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不一样”的种田人 种植万亩粮田成“谷王”

江西省永新县委宣传部 刘志宏 2014年11月05日

  眼下正值晚稻收割时节,笔者走访20011年底受国务院表彰、温家宝总理接见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黄培龙,曾多次受到农业部、省委、省政府表彰,荣获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也是吉安市****获此殊荣的新型农民。去年他向国家粮食储备库售粮7000余吨,走出了一条种田勤劳致富之路,被人们亲切叫他“谷王”。

  当笔者来到在中乡排形村时,远远就看见黄培龙正娴熟地驾驶着大型收割机,“突突突”的声音在田野上回荡,像织布一样在稻浪中往来穿梭……走近田间,只见金灿灿的稻谷颗颗饱满,哗哗地从收割机仓口中流入货车上,割稻、脱粒、稻谷入袋一气呵成,半小分时不到,几亩稻就收获完成。据黄培龙介绍:他承包的近万亩粮田,早晚两季种植水稻达1450亩面积,都己实行了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作业机械化。今年风调雨顺,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承包的近万亩粮田不到10天就能用机械化颗粒归仓,预计今年有望收获稻谷7600余吨!这真是“不一样”的种田人,成为推进粮食生产大规模的新型农民。

  立志粮食生产规模化大胆承包各乡村的“死田”

  黄培龙是上饶市潘阳县乐丰镇黄家村人,家里祖祖辈辈务农,他深深种田人的艰辛,从小立志要以大规模农业化的种好粮田,改变种田人单一的状况。早在世纪初,他就在家乡连续多年承包了千余亩耕地,但苦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耕地租金的昂贵,种粮规模发展受限。

  黄培龙的妻子是永新县象形乡桥头村人,2003年,他随妻子回永新探亲,了解到永新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劳力很少,许多田块被无偿地送给别人粗放经营。他敏锐地感到:在永新搞规模化种田可有成效。他琢磨着将当地荒芜不种、管理不善常年欠收的田地从分散的农户手里流转出来,承包后统一打造成高水平粮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水平。黄培龙主动联系到当地农业局有关领导,咨询粮食生产政策,并得到了农技、种子部门对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推荐,和当地农业技术指导员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服务关系,首先取得象形乡桥头村的支持协调,大胆签订了耕地承包合同,当年承包面积200多亩。就这样,黄培龙一发不可收拾,走遍永新各大村乡积极寻找便宜耕地租金,如远离村庄、偏僻山沟、荒芜瘦脊的“死田”,只要当地有转租的愿望,他就千方百计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为规模化种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承包粮田面积扩大,耕地质量趋好,年租金100元/亩左右的价格他也接受,2006年承包耕地1300亩,2007年承包耕地2000亩,2008年承包耕地2800亩,2009年承包耕地5600亩,而到2011年,他承包的耕地规模达8200亩,其中双季稻面积6000亩,单季稻面积4200亩,播种面积达14200亩,分布于永新县象形乡桥头村、琥溪村、石塘村,莲洲乡光明村,沙市镇张南村,里田镇南城村、合田村,龙门镇龙门村等地。

  黄培龙的农业新概念:整治、创建高水平粮田,招收一批本地农户,实施“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供肥、统一防治”的农业技术,田间用药、管水等及时监管,将其培养成新一代的“机农结合型”新型农民,使粮食安全生产得到保证。黄培龙多次自费参加了省、市农业技术培训班;农业部门领导挂村蹲点,他总是热情邀他们到家里问这问那,求政策,揽人脉;农技人员下田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他必自始至终参与,现学现用。不到几年,黄培龙的名字响誉永新县,成为名闻遐迩的种粮大户,走上了粮食规模生产科技致富之路。

  创新“直播稻种法”解除弯腰插秧繁重劳动

  黄培龙在粮食生产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2006年,他由于没有选择好品种,加上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不完善,亏本18万元。但他没有丧失信心,认真探索粮食生产高效化经营的新路径。

  “以前用的是传统水稻耕作方法——先育好秧,再进行移栽插秧,一个人辛辛苦苦弯腰忙碌一天还插不完一亩田,这样繁重的春插费时又费力,严重制约着大规模种植水稻,加上农村大批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有钱也难请到人帮忙,常闹‘劳力荒’。”他深有感慨道出创新春插模式的缘由。

