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十大关键词印证我国农机行业发展
2013年,我国农机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主要农机产品产销两旺,农机行业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率达13%,高于机械工业9.9%的增幅,在13个大行业中仅低于汽车整车制造的增幅。
当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超过5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凸显,有效保障了生产的进度和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粮食“十连增”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盘点2013年的我国农机市场,有十大关键词印证着农机行业的发展。
深水区
2013年是我国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农机化水平预计超过59%,这是继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度超过50%,2012年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成为农机工业总产值全球第**后又一次飞跃。它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在经历波澜壮阔的10年黄金发展期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变化直接推动2013年的农机市场进入转型深水区。
其突出特征表现为:第一,与粮食作物相关的农业机械将由中小型产品向大型产品转移,譬如大型拖拉机、农机具、大型收获机械等,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我国农机企业面临的**大难题即技术瓶颈,如何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大力发展民族农机工业成为2013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二,粮食作物由耕种收环节向收获后处理加工机械转移,我国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尤其在发达的平原地区,除了水稻种植、玉米收获环节外,其它各个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今后机械化的重点将进一步向收获后处理机械转移,诸如粮食深加工、粮食烘干等。第三,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移,在我国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才刚刚起步,甚至一些作物还没有起步,下一步农机化的重点将进一步向马铃薯、甘蔗、棉花、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机械化转移。而经济作物机械化推进要比粮食作物机械化困难的多,所使用机械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
市场主体悄然变化
2013年农机市场消费主体悄然生变,过去分散的个体消费群体进一步被农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消费集群所取代。市场调查显示,这类集群在消费主体中的比重正以15%的年均速度快速增长,推动农机市场主体内部发生深层次结构性调整,对传统销售模式形成强大的冲击。这种变化与近年我国农村深层次变革密不可分,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农村组织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新兴农民组织蓬勃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中国的合作社数量已达73万家,涉及5300多万农户。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44万个,同比增长23.63%;农机大户和年末人数分别达到4192.34万个、5208.9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98%、2.37%,在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他们成为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厚组织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村经营模式、土地耕作模式、机械作业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动摇自1978年以来形成的分散的单个农机消费主体基础,对我国未来农机市场的需求、经营模式等产生实质性影响。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2013年农机行业和市场的又一亮点,随着农机市场的需求转移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机企业开始思考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通路方面,出现与农场、农机合作社的高度融合模式,譬如福田雷沃农场的福田雷沃模式,谷王用户协会的奇瑞模式,推动农机职业化、农机农艺融合,以农机职业化促进农机创新。在渠道上,中国一拖更加关注渠道下沉和专卖店建设,久保田推行的“4S”店也颇具成效。在流通领域,构建综合性的农机大市场成为许多经销商的优选,电商模式逐渐浮出水面。在经营运作上,许多企业开始进一步与金融机构联合,以金融杠杆提升竞争力,消弭农机补贴方式改变后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商业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农机行业的整合与升级,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经营模式。
需求转移
2013年我国农机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第一,适应丘陵作业的机械获得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原区域逐渐实现机械化,作为农机化薄弱环节的山区丘陵区域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惠农政策进一步为之倾斜。第二,经济类作物机械化成为当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市场的蓝海。我国农机市场的重点由三大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明显,包括马铃薯、甘蔗、棉花、油菜籽、甜菜等。2013年,这些机械在农机补贴政策刺激下,得到较快发展。第三,从2013年农机市场基本发展方向分析,农机市场的个性特点更加凸显,正由过去的“大众产品”向个性突出的“小众产品”转移。第四,随着农村土地集中,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农机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2013年,我国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青贮机械等都出现快速增长的特点,市场需求凸显大型化趋势。第五,节能环保型产品将受到政府的支持,能源紧张与环境污染等因素,推动政府政策取向,环保节能型产品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得到快速发展。第六,粮食烘干设备初露蓝海迹象。随着农业种植专业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型农场的蓬勃发展,粮食在一个阶段将大量储存在少数人手里,粮食烘干成为存储的必须条件,由此将拉动粮食烘干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第七,舒适性成为消费者重要的需求。市场调查显示,2013年消费者对产品的舒适性**不满意,在企业考察时我们发现,一些玉米收割机企业产生大量库存的原因竟是因为没有配备驾驶室,说明消费者消费需求已经升级,已从只顾埋头赚钱到减少操作强度赚钱。
华丽转身
精彩纷呈的2013国际农机展虽已过去,但其呈现出的“多、大、新”特点仿佛就在眼前。“多”,参展企业超过1800家,参会人数日均超过10万,均创历史之**;“大”,参展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创新展会开始以来之冠;“新”,国际农机展集中展示了生产企业近年的创新成果,推出的新产品数量居历届展会之首。**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化色彩更加浓厚,来自美、德、法、意、英等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家跨国公司齐聚青岛,国际农机巨头纷纷参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农机展,完成了农机展会的华丽转身。
