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业人口流失对我国的农业现状及未来有何影响

2014年05月27日

  网友提问:跟我妈打电话,我妈说村里几乎快没人了,都出去打工了。家里有几亩地,我跟我妈说别种地了,咱也不缺那几亩地挣得钱。我妈说那地没人种啊,扩不出去(意思就是这个地给别人去种,一亩地一年人家给你200斤粮食,这样叫扩)。我可以想象一个村子几百个人但是只有百十来人还在村里的情况。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农村应该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想问,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会不会也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吗?接下来粮食的价格会上涨以挽留更多的农民来种地而不是打工吗?

  专家解答:农业人口流失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农业国家转型时的正常现象。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的选择就是促进农业人口充分流出,如此,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才有动机进入农业生产。

  一、在过去20年中,农业人口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当农业人口流出时,我们可能会首先担心:如果没有人种田该怎么办?从中国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我们似乎暂时不用为此忧虑。

农业人口流失

上图来自当代中国农业革命——新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系统估测(1952-2011)(No.C2014001)/讨论稿

  从上图可以发现,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1991年达到了峰值,约3.9亿,并在2011年下降到2.66亿。在连续20年的劳动力下降同时,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却年年攀上新高,在劳动力总量下降30%的二十年中,农业增加值翻了一番。

  二、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每亩劳动力所用劳动力偏多。

  农业部的张宗毅研究员的一篇研究发现,从1985年到2011年,机械化的发展替代了1.78亿农业劳动力,但中国农村的机械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小麦为例,2012年,中国每生产一公斤小麦,总成本约为2.17元。美国只需要1.51元成本。

小麦的表格

  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USDAERS-U.S.WheatProductionPractices,Costs,andYields:VariationsAcrossRegions

  从成本结构看,中国约有35.1%成本为劳动费用,而美国仅有6.8%。另一方面,美国的机械、燃料和技术服务占42.4%,中国仅占18%。

  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下的农业,不仅单位成本更低,也能节约劳动力。理想状态下,当机械进一步替代人力,直到中国的农产品成本结构与美国趋同时,仅仅需要当前的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粮食产出。(不过,中国耕地多复杂地形,不少地区机械化难以大面积铺开,是机械化推进的阻碍因素之一)

水稻图

  上一幅图,是1961年至2011年水稻主要产出国的亩产,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其中蓝色的连线是中国。图中显示,中国的水稻亩产排名第**。

水稻排名

  上一幅图为单位劳动力产出。我们看到,虽然水稻的亩均产出在主要产出国中排名第**,可到了人均单产,中国一下子就回到了好兄弟印度的身边,忝居倒数第二座。亩均产出和人均产出的鲜明反差,其背后原因是亩均劳动力严重偏高的事实。即便相对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南亚国家,中国的亩均劳动力也太多了。以水稻为例,中国的亩均劳动力为0.8人,是印尼、印度的三倍,是孟加拉、越南的五倍,是泰国的八倍。

  在主要作物中,水稻已经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品种,精耕细作能够带来更多的产出回报,中国用八倍于泰国的劳动力换来的两倍产出,可能有理可说。但在小麦、玉米以及其他一些劳动力要求不那么高的粗粮中,中国的高亩均劳动力也许无法带来更高的亩均产出,堆积亩均劳动力以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让劳动力流出,使用机械来代替,会是更好的选择。

  三、城市的生产率提高:农村机械化铺开的前提条件

  正如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个答案所说,有先进的技术,有可得的机械,并不意味着农民会使用它。同样是收割一公倾水稻,如果雇工的成本比收割机更低,那么农民当然会使用雇工,而不会使用收割机。当雇工提出的工资要求逐渐提高时,收割机才会逐渐显示出他的优势。而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正是由其在城市打工所得的工资决定的。

  提高城市生产率——增加城市工资——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显得更便宜——资本和技术大量进入农村,农业进一步机械化,是中国未来所希望看到的一个良性循环。除了一些必须要求”精耕细作“的作物外,资本和技术将能代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并让亩均产出维持在高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力的流出,并不是需要担心的事情。

  反过来,如果我们为了某些目的而给农村大量补贴,或者提高其城市化成本,让农民尽量滞留在农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永远无法实现。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