  水稻种植的传统方法是育秧移栽,育秧程序繁杂,插秧费时费力,制约了水稻种植规模,针对这一难题,黄培龙经过几年的试验,于2009年成功创新出一套轻松的农业耕作生产模式——“直播稻种法”。“直播稻种法”破解了“劳力荒”。他在实施机械化耕犁耙田后,撒上一包按照土壤测试配好的复合肥料,精心选择强壮优良稻种,装入大桶浸泡,放至温室,再像育豆芽般统一催芽,当稻种露出“芽谷”,便直接撒入田间,撒种时按一定比例密度,沿着设定直线边走边撒,“芽谷”播下后,田间喷上除草剂,进行适当水量、水温田间管理,用不了几天这些“芽谷”就会落土生根,绽芽生长。种粮大户黄培龙在该县莲洲、怀忠、象形等乡镇租赁的水稻高产示范片区成功试验了“直播稻种”模式,1000多亩粮田喜获丰收,总产粮食656吨,共计增收节支劳务费7.4万元。不需要繁琐的育秧插秧,一人一天可播30亩左右,耕耙、收割都实行农业机械化,深受当地农民欢迎,被县农业局作为新农技模式大力推广。在举办的示范推广现场会上,直播稻种法引来数千名农民观摩学习。农民形象地描述:“直播稻种法,种田不弯腰、栽稻不插秧、破解劳力荒”。

  经过多年的摸索,黄培龙积累了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生产上,他摸索了一整套土、肥、水管理的科技规程,选择的品种必定是优质高产良种;经营上,他积极联系市场,实行订单化购肥,绝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勤晒力选,粮食品质绝不混杂,确保粮食净度、水份达标。他的粮食品质好,不愁销路,年年粮食还在田间就被国家粮食储备库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

  倾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实现种粮加工“一条龙”

  在租赁耕地逐年增加、劳力日益缺乏的情况下,黄培龙改进耕作措施,力推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彻底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为大规模种好田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他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设备,目前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8台、小型收割机18台、大型耕整机3台、挖土机2台、小型耕整机14台、机动喷雾器24台、抽水机31台等农机具共100余台。从犁耙翻肥、旋耕整地,到直播下田和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收割运输,农事操作基本实行农业机械化,农机化水平达到70%。并且成立了“农业机械化合作社”,机器换人既节省了劳动力,为农业减负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他购买的大型收割机一天可收50-60亩,承包近万亩的粮田,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8台、小型收割机18台,活跃在田间成为秋收的主角,将在10天左右收割全部完成,可节省投劳收割资金近10万元。大型收割机收割完自己的责包田后,开出去帮助当地农民收割赚点外快,收割机省时省力,破解劳力荒,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规模经营后,收好的粮食无处晾晒一度也成为问题。过去农户在马路上晒粮的传统,不仅会影响粮食的质量和交通安全,也满足不了大规模集中收割后的晾晒需求,一旦遇上阴雨天,问题更是严重。于是,黄培龙大力投资“烘干配套服务”也全面跟进。今年,他投入120万元,租赁粮食局的火车站粮站,创建烘干加工中心。购买5台大型“谷王”的烘干机,每台10小时可烘干田间装来的湿谷3万斤,5台同时运行10小时可烘干15万斤湿谷,切实解决了规模经营中的收粮难和晒粮难瓶颈。接着与当地一姓康的加工粮食合伙来股,投入300多万元,购买全自动大型辗米机,使加工出来的大米圆润度、洁白度极大提升,突出绿色品牌,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同时以永新“三湾”牌大米优势转化粮食,全力唱响“三湾牌”绿色大米品牌,提高综合效益。如今,黄培龙走上了植粮、加工、运输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粮食通过大型收割机收割后,直接输入自卸运输车,再运到烘干加工中心,验粮、称重、烘干、输送到仓库“一气呵成”,实现了“粮食不落地”的全新售粮流程。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黄培龙为调动所有聘请的100多农民生产积极性,采取年终工资兑现、以工资入股分红的结算办法,让所有农民工都成为股东。管理上,他把队伍分成6个作业小组,把租赁来的耕地分为几个区域片,委任责任感强的作为小组负责人,分片负责。他还酝酿成立一个粮食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为平台力争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涌现出50余名种粮大户。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