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全国麦收过八成 聚焦**后的麦客

白杰戈 2014年06月16日

  [麦收时节 双行线]第一篇 **后的麦客

  据报道,农业部**新消息显示,全国麦收已过八成,金色的麦田里正在堆积丰收的喜悦。千百年来,麦收早已超越单纯的时令概念,连接着国与家,更迭着新与旧,酝酿着聚合与分离,仿佛双行线,交织着,缠绕着,前行着,勾勒出时代与国家的轮廓。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麦收时节·双行线》,我们带您一起在金色的麦田里阅读时代。第一篇《**后的麦客》。

  马万全(歌声):天上嘛下雨,地下滑呀,走到那路上滑不怕呀……

  2002年6月,42岁的麦客马万全手拿镰刀,弓着腰,在河南巩义的农村一边割麦子,一边唱起歌。他和同伴从七百多公里外的宁夏泾源县来帮人收麦子。这一趟,他赚了700块钱。日本广播协会(NHK)制作的这部纪录片中,在2002年同样到河南收麦子的,还有从河北藁城开着收割机来的农民。31岁的李新建赚到三万多元,大约是半台收割机的价钱。当年,用镰刀的“老麦客”已经受到收割机“铁麦客”冲击,只能在机械施展不开的山区找到主顾。今年,马万全54岁,他已经几年不做麦客了。

  马万全:至少是个五六十人、一百人,慢慢到几十人,前三年再没人去了……挣不上钱了,不去了。

  传统麦客几乎绝迹,而在**早开始跨区机收的河北藁城,收割机还在更新换代、提高效率。

  李新建:当时我那台配的发动机是4105,等于60马力的车,现在120马力的都出来了,发动机大了一倍。所以老的、干得慢的直接就淘汰不用了。

  李新建在2010年卖掉收割机,买了一辆铲车,替工地干活,家里的五亩半土地,去年承包给合作社,一家人算是彻底脱离了农业生产。李新建的朋友李国永负责收割全村大部分的麦地,除了小麦收割机,他还有玉米收割机、拖拉机和播种机,组成一个农业机械合作社,一年纯收入将近二十万元。而在宁夏泾源,马万全还留着祖传的4把镰刀,挂在墙上,落满尘土。他家的15亩地,现在大部分种土豆和蚕豆,经济价值都高过小麦,马万全的家里养了四头牛、十多只羊,年收入一万多元,他守着牛羊,不再出远门,麦客,只能是越来越远的回忆。

  马万全:一辈传一辈,慢慢传下来。我下一辈再没人干这个活了。哈哈……

  麦收大数据: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小麦的机收比例为的78.2%,7年之后的2013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92.6%。另有数据显示,1996年到1999年,参加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年均增长幅度为82%,但从2000年以来,增长幅度则回落到10%左右。

  中国之声观察员 白中华点评:

  麦客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两点,第一个是各地的麦收时间不同。第二个就是农事不等人,需要抢种抢收,收不及怎么办呢?麦客来了。过去的老麦客是靠一把镰刀走南闯北,后来的新麦客呢,是驾驶一辆收割机,南征北战。再到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不少麦客已经变身为种粮大户了,或者是农机合作社的当家人。可以这么说,麦客的前世今生,见证着中国农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的耕种收获,使得麦客的劳动效率几百倍的提升,也使得他们的劳动,更有尊严。展望未来,随着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或许在某一天,麦客将成为一个历史词汇。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