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2012农机合作社“长”势良好

康毅夫 2012年12月25日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农机合作社数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也由耕种收纯农田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在夺取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和华彩乐章。

  规模持续上涨合作社联社成为新趋势

  今年以来,农机合作社在机具保有量、动力、参社人数、服务面积等数据上继续保持大幅增长。以黑龙江省为例,今年新建的239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全部为投资千万级合作社,配备了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与之配套的深松整地机、播种机、中耕机、喷药机等农机具,可完成3万亩全程机械化作业需要。

  除规模持续扩大外,区域内原有多家农机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成为合作社组建新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农机合作社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向更高组织化程度迈进的新要求。今年7月,由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农机销售公司发起,依法自愿组合的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安泰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就是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典型例子。而成立已有一年时间的湖南省湘乡市九龙农机联合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九龙联社”)是湖南第**家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大型农机综合性联合社。经过一年摸索前进,九龙联社发展喜人。据介绍,今年合作社农机维修、作业和其他各项服务总收入过亿元,创利润12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个示范面积25000亩的“农机保姆式”服务示范基地。合作社理事长王雄说:“以前单个合作社单一的服务项目现在已经无法满足农户多种类、全程化的农机作业需求,所以合作社联合社的出现很好满足了农民需要,也就有了我们生存发展的空间。”

  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实际属于“邦联体”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合作社在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仍然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而在农机、农资采购和农忙作业时采取抱团享政策、合力闯市场的方式。如,九龙联社在2012年全额购机中,为缓解单一合作社的资金压力,出面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协商,为会员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了会员单位的正常经营。今年以来,各地通过资本、劳务、技术、品牌和营销等联合而构建起的合作社联合社不断涌现。虽然,这种单一合作社在分散基础上开展联合的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这种能使各合作社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社联社,将成为今后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

  服务范围扩展合作社功能又有新亮点

  规模提升效益,需求决定市场,合作社规模的提升正是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多的农机作业和服务需求。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三秋”作业中尤为明显,玉米机收、机耕和小麦机播的一条龙服务已成为农民的第**选择。

  往年各地合作社虽都为农民提供耕种收一条龙作业,但是只有很少的农户照单全收。如今,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开展,农民抢天夺时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玉米机械化收获直到近两年才被广大农民接受。“玉米机械化作业可以说是‘三秋’中的重头戏,今年合作社接到的均为耕种收一条龙服务订单,这使我们的作业面积和收入实现双增长。”天津市宝坻区德众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汪志超说。

  但是,由于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仅通过作业服务获得的效益越来越不稳定。所以今年,拓展服务范围成为了一些合作社吸引农户和机手的新亮点。

  “以前我们主要为农户提供机插秧服务,随着近几年插秧机的普及,这块儿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利润逐渐走低。”江苏省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说,“为此我们果断拓展了服务范围,转向为农户提供综合作业服务。”据介绍,合作社今年在春节前就与农户签订了全年的作业合同,为农户提供从育秧、插秧、植保,到机收、烘干、加工的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平均每亩可节本增效110元以上,累计为农户增收67万元,实现了农户与合作社互利共赢。

  在为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同时,今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为入社机手提供“一条龙”服务。所谓机手服务“一条龙”,就是合作社除了组织机手参加作业之外,在作业前提供培训、作业后提供维修和保养等服务。山东省宁津县振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万新就表示,合作社的服务不仅体现在农户身上,也要体现在机手身上。“机手**怕的就是在作业的时候出现故障影响效益,而为机手在作业前提供培训,就可以大幅降低故障率,得到了机手的一致好评。”在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前来维修保养入库的机械排起了“长龙”,技术人员分成三个小组,一面讲解农闲时机具的保养知识,一面对入库机械进行清洁、检修、保养。机手纷纷表示,合作社推出的这项新服务让大家感觉很贴心,对能加入这样的合作社而感到高兴。

  农机农艺融合合作社成**佳载体

  据调查,目前活跃在农村的5000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他们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合作社中坚力量则是这些代表中的代表,他们所带领的合作社在推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机农艺融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各地免耕播种和秸秆还田面积虽然逐年增多,但增幅相对缓慢,但是今年,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突然发力、增幅明显。河南省宜阳县宜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柯璇就认为,合作社的推广作用至关重要。他说:“去年以来,合作社为农民实施的免耕播种作业增产效果业已显现,平均增产达到20%,所以今年大量农民开始选择免耕播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到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农业机械化正引领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的局面。农业机械化与农艺技术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

  作为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代表——育秧,是水稻种植中**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个体育秧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一旦育秧质量不佳还很难补救。而且分散化育秧,造成秧苗质量参差不齐,合作社在统一作业中机插空插率居高不下。然而今年,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改观。“从统一购置种子开始,播种、育秧,完全交由合作社负责采用集中育秧,秧苗质量大幅提升,已能满足机插需求,空插率大为降低,亩均较传统手插秧增产上百斤。”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聚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游步发说。相比其他合作社小则几亩,多则十几亩的集中育秧规模,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可真是率先达到“工厂”规模了。2012年,合作社先后投资840万元,建立了办公培训大楼和现代化育秧工厂,所产秧苗可以满足4.25万亩水稻生产需求。

  如今,农民对机械化作业和新技术应用的看法已从过去的“试用”变为了“依赖”,从“尝试”变为了“习惯”,农机合作社功不可没。农机合作社将先进的农艺技术集成在农机化作业及生产过程中,加速了农艺技术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提升了农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效率和质量,在农机和农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和融合的纽带。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