手背着采茶机在前面健步如飞,茶叶纷纷飞进机器后面套装的3米多长布袋,配合默契的机采助手在后面托着布袋,30多米长的茶园只一个来回就把布袋装满了。

  “就采摘的工作效率来说,机采至少是茶农人工手采的10倍,原本舍弃不要的夏秋茶也被重视起来,这样一来,茶农的收益就翻番了。”采茶比赛评委、下堡坪乡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鲁明柱告诉记者,以往只采一季春茶,亩收入近2000元,现在茶园耕整、修剪、采摘等全程可使用机械,尤其是机采率已达到90%以上,多采了夏秋茶后,每亩理论可产2000多斤鲜叶,实际收入4000~5000元不成问题。

  “现在蛟龙寺村的茶农几乎家家都有采茶机,如果不搞机械,哪有那么多人来采呢?”60岁的村支书张启权家里有6亩茶园,他说他是村里买采茶机的第一人,2002年花5000多元买的进口货,补贴了1000多元,现在还能用。“这个账,老百姓算得过来。”老张说,这个季节,他每天下午五点半下班后,到茶园里工作两个小时,就是350元的收入。

  与过去人工采茶相比,机采对茶叶种植也有不同的要求。“机械主采夏秋大宗茶,三四叶一心,叶片厚,可多泡,精致茶还是要靠人工。”下堡坪乡农办主任周木兰介绍说,茶树生长周期长,从4月10日开园可以采到8月底,每12~15天就是一个采摘批次。机采茶树一般品种要纯,要修剪好茶冠,形成平整一致的机采面,留好机耕道,人机能进。

  也不是所有的夏秋茶都适合机采。湖北省农业厅果茶办研究员宗庆波表示,机采对茶园的水肥、修剪等管理技术要求较高,有的茶园地势不平,茶树长势不齐的就不适合机采。而且机采效率虽高,茶叶质量却一般,收割时没有选择性,对茶树树冠的破坏性较强。

  “机采茶树管理要好,猛施肥,以外面进的有机肥为主,而且露水打湿了的茶树不适合机采。”老张补充说,他和老伴两个劳力,用机采一个季度可以搞定30~40亩茶园,可就是没那么多田种。2000年,村里只有20多亩茶园,如今发展到4800亩,茶叶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

  下堡坪乡党委副书记张云智介绍,乡里联合秀水天香茶业公司,成立了合作社,组建了农业机械综合服务队,为劳力不够的茶园提供机耕、机剪、机采等服务,部分茶农只需在家动动嘴指指路就能管理好茶园。

  夷陵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全区现有茶叶基地超过21万亩,下堡坪、邓村等乡镇都是夷陵的产茶大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采茶用工异常紧缺,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夷陵区相关农业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教学、观摩等形式,对茶叶种植大户、采茶能手开展茶叶机采技术培训,有力促进了采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深受茶农欢迎。

  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表示,夷陵区将以茶艺节为新起点,坚持绿色发展,以“提升绿茶、复兴红茶、多茶类并举”为方针,全力推动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精细化加工转型,全力打造集生产加工、产品集散、电子商务、旅游观光、文化展示、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全国现代化茶业强区。(何红卫乐明凯)

  名优茶:机采成本仅为手采的二十分之一

  浙江拥有280多万亩茶园,其中名优茶虽然产量上仅占全省茶叶的四成多,产值占比却近九成。但近年来,名优茶采摘已不仅是成本高的问题,更是根本无工可请,愈演愈烈的“采茶工荒”成了浙江茶产业发展的心头之患。为破解这一瓶颈,浙江近年来力推名优茶采茶机械化,欲通过“机器换人”加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资料图

  在浙江,机械化采茶早已成为大宗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可降低近六成的采茶成本,但由于名优茶对茶叶品质要求较高,以往的机采模式对名优茶并不适用,只得另辟蹊径。

  2004年,浙江省农业厅与中国农科院茶科所牵头成立“优质绿茶机械采摘技术攻关协作组”,成员包括科研、推广、机械、生产等单位,全面展开研究和试点。2012年,为了加快进度,浙江启动实施“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及配套技术的应用和示范。

  平水日铸茶产于绍兴柯桥,自宋朝以来就被列为贡品,名优茶机采试点就由此开始。八年多以来成效初显,如今当地生产该种茶的12家茶企中,有10家已开始用机采,总产量中机采比例已达四成,成本仅为手工采摘的二十分之一。

