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业部长韩长赋: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

2013年11月04日

农业部长呼吁取消户籍限制:让农民工融入城市

  80后、90后农民工八成不会种地农业部部长撰文称应让其融入就业地并安家落户——

部长吁改革户籍让农民转非

  法制晚报讯(记者纪欣)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我国当前**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应逐步取消户籍制,畅通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渠道。

  这篇题为《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的文章,实际上是韩长赋部长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六场上所作的专题报告。在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这篇文章的刊发,不禁让人们对其内容有所联想和期待。

  韩长赋部长认为,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里面,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目前**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方针,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推动农村发展,**重要的是稳定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问题是几十年城乡分治长期积累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期的集中释放。推进城镇化一个很大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转移和城镇化,这样既可使外出农民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使留下的农民有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

  土地要走经营规模的路子,前提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

  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要组成。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农民工回到农村种地,他们绝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也不想再回去种地。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

  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农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转为城市居民。

  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居住、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畅通农民工成长、上升通道,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使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心理融入社会。


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

   9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六场报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的专题报告。

  问: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可以说,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的还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四轮驱动。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三个方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也可以说是我们推进“三农”发展的三个梦想。

  问: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000多亿斤,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年达11791亿斤,增长近5倍。60多年来,在人口由5亿增长到13亿的情况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2012年达到435公斤。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自2006年起,我国不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而且我国还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用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飞越。

  问:当前,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哪些困难?

  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有“四大矛盾”。

  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结构变化,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肉类80万吨。此外,农产品用途的拓展也拉动了需求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持续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部分品种需要进口弥补缺口。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2012年逆差达到492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约1400万吨,大豆进口5839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进口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消费持续、刚性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消费迅速增加,这就导致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食用油消费快速增长带来大豆进口激增。我国8亿人口时,人均消费食用油只有2公斤,现在13.5亿人口,人均消费增长到19公斤。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这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快速提高。同时,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普遍增加。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农产品价格却不能同步上涨,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据抽样调查,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籽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走了两亿多人,还留下两亿多,虽然总量仍有富余,但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据调查,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将日益突出。

  问:在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如何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要结合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资源条件,对主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和主要农产品发展的优先顺序,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把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键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要在耕地、政策、科技、人才、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耕地是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要坚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政策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这几年中央政策好,农民种田有积极性。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重点是增加农业补贴,提高收购价格,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我国农业科技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研发推广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

  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制度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问:随着人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看?怎么办?

  答: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建立起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监测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6%以上。

  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另一方面,也与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相关,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关。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而分散、数量庞大,经营方式还相对落后,目前全国有2亿多农户,生猪养殖户有6000多万户。不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比解决数量问题更复杂、更艰巨。

  我们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就是一手抓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强化全程质量控制,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问:近年来,我国农民增收情况怎么样?如何才能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答:过上好日子、富日子,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走上共同富裕大道,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有三个明显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49年到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7917元。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9年较快增长,特别是**近三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3∶1下降到3.1∶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2元,2012年达到5908元,名义增长90多倍。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8%下降到2012年的39.3%。

  第三个标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00多万人(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扶贫标准),现在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

  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6648元,比2000年高12621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水平,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财力的增强,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生产和收入补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惠及农民。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股息红利收入,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研究农民的承包地、林地、房屋及宅基地等财产权收益实现问题。

  问: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客观地讲,城乡差距还很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以为,工农城乡关系不平衡是目前我国**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城乡发展差距是**大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当前**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稳定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逐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解决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进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搞所谓“去农村化”。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会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新农村是升级版的农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才能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来源:人民日报)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游客
    发布于2013-11-06 15:10
    方针是正确的,现在的 年轻人确实不怎么会种地,都是上网没事看电影www.lehoo.cc,天天在城市的网吧打工上网,有必要让农民进城!
  • 温暖
    发布于2013-11-05 19:23
    比如说我们当地的林业局,这里只说土地问题;林业局是最大的地主所有的耕地老百姓不但一分钱补贴得不到,还要每年上缴所谓的‘管理费’而且是胃口越来越大,不管是否遇到自然灾害照收不误,交不上钱就要抽回土地承包权,可是老百姓的生活来源就是这点土地啊,所以再苦再累也得供养好这些牛哄哄吃闲饭的在编人员。再好的惠农政策在我们这里也是白扯!真是兵熊一个将熊一窝,没有好的领导人可真是苦了一方百姓啊。
  • 温暖
    发布于2013-11-05 19:15
    说的好啊,可是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不但不能有效落实党的好政策,反而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