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收购倍耐力 中国零部件企业出海正当时

中国工业报记者 赵三明 2015年04月07日

  近日,中国化工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公司同意大利CamfinS.p.A.达成协议,将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所持有的倍耐力公司26.2%股权,交易金额达77亿美元。

  根据相关消息,中化橡胶在收购倍耐力**大股东CamFinanziariaSpA(Camfin)所持有的26.2%股份之后,会向剩余股份进行强制收购,交易有望于今夏完成。收购消息传出后,倍耐力公司股价创出新高,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此次预期收购的认可。

  对于此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海外**大的收购业务之一,不仅在中国国内和被收购公司总部所在的意大利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就连一些与之没有什么关联的国家也做出相应的反应。如记者看到一则日本网民在网上的留言显示:“中国化工是包含轮胎生产在内的综合化工制造商,年销售额约2440亿元(约4兆7千亿日元)。将参加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拥有高知名度的倍耐力收归旗下,中国的资金雄厚,正在进行对外‘走出去(海外出击)’的经济战略,这次倍耐力的收购也是其中一环。”

  中企海外收购正当时

  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中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同时,在“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对外输出成为必然,尤其是面对国内市场已经饱的产业显得更为急迫。对于有可能即将迎来产能过剩的汽车产业而言,借此利好大举进军海外市场也是正当其时。

  显然,在中国汽车产业还不算足够强大的时候,即便在许多细分领域都急需核心技术和品牌,但出于自身实力的不足和对外部世界的不熟知,以往的相关收购大手笔并不多。在除了整车企业为数不多的几例相关收购业务中,万向收购美国电池企业A123,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旗下制动系统和悬挂零部件业务,太平洋世纪收购通用旗下转向与传动业务NEX鄄TEER等,都算是较大资金的运作。但令记者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当时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艰难的时刻,中国企业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大量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零部件企业需要资金进行重组之时,却没能做出相应的作为。

  据了解,由于先前已有俄罗斯石油企业入股,此次收购后,中化橡胶**多将持有倍耐力集团65%的股权,而目前该集团大股东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以现任倍耐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首的意大利财团将持有剩余的35%股权。收购完成后,倍耐力仍将保持现有的运营及管理层架构,而新任董事长则将由中国化工方面负责任命,又一个即将纳入中国人管理的世界级企业即将诞生。

  有效承接倍耐力相关业务

  从中国化工集团的背景看,作为大型央企,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国内与海外经营运作经验,目前拥有蓝星新材、沈阳化工、天科股份、黑化股份、河池化工、风神轮胎、沧州大化、沙隆达、黄海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而其中风神轮胎作为国内**大的商用汽车轮胎制造企业,正是此次收购倍耐力后承接其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轮胎的旗下子公司。从风神轮胎的自身发展经历也不难看出,虽然总部坐落于相对偏僻的河南焦作,但正是从非汽车领域的工程机械轮胎起家,到十几年前进军卡车轮胎市场,再到SUV等轻型车轮胎,到目前在欧洲市场也小有名气,风神轮胎一步一步比较扎实地走了过来。

  而作为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倍耐力拥有140多年的研发制造历史,销售额超过60亿欧元。倍耐力在全球高端市场排名第**,当前是F1赛车的****供应商,其生产的倍耐力轮胎一直都是奥迪、宾利、法拉利等汽车品牌指定的原厂配套胎,在中国高端汽车用户中拥有很高的声誉。而在亚太地区惟一的倍耐力生产基地,位于山东兖州,由倍耐力和兖州华勤集团合资建立,其中倍耐力控股90%,中方占股10%。倍耐力中国的产品涵盖了卡车胎、轿车胎、高性能竞技用摩托车胎等。倍耐力方面称,2014年兖州工厂成为倍耐力集团全球规模**大、装备**高端的轮胎制造工厂。在此基础与背景下,倍耐力全盘归入中国企业名下,与其近些年来持续进行的东向战略不无关联。

  据了解,收购倍耐力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任建新多年来的夙愿。倍耐力董事会方面也认为,对极欲面向亚洲及东方市场拓展的倍耐力来说,中国化工集团不是竞争对手。

  他们认为,中国化工集团资本雄厚,潜力无限,与其联盟将有效地提升倍耐力集团非乘用车部分的价值,相当于该集团三分之一的产量、四分之一的销售额。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企业风神轮胎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重型卡车行业,自然将承接来自倍耐力的技术与管理方式。

  据Camfin公司的公告显示,该交易将能帮助倍耐力的发展计划,加强对战略地理区域的覆盖,使其工业轮胎业务量翻番,从目前的600万条增加到约1200万条。而倍耐力的管理层和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都会在意大利———除非有绝大多数股东同意,才可能出现迁出意大利、以及技术核心转让给第三方的情况,该条款无疑将长久地保障倍耐力公司的稳定性、完整性与意大利血统。

  由“供血”变“造血”

  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并购与重组其实是一件家常便饭之事,尤其是对于集团公司内部某一板块业务的割舍与对外部某一板块的购入等,都是依据当时所处的经济大背景以及公司发展前景所做出的战略抉择,往往与其当时是否盈利或亏损并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倍耐力近些年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向东方转移,近几年来与俄罗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韩国企业之间就部分资产之间的交易,包括在中国设立控股的合资企业,都显现了倍耐力东向的决心。

  但跨国并购的风险之高,往往是在收购之前难以想像的。记者就此在采访一位合资零部件企业高管时,该人士认为,接下来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掌控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中方需要全盘考虑并落地实施的重要步骤。

  确实,在国内汽车相关企业对海外的收购业务中,当年上汽集团投入超过30亿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51%股权,上汽本欲借此迅速提升技术,但收购之后却出现产品缺少市场、企业文化难以融合等问题。后来在双龙汽车强势工会的重重压力下,甚至发生了上汽人员被扣的事件。**终,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的投资也化为乌有。

  另一家欲进军亚洲市场的著名轮胎企业的事例也表明,在这家美国著名轮胎企业收购一家日本的轮胎企业之后,被收购者完全没有像预期那样重振品牌,而是在被收购后迅速陨落。

  即便是美国福特这样的国际大牌企业,当年共花费54亿美元收购了英国汽车品牌捷豹和路虎,**后却以2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印度的塔塔,还不到当初出价的一半。

  当前,在国外成熟企业欲大举进入中国等新兴市场,以及国内大企业集团也纷纷面临改革转型的时机,以往那种中国企业只能够以充裕的现金为国际品牌补血的现象应该停止了。中国的企业在收购了国外的知名企业之后,也要想一想怎样才能造出更多新鲜的血液。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