2013国际农机展集中展示了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念,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农机的发展趋势,更能从展会看出行业的阴晴冷暖。从参展品种分析,品种多、新品多、大型化、国际化成为本次展会的亮点。除了大量的传统农机品类外,一些企业推出了新研发的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收获、播种机械,专供山区丘陵使用的小型机械,大型青贮机械,大型农机具,植保所用的飞行器……而这些各具特点的新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农机企业对我国农机市场发展趋势的理解,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未来农机市场发展的脉搏。
回归原点
与中国农机市场同时生变的就是行业竞争,随着农机市场诸多元素的变化,我国农机市场竞争重点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技术研发能力成为竞争的焦点,究其原因,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是随着常规农机产品刚性需求的削弱,“小众产品”需求客观上要求生产企业研发新产品以适应需求的变化,没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终淡出市场竞争;二是丘陵山区农机市场崛起,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农机新产品,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加大该类机型的研发;三是农机市场需求向经济作物方向转变,需要企业研发相关的产品,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产品一般技术研发难度较大,尤其是播种与收获机械,这也需要与之匹配的强大的研发能力。
其次,品牌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随着市场消费的理性化,消费者由过去关注价格将进一步向品牌转化,他们对品牌所包含的产品品质、技术含量、服务保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消费回归理性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加关注品牌建设和传播。
再其次,市场竞争层次进一步提高,农机市场成为机械工业的热点市场,随着国内企业产能不断扩容,国际农机巨头相继进入,非农机行业企业(诸如汽车企业、工程机械企业)的参与,金融资本市场的介入,都提升了农机市场竞争的层次,农机行业竞争质量的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农机产业结构升级。
**后,集中度提高。从我国农机市场竞争度分析,虽然诸如大中型拖拉机市场的竞争度较大,但并不能改变农机市场集中度偏低的现实,近10000家农机制造企业中每年生产3000多亿元的农机工业产值,产值具有前五位的大型农机企业产值之和仅仅占22.9%。而近年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竞争的强度,成为部分小型企业生存的**后一根稻草,随着农机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市场竞争将变得的更加充分,部分中小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成为必然。
补贴新政
2013年的农机补贴继续扮演着市场增长第一动力的角色。所不同的是,2013年农机补贴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第一,补贴金额继续小幅攀升,品类出现微调。全年金额达到217.5亿元,较之上年增加了2.5亿元;补贴品类达到了12大类、48小类、175个品目,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个小类,减少了5个品目。第二,农机补贴进一步向大型机械和经济作物倾斜,补贴**高30万元。中央财政对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机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第三,农机补贴继续实行全额购机方式,全额购机不仅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还让补贴信息更透明,避免了非法套取。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民筹款难度较大,二是企业占压资金较大,回款周期拉长。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变化,农机企业的竞争延伸到信贷领域。对农机企业来说,能否为购机者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将成为今后企业竞争中的一个制胜因素。
绝对过剩与相对不足
2013年行业产能过剩变得更加突出,去库存成为企业重要任务之一。毫无疑问,从农机工业大众化产品分析,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以拖拉机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机企业有200余家,每年的市场需求大约保持在200多万台,平均每个企业平均分食10000台。而从企业的产能设计看,在200家规模企业中,生产规模**小企业的产能也超过2万台,而诸如时风集团、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国际重工、五征集团、常林集团、常州东风等这样的大型企业,年产能均在10万台以上,这还不算200家规模企业之外的众多小型拖拉机制造企业,中国农机产能过剩之甚由此可见一斑。再以玉米收割机市场为例,市场刚进入成长期,市场竞争即露峥嵘之态,2013年玉米收割机生产企业150余家,产能保守估计也有100万台,而市场需求不足10万台。我们在走访企业时发现,许多企业都有较多库存。另一面则表现出产能的相对不足,这种现象突出反映在大型农业机械、经济作物机械、适合山区丘陵作业的机械等领域。这种相对不足从其农机化水平即可佐证。在我国三大农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棉花、甘蔗的机械收获刚刚起步,油菜、甜菜农机收获市场推进缓慢;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很低。
进出口增幅放缓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GDP连续9个季度增长;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得到提振。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滞后,资金流入减少,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经济体仍面临高失业、高赤字困扰,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受此影响。2013年我国农机出口呈现出小幅增长,增幅趋缓的特点。截止到10月份,我国累计实现进出口额98.7亿美元,其中进口21.86亿美元,出口76.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6%和5.41%。实现贸易顺差55亿美元。
从2013年前10个月我国七类出口农机商品看,呈现出“四增三降”的特点,其中,耕整施肥机械、拖拉机、播种机、农用车出口数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2.7%、17%、14.6%和31.9%,收获机械、园林机械、畜牧机械同比分别下降了15.2%、9.9%和8.1%。从出口结构看,农机出口进一步从小型向中大型发展,播种、园林、收获机械表现的较为突出。从2004年以来我国农机出口市场分析,自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增幅逐年下滑,2009年下滑幅度高达22.4%,2010年强势反弹,恢复到2008年出口水平,2011年继续以29.7%的增幅增长,2012年增幅急剧下滑至2.9%,市场进入新一轮的低迷状态。
正能量
2013年农机市场面临的政策环境十分给力,为农机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有力推动了农机市场的稳健运行。2013年2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继续以农业为主体,以改革、创新、稳定、完善、健全体制机制制度的方式,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3月,农业部发布《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措施一共包含38项内容,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农村改革试验区政策等。2013年10月,农业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2013年农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环境。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