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机产业迎来转型发展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3年11月24日

  2013年以来,农机化水平迅猛发展,一些关键元素的巨大变化,冲击了传统的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引爆了新的需求,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业内人士认为,这正在成为我国农机的新趋势。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新数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为13%,高于同期机械行业9.9%的增加值率,表现较为突出。虽然第四季度是农机工业的传统生产淡季,增速有可能下降,但是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农机工业有望继续保持15%以上的增幅。

  从产量看,骨干企业谷物联合收获机的产量增幅为26.92%,其中,轮式小麦机增长了41.42%,玉米机增幅38.7%。销售玉米机33468台,产销率89.18%,其中四行玉米机的产销率为84.56%。骨干企业谷物联合收获机1~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8.25%,利润同比增加20.79%,高于收入的增幅。

  1~8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21亿元,同比增长了17.76%。拖拉机、畜牧机械和零部件在子行业中利润同比增幅排名前三。大多数子行业利润的增幅均超过收入的增幅,这主要得益于今年机械工业的上游供给价格较低,钢材、有色金属、燃料动力等价格下滑较大,缓解了成本上升压力。

  对此,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分析,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低位运行的今年,农机工业能够保持快速发展有很多的因素,比较突出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拉动效应明显,二是市场的刚性需求继续增大,三是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四是企业产业升级的成效推动了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土地集中,将催生我国农机市场新的需求模式“哑铃型”模式。即从需求量分析,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带,随着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迅猛崛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将出现类似于欧洲庄园经济模式的新的农村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动我国农机需求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中小型农机将彻底回归田间管理的角色。

  今后几年,我国农机市场的重点将开始由三大作物为重点向经济作物转移。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必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经济作物的收获机械化,包括甘蔗、棉花、马铃薯、油菜籽、甜菜等,而作为种植面积较大的甘蔗收获机械化将成为重点之一。以甘蔗机械化水平为例,从整体水平看,我国甘蔗生产中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运输等方面的机具已有成熟机型,并已在推广使用,而收获仍是人工劳作,采用人工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作业流程,每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收0.5~0.6吨,每单位面积需要8~10个劳动力,人工砍蔗费用已经占了甘蔗生产成本的40%以上,甘蔗收获的机械化成为制约糖料生产的关键因素。

  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如拖拉机将进一步向机电液一体化、电脑智能、故障诊断监控系统、地头自动管理系统、变速箱、全负荷动力换挡、巡航系统—能自动调节速度、挡位、油门、高压共轨系统等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状况的提高,消费者除关注产品的高端化外,他们还会更加关注舒适性,譬如在作业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弯腰、走动等容易消耗体力的操作、驾驶室应舒适豪华并配有空调等。这些变化已经不是梦想,越来越逼近现实。

  在2013年上半年举行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经表示,虽然我国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但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运用基础设施条件差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虽然农业生产方式整体迈入了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但还有10个省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于40%;虽然农机从业人员数量庞大(机手超过5000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发展,但服务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高技能人才少,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亟待提高;虽然我国农机工业产值全球第**,但仍面临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很多农机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新产品新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然而,巨大的中国农机市场,不但吸引了非农机企业诸如汽车企业、工程机械企业前来淘金,国际农机巨头也加快了布局中国的步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额增幅高达169.76%,国外农机企业抢滩中国市场的力度继续加大。今年德国克拉斯公司通过控股山东金亿布局中国,至此,全球知名农机大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基地。日本久保田公司也正式进入了它从未涉足过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领域,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因此,农机行业竞争质量的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农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将成为必然。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