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烘干机市场将往何处去?(上)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国粮食烘干机市场逐渐升温,各地烘干机企业如雨后春笋,产品、品牌泥沙俱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粮食烘干机市场呼之欲出
我国粮食年产量约为5亿吨,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消费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8%左右,与全世界每年粮食霉变损失3%存在较大差距。其中这些损失中因为气候原因,谷物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就高达21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直接造成的损失180亿~240亿元。
谷物干燥的机械化比田间作业的机械化是谷物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首先是提升粮食品质。传统粮食干燥方式是道路及地面晾晒,增加了粮食杂质,降低了粮食品质,带来了交通隐患,且处理能力有限。
其次,伴随着农村改革的脚步,农村生产组织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农业种植大户(专业户)等农村组织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粮食将由过去分散在单个农民手中转向集中在少数农村组织手中,粮食集中贮藏要求面临首要问题即烘干问题,由此将拉动烘干设备市场的快速膨胀。
再次,近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农民因天气原因导致的粮食霉变数量不断增加,粮食烘干成为农民的重要需求,为烘干设备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粮食烘干机市场步入成长期
目前,国内烘干设备生产企业达500余家,市场销售额超过30亿元。但烘干机市场竞争并不激烈,现实的竞争者多为中小型企业,其技术、产销能力较弱,大型企业整合市场较为容易。
烘干机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从业内人士推算数据看,2005年~2013年这8年间,全国烘干机保有量由起初的3.6万台发展到8万台以上,年均增长率约15.6%。8年间,全国各类烘干机年销售规模由起初的3000台左右上升到近8000台,年均增幅达18.9%。
粮食烘干产业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根据测算数据,从2005年到2013年这8年间,我国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增长了86.5%,年均增长10.8%;2013年,全国实际粮食机械化烘干总量约为6100万吨,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13%。而美国、日本的粮食机械化烘干率均在95%以上,凸显出我国粮食烘干加工产业的差距还相当大。
粮食烘干产业发展水平已严重滞后于全国农机化的总体进程。201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9.5%,粮食生产过和中的“耕种管收”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粮食机械化烘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全国平均机械化烘干率仅在10%左右,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
烘干机市场尚处于非规范性发育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发育不均衡。东北市场起步**早,以大型连续式高温烘干塔为主;浙江市场跟进较早,经过五六年时间发育几近成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川渝等地快速崛起,其余地区则刚刚进入萌芽期。二是补贴左右市场供求。用户购买动力几乎全部源于补贴政策拉动,多数地区补贴资金占据实际购机款的大头。若无补贴支持,几乎很少有用户问津。三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作物品种繁多,烘干机需求差异性较大,尤其近年来,烘干机品牌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低劣品牌混入市场。四是价格敏感性强,政府对烘干机的补贴力度过大,多数地区补贴后,用户几乎很少出钱,从而导致价格敏感度增强。用户购机过多考虑价格因素,而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关注度不够。
烘干机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烘干设备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环境利好。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烘干设备的生产与推广,前不久,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中专门提出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开展包括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项目。南方各省政府机构发布的有关加快粮食烘干速度的文件,在未来3年内要加大烘干设备的规模,形成大面积的烘干效果,例如要使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粮食干燥机械化的目标。浙江绍兴地区,2012年针对谷物烘干机在原有60%购置补贴基础上,补贴标准提高到购置额的80%~90%。烘干设备市场面临良好的经济支持、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市场上烘干机械种类多,有可供选择推广的实用新型机械和技术服务支撑。
三是联合收割机快速推广和跨区作业的模式,使大量谷物需要及时、快速的干燥。未来谷物烘干机械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