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半喂入及全喂入水稻收割机简析

农机通特约作者 石头 2013年01月05日

  1834年,针对农场成片小麦收获的需求,美国出现第**台由畜群牵引的轮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后,经过蒸汽和汽油动力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被欧美及苏联引进吸收后,基于对动力的需求,改进为柴油动力;

  1963年,日本针对战后重建的稻米需求,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针对水稻收获的半喂入产品并投产,开始在本土普及半喂入收割机,到1975年其半喂入保有量已经达到88.4万台,与此同时韩国在吸收日本半喂入收割机技术上发展;

  1958年,中国引进苏联技术生产牵引式和自走式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缓慢,直到90年代初期,结合中国水稻种植实际情况,发展履带式全喂入水稻收割机机械,割幅也由小到大,从南方发展到北方水稻种植区域;同时,日韩企业开始通过其半喂入产品切入中国市场。

  可以说收割机的发展经历了从小麦到水稻,从全喂入到半喂入到全喂入的发展。收割机**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小麦种植区域的地块结构及土地形式确定了其产品形态是大型化、轮式结构。发展到日本后,由于日本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稻米,而日本的水稻机插秧程度高,稻米颗粒饱满,轮式全喂入收割机在水稻的收割中易陷入田块、收获损失率较高、产品体积过大,因此日本在此基础上改良了针对中小田块的履带式半喂入收割机,对行收割,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降低损失率。在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引进开发收割机,但是种种原因直到90年代初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中国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丘陵山区以产量较高的双季稻,然而南方不对行的小农种植模式,决定了中国发展的产品是以履带式全喂入收割机为主。

  截至2011年,国内水稻收获机械保有量约38万台,年销量约6万台,无论是保有量还是年销量,全喂入约占80%,比例高度一致,说明目前的水稻收割机市场主要是以更新的需求为主,而新增市场领域非当前所销售的传统市场领域。

  如果按一台收割机平均收割500亩稻田计算,目前能够采用机械化收割的稻田约为约19000万亩,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2%,因此国内水稻收获机械市场的潜力仍然较大。

  从全喂入及半喂入产品优劣势对比来看:

 半喂入全喂入
优势

1、  油耗较低;

2、  割桩的高度可以控制在3厘米,有利于倒伏的收割及来年的耕作;

3、  收获的谷粒完整性较好、且较为干净;

4、  自动化程度高;

5、  可整体保留稻秆;

1、  操作便捷;

2、  收获时不需对行;

3、  收获速度较快,高于半喂入

4、  购置价格较低;

5、  机具的适用性高,改良后可以兼收小麦和油菜。

劣势

1、  售价较高;

2、  国内熟练机手数量不足;

3、  南方区域的稻谷含水量高,收割时易脱落;

4、  收获时需对行,不对行收获的损失率较大。

1、  含杂率及破损率高于半喂入;

2、  油耗相对较高;

3、  目前稻秆切碎后一般只能用于还田;

4、  稻桩需留地约20公分,不利于翻田后再次耕种。

  通过对比分析,全喂入目前在国内市场发展较好的原因是:水稻机插率偏低、产品的适应性地域较广、购置价格较低、收获速度较快、可以兼收小麦和油菜、收获不需对行等,因此再一定时期内全喂入产品仍将占据相对的优势。

  在国家补贴申报目录中,全喂入产品机型从2009年的32个生产企业增加到47个,3年间有15个企业进入该行业,而半喂入机型2012年只有29个企业申报,3年间只增加了4个。适合的才是**好的,因此全喂入相对来说趋势好于半喂入,但同时市场竞争也高于半喂入。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四点结论:

  1、履带式全喂入是基于中国水稻的种植环境而进行产品开发和改进,相对来说比半喂入产品更适合中国目前的水稻种植环境;

  2、国内的水稻的种植习惯以及较低的机插率,限制了现阶段半喂入产品的发展;

  3、国家主导双季稻种植,相比全喂入产品在南方双季稻的收割中更具备优势,因此半喂入在国内市场上量还需一段时日;

  4、综合价格因素,半喂入需提升其产品的性价比,首要条件是提升其产品的国产化率。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