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朴: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将呈现四大特点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农业机械化如何适应新常态,在新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是业界都很关注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讲话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认真学习贯彻以上指示精神,有必要深入研究农业机械化在新常态下将呈现的新特点,以利于准确把握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用好发展新机遇,攻坚克难应对新挑战,积极为开创新局面作出贡献。
经分析和思考,我认为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适应稳增长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将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二是适应质量提升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适应克服资源、环境制约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更加注重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四是适应惠民生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更加注重发展成果让更多人分享,惠及民生。
一、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合理运行区间。把握合理区间有两个要点:一是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提供农机化支撑;二是要符合农业机械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在GDP高速增长期(二位数增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大于3%的增速与之相适应,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支撑;当GDP增速换挡,调整为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时(7%-8%的增速),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2%的增速与之相适应为合理运行区间。这样从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相对稳定的新动态均衡状态的变化,符合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后期的自身发展规律。即农机化经过中级阶段的快速发展期后,发展的质会进一步提高,而增速会逐渐放缓。新态势下农业机械化将由过去比较单一、量的增长较快向今后综合多元、质的提高转变,发展进入新的运行轨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进入高级阶段前,在转型升级期发展速度保持2%以上或2%左右的增速,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在全球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中国仍然是**具发展潜力、**富活力的新亮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农机化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也符合中央坚持稳中求进、顺势而为的总精神,可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赢得发展空间,农业机械化发展必将开创出稳中向好的新局面。
二、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才能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发展速度适当放缓,使农业机械化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效益大提高的方向健康发展,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更好地发挥农机化引领作用。
2004年以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施行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多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实施,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举世公认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黄金十年,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0%,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在农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生产方式仍然大量存在,农业生产资源占用多、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情况依然存在,投资驱动边际效益下降现象已经出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我国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各国第一或位居前列,但国际竞争力弱,国内市场价格高于进口价,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进口增长较快,国内产品不好消化。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还有较大差距。差距是表象,实质是先进与落后的反映。差距和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装备水平提高和机制创新来解决,靠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来解决。中国农业机械化不仅要继续发展做大,更要大力提高质量效益,提高竞争力,着力做强,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注重提高生产能力、保安全转到同时注重提高竞争力、促增收、可持续发展上来。
在新起点上,转变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加大由传统农业人畜力手工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是由低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向高水平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使增长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使农业机械化在提质增效中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益驱动,既要增加投入,更要着重提高投资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运作模式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规模经营,使农民投资购机用机后大见效益,农机化发展就会逐渐降低对投资主导的依赖,增强对追求投资效益的依赖,发展态势就会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效益驱动转变。这种提高投资效益的过程,是解决发展失衡(领域、区域不平衡)问题的一剂良方,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为的职能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将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产生长期影响。
调整结构,着力点是要增强农机化发展功能,培育新增长点,用先进取代落后,使农业机械化在转型升级中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新起点上,农机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将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大力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拓农业全面机械化,努力实现稳粮增收;区域结构将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努力开拓发展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协调平衡发展;装备结构将为构建产中、产前、产后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提供农机化支撑,主攻薄弱环节先进适用装备及加强装备由中低档向中高档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组织结构将加大培育有适度规模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人员结构将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和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农机化从业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更加注重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拼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实践证明,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是迄今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使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付出了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使土地、水体、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恶劣,耕地质量退化等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有关资料和调查表明,我国约为世界9%的耕地面积,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2013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912万吨,目前每生产1公斤粮食的化肥用量为0.1公斤左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质量退化,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而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合理施肥,可节肥30%;2012年我国农药施用量达180.6万吨,为1990年的3.6倍多,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轻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发展精量、精确、高效、安全的施药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技术;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量的1/4,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平均年缺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更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3年为0.52,《国家农业节水纲要》要求到2020年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节水潜力很大,农业机械化大有可为。一些省市和地区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方面走在前列。如北京市2013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到0.70,农业用新水量已由2001年17.4亿立方米减少到2013年7.3亿立方米,降低了58%,节水成效显著。一个大棚浇一次水,以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平均要用30方水,现在用膜下滴灌方式只需用1方水。用移动式喷灌机浇水比人工拿着喷水壶浇水,可节水一半以上。北京市积极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预期到2020年农业用新水量将由目前的7.3亿立方米进一步降到5亿立方米左右,发展态势喜人。总之,发展有技术、装备、政策支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生产出较多的安全农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战略,人民的期望,是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着力点和发展新增长点。
四、更加注重农机化发展成果让更多人分享,惠及民生
新常态更加注重农机化发展成果让更多人分享,惠及民生,也将会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的中国农机梦早日实现。这有几层含义:一是顺应发展态势,使购机用机的农户和经营组织,能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及与之相应的政策支持中更好地发挥农机化先进生产力作用,在发展农机化中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二是无机农户能享受到比过去更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三是农机化弱势地区、困难领域、薄弱环节能得到比过去更大的政策倾斜支持,加快发展;四是农机职业将成为光荣、体面职业。农机手职业培训将进一步加强,素质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更为合理,劳动方式进一步改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感、自豪感也将进一步增强,更好地发挥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作用,为实现民族振兴、农业发达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