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大省阔步迈向农业强省
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注“三农”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无不彰显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是已经扬帆起程的中原经济区向全国人民的承诺。面对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的新形势,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应该如何发力,打造全国农业强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河南又该如何走好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呢?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仲夏时节,项城市的万亩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一望无际,长势喜人。正如当地种粮大户吴连民所说,现在农民浇地时,只需在地头的水泵专用控制柜前刷一下磁卡,汩汩清水就流进了田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
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在我省的快速推进大幅提高了我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今年夏粮再获丰收。2013年,我省夏粮总产量为3235.2万吨,比上年增产49万吨,夏粮总产稳居全国第**位。这也是我省夏粮连续11年增产。
谈到我省夏粮“十一连增”,在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看来,“实属不易”。因为今年春天,我省的小麦生产先后遭春旱、倒春寒、强降温等不利天气影响,可谓“一波三折”。外界也一度担心,由于河南粮食连年增产,总产基数已经很高,出现“拐点”的几率和风险日益加大。在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还获得了增长,这也正印证了我省在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郭天财说,虽说我省的粮食产量今年又获丰收,但是这个过程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一步仍不能放松,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农民种粮的激励机制,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建设,创新土地保障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要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支持和鼓励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粮食生产走上节水、节地、优质、高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农田的改造,在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的同时,加强农村土地的整治复耕,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力争以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确保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1300亿斤。目前,2000个万亩方、2万个千亩方、20万个百亩方的规模性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已在95个县(市、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展开。在此基础上,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合作社、农技服务站、综合行政执法所等农业服务体系等配套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我省还选择一批上下连接、合作紧密、以就地加工为主的农产品产区,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品牌,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今年三月份正式发布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省驶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快车道。”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海峰指出,“我省在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方面,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构建集良种培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探索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之路。同时,要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后还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发展规模化的畜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也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培训学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1000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次,有6万多名学员购置了农业机械设备。而接受过务农培训的农民家庭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受训农民比未受训农民收入提高636元,增长16%;接受过务工培训的农民,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收入显着增加,受训农民比未受训农民务工收入年平均增加3000多元。
对此,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公民说,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加大良种培育和种子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爱岗敬业的激励机制,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包乡、包县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后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共2698万人,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仅占务农农民总量的5%。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技能优良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