  “关键还是前期树冠的培养,以及与之同步的茶园肥培管理。”柯桥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金银永告诉记者,原先平水日铸茶的土种形状不一,出芽时间、长短差异较大,而且品种杂乱,要实行机采十分困难。

  他们首先进行品种良种化,选用生长旺盛、分枝密度大的无性系良种,以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在管理过程中增加肥料,将原先每亩100公斤菜籽饼的施用量提高一倍,目的都是让出芽更加整齐。从开始改良到投产,整个过程需四到五年,期间成本较高,平均为8000元/亩。

  金银永说,即使这样,春茶采摘季的前半个月,仍需手工采摘,因为必须等茶树树冠面上七成以上为一芽三叶鲜叶,且芽叶平均高度约达6厘米,才可进行机械化采摘,所用机械则与普通机采器无异。

  采下鲜叶后,柯桥有两种做法进行分拣:一种为干茶分级机,另一种为鲜叶分级机。前者利用色选机,对干茶进行分拣,主要是将茶梗、黄叶、碎末等分离,剩余的则统一包装,因成本较低,多受企业欢迎;后者则先将鲜叶经分级机分为一芽一叶、二叶和单芽,一芽三叶及以上和碎片三个级别,再进行后续加工,目前发展势头较猛。较手采的平水日铸茶而言,机采茶价格仅为其一半,且因机采茶叶形较大,味道比手采茶略为浓厚。

  在汤色、香气、滋味等主观评价上,机采的名优茶与手采的相差不大,但外形上仍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机采对茶园要求严格,前期改良需投入较大资金,也让许多茶企望而却步。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茶桑科负责人陆德彪告诉记者:“名优茶的机采之路要顺畅,除了相关技术的攻关与推广,还需饮茶观念的更新换代。”近年来,为了引导茶企和消费者不要过多关注茶叶外观,浙江在对名优茶进行品质感官评价时,已逐渐弱化外形感官这一项目的比分。

  目前,按照树冠培育、机采鲜叶分级、毛茶精制、示范基地建设等不同内容,浙江正进行各有侧重的技术与设备攻关以及成果转化与推广。根据计划,到2017年底,浙江将在各产茶地市至少建立5个名优茶机采机制示范点,机采面积达到6.5万亩,待试点示范成熟后,再向各地推广。(朱海洋)

  名优茶采摘机械化需求迫切

  **近10年,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茶园面积平均每年扩大11.7%,茶叶总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5.1%,其中名优茶产量占比由25.6%提高到43.1%。但是,这10年采茶工的工钱由每天40元左右涨到了120~140元,上涨了200%~250%,而且还难请,致使近3年来名优茶占茶叶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资料图

  茶叶价格之所以越来越贵,主要是因为采摘名优茶费工,工钱越来越贵造成的。我们通常把采摘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称作名优茶。采摘一斤一芽二叶的茶叶要采2万次左右,采摘一斤一芽一叶的茶叶要采3万次左右,采摘一斤单芽的茶叶要采6万多次,一个熟练的采茶工少则一天半、多则三天才能采到一斤茶叶。

  消费者希望降低茶叶单价,茶农们也希望减少采茶用工、降低采茶成本,将过高的茶叶价格降下来,采茶机械化需求迫切。就全国而言,目前大宗茶采摘和茶园修剪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唯有名优茶机械化仍未破茧。目前名优茶只有我国生产,所以名优茶采茶机械国外无从引进。客观上讲,名优茶由于获取茶叶的部分鲜嫩、分散,选择性采摘难度较大;主观上讲,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此重视不够,近年来有些科研单位开展了此项研究,但进展也很缓慢,尚无大的起色。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许多曾经是梦幻般的想法,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钻研,都变成了现实,组装成一批又一批先进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造福于人类。那么,名优茶的机械化有无可能解决呢?根据我国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只要认真组织,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难题。当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农业科研管理部门要与茶叶生产主管部门紧密结合,组织有关专家到茶区、到有关科研单位座谈调研、立项,安排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研究。

  二是要遵循“农机要与农艺结合”的规律,课题组要把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吸收进来,开展计算机、人工智能、茶机设计和制造、茶树育种和栽培等学科攻关。

  三是要边研究边试制、试用,力争早出研究成果,应用到采茶实践中去检验、改进,使其工艺技术及设备不断完善。

  四是要早鉴定早投产、早示范推广,使茶农迫切需要、科研人员辛勤研制的名优茶采茶机械早日变成生产力,为生产服务。(封槐松)

  (作者单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