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国内农机行业对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日趋不满

农机通 赵新欢 2015年04月28日

  近日,两条有凭有据的小道消息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首先是“如此标准匪夷所思省级农业部门竟指定配置‘日产农机’”,该文提到了南方某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召开的“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建设培训暨工作会”中的一份会议资料——《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建设标准》,该文件中在对播种机、插秧机这两种配套设备的标准化要求中,指明要求配置“日产”品牌,显然让很多拥有民族情结严重的行业内人士颇有意见。其二是“有鼻子有眼,传闻某农业大省暂停外资农机品牌补贴发放”,文中传闻“某农业大省(X省)的**新政策,召集各农机经销商开会,发布“暂停外资农机品牌的补贴发放”的要求。”

  外资企业进驻利弊再分析

  看似毫无关联的两条消息都有一条共同的针对主体——农机外资企业。近年来,虽然中国本地农机生产企业发展迅速,也形成了几家主导的农机本土企业,但是在大型及高端智能化农机产品领域,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CLAAS等国外农机巨头依然占据着垄断地位。其实这也又引出了外资企业进驻,究竟对国内农机市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老问题。

  认为有利的观点总结来说就是在短期内引入发达国家农机技术,使得国内农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国内农机发展进程,快速步入农业生产机械化阶段;而弊端过大的观点总结来讲首先是垄断了国内大型、高端农机市场,技术壁垒难以打破,二是通过合资及独资手段并购国内优质农机企业,进一步侵蚀国内农机市场利润,造成国民财富流失。

  笔者认为,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农机市场确实对于拉动国内现代农业进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面对国内目前的农机市场情况,如果继续放任外资企业对国内高端农机的垄断现状,只是依靠本土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行业人士的高呼呐喊来打破高端农机的技术壁垒,只能说遥遥无期。我们只能继续眼看国内优秀的企业被外企不断地吞并,本土企业的行业主导地位不断下降,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占,本土企业人才流向外企,民族企业的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中小农机企业的生存越发困难……**终本土企业只能沦为制造和销售低端的、价廉的产品,并且不断被外企打压,举步维艰。

  本土企业的应对

  凭借自身短期内难以抵抗

  回首2011年,国内农机市场进入井喷期,国际农机企业纷纷开启了进军中国的又一轮高潮。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等全球农机巨头以及日韩优秀农机企业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并建立制造基地。2012年初,中国农机化导报对国内农机行业处于第一跑道的本土企业做了相关问题采访,还记得当初众多领头羊企业为了展现自身企业的雄厚实力,纷纷轻松地表达了对外资企业的接纳与不足为惧,虽然很坦诚的承认了自身与国际农机巨头的差距,但是通过后续表达的意思来看,仿佛可以通过借助外资企业的竞争而快速发展自身,在短期内解决这些差距,获得飞跃提升。

  时间回转,历经4年的彼此竞争,国内本土农机企业在大型、高端农机领域的表现,仅仅是制造出了多大多大马力段的产品,在某个地区实验效果显著。但是,在国内大型农场配备的大型、高端化农机产品中,有几台国产?!当然,笔者并不是讽刺这些企业,毕竟面对无法阻挡的强敌不可能不战而退,反而不如大大方方的接受,或许还能获得一定的赞许。也许大家都竭尽全力的去创新去追赶了,也许国内农机企业掌握的**新技术距离国外农机巨头的差距还有数十年,难道我们面对外资企业在国内大型、高端化的农机产品壁垒真的束手无策?

  笔者认为虽然国内本土企业在企业管理、技术和人才方面确实与国外农机巨头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倘若有更多的本土农机企业不是把所有精力放在抢占市场份额,盲目复制市场主流机型,盲目扩大产品线、产品类别,而是潜心研发,即使在单一一款产品获得突破也能迅速的到市场的认可。类似星光农机在双滚筒产品技术的突破,让其在近三年年利润保持一亿元以上,产品销量均保持在7000台以上的销量神话,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登陆上交所,并获得了开门红。因此单一极致的爆款产品其实要优于大而全却不精的机海战术。当然造成如此现状也不并能全部归罪于企业,毕竟大部分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让其花费数年时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放弃眼前的市场利润,显然很难做到。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或补贴机制,引领、鼓励企业创新突破,积极研发创新技术,研制生产更加高端,更加符合农民个性化需求的农机产品。

  矛盾激化  寻求解决之道

  文章开篇提到的两条消息,除了拥有一定的民族情绪外,也体现了目前国内农机行业人士及农机政府相关部门对外资企业垄断、大肆获取国内农机市场利润的矛盾激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剡水在两会期间多次提出我国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其中的“国内农机购置补贴对外资企业产品增设限制性条款”及“对自主研发的动力换挡拖拉机等可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加大补贴力度”两条建议希望通过补贴政策进一步抑制国外农机巨头的垄断地位,促进国内农机企业创新发展。

  政府方面,国务院从全局高度提出了有效的决策:“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希望国内农机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资源重组、强势合作等方式实现跳跃式发展。

  2014年初,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在一次相关问题的访谈中希望通过业外巨头的进驻来提升国内农机自主品牌的竞争实力。业外巨头们有着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在资金和技术上也有着一定的积累。“它们要是进来,就不应该在中低端领域和已经严重过剩的本土企业竞争,而要把外企当做竞争对手、投入到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上去。”洪暹国表示。

  而通过中联重科收购奇瑞重工强势进驻农机行业的效果来看,虽然短期内在高端农机领域没有特别突出的产品问世,但是中联重科重机进入农机行业以来,首先在美国落子成立农机研究所,随后的欧洲研发中心又在意大利正式成立,再通过其公布的发展战略分析,显然中联重机是将农机外资巨头选为了竞争对手,大型、高端化农机产品也是其未来的主攻产品方向。

  编辑手记:

  关于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农机市场,并形成大型、高端农机以及部分细分农机产品类型垄断地位,抢占国内农机市场高额利润的问题,其实早在九十年代末期的佳联合资案时就有很多业内专家表示了担忧。2012年初,面对外资企业进驻大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宁学贵副秘书长发表“外资来了本土企业如何‘与狼共舞’”一文,阐释了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农机市场的利弊,并引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巴西农机工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中国本土的民族农机企业现在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缘,对此深感焦虑。”向国内农机企业提出了警示。目前,国外农机巨头对国内农机本土品牌产生的抑制作用日趋增强,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遏制国外农机巨头的垄断地位,引领国内本土企业创新发展;本土企业也需要主动积极的进行创新变革,提高自主研发实力,主动联合,寻求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需要行业人士共同出谋划策,我们不能重滔巴西的覆辙,我们有责任让中国成为世界农机的强国。

  版权声明:本文为农机通编辑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