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关于祁阳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祁阳县农机局 唐文达 2012年05月14日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是发展粮食生产的主旋律。如何利用农业机械化的杠杆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更是大有文章。因此,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当今农村的重要课题。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土地流转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整体。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实现规模种植;没有规模化种植,就不能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必须要有农业机械化的强力支撑。 

  一、现状

  截止2011年底,我县农业机械拥有量14.6万台、80.1万千瓦,其中耕作机械15953台、50984千瓦;排灌机械80932台、441333千瓦;拖拉机3058台、49939千瓦;联合收割机505台,14209千瓦;插秧机179台、706千瓦;其他农业机械40001台、244663千瓦。涌现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农机大户285户,耕插收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2%。去年,全县完成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85万亩,实现作业收入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通过租赁、转包、代种等形式促成耕地流转2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涉及农户11万余户,占全县农户43%。全县农机大户中,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有116户,100亩以上的有35户,200亩以上的有23户,千亩以上的3户,农村土地已经逐步向农机合作组织和机械化种粮大户集中和流转。

  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种植中发挥了五大作用。一是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调查中,农民反应1台乘坐式“久保田”插秧机一天可插秧30亩,是人工的30倍;1台中型拖拉机一天可耕田35亩,是人工、畜力的20倍以上;1台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一天可收割水稻20亩,是人工的40倍以上,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逐步实现高效、优质和规模种植,农民逐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农民工的合理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据统计,我县有25万多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占农村劳动力的40%;他们把土地转包给有实力的种田能手或机械化种粮大户。三是助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调查得知,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作业的劳动力成本:耕地150元/亩,插秧150元/亩,收割200元/亩,合计成本为500元/亩;采用机械作业的成本:机耕100元/亩,机插80元/亩,机收100元/亩,合计成本为280元/亩,比人工减少220元/亩。规模生产可节约种子、化肥、农药成本10%左右。同时,采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机械植保、机插和机收等先进的新技术,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能提高粮食产量。四是**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抛荒。发挥农业机械的节本增效优势,根据农时季节,为农民开展各种农机作业服务,能**限度地减少农村土地抛荒。近几年来,我局组建了机耕服务队,抽调精兵强将,采取统一机械调度,统一作业服务,统一收费标准办法,节假日不休息,年出动技术人员150多人/日,40马力以上新型耕作机械8台套以上,起早摸黑抢耕全县各镇村组的抛荒田10000亩以上,为治理耕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五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大忠桥镇机械化种粮大户邓东胜,2011年来承包了本镇罗果、江边、星星、黄家桥和韩家洲等6个村21个组1400亩稻田,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添置了各类农业机械20多台套,解决了近350多户稻田抛荒的难题。白水镇新中村机械化种粮大户黄黑生,今年承包稻田1150亩,其中本镇稻田735亩,零陵区稻田415亩。今年机插早稻850亩。浙江老板项兆旺,去年6月在我县三口塘镇承包大片耕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并注册了“祁阳湘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与三口塘镇的两江、上马、古木和金凤等16个村的农民签订了稻田租赁承包合同,一定10年不变,承包稻田面积4200余亩,对加快该县农村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抛荒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二、问题

   一是小型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全县目前拥有的农业机械中,80%以上的是小型农机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户户种田,家家购机,形成了小而全。近几年来,农机装备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小型农机具仍然偏多且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农机资源的相对闲置浪费,其突出表现是动力机械作业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全县拥有各种拖拉机、耕整机19000多台,而大中型高效率的耕作机械还不到10%,且机具性能单一、油耗高。拥有各种收获机械近500多台,高性能的半喂入收割机仅有5台。

  二是耕灌机械多,插收机械少。全县机耕、灌溉机械化程度较高,耕作机械上万台,90%的稻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排灌机械占农机拥有量的55%以上,只要有水源,可以保丰收。而机械化栽插和收割还在进入起步推广阶段,虽然全县拥有插秧机170多台,年完成机插面积3万余亩;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500多台,年机收面积近20万亩,但机械插、收综合水平还不到20%,插、收机械化已成为发展规模种植的一大瓶颈。我县机插秧技术通过多年的示范实践和推广,现已十分成熟,但还有大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投入成本较大、育秧技术难掌握、机械操作不熟练,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难度仍然较大。

   三是种植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全县58万亩稻田有25万农民种植,户平2.3亩,不但规模小,丘块小、而且田块分散。目前农村新建的标准化机耕道为数不多,原有的机耕道质量越来越差,数量越来越少,里程越来越短,再加之很多农户受传统农业的影响,不愿流转土地,农作物插花种植,农机下田作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农机作业效率。比如,核定每小时可收6亩的联合收割机在我县大部分村组一天(按10小时计)只能收30亩左右,机械化效率不高,难以发展规模种植。

   四是经费投入少,农机环境差。一是农机化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乡镇农机站体制改革,工作经费不够,场地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购机补贴改革后,实行县级结算,全价购机,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一时资金困难;五是试验、示范投入少,农机化示范基地少,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试验示范局限于现场演示会,农机化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对策

   (一)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一是深化认识。要把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提高到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高度上来认识,要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机械是是科学的载体,是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人体四肢的延伸,也是智力的延伸,可以说,农机化使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快慢,没有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以农机化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和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二是加大投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没有投入是纸上谈兵。在用好用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要把推进农机化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县财政要建立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00-2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比例每年以5%-10%的速度增加投入,用于农机化项目配套资金和推广补贴农机具的累加补贴,逐步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扶持和鼓励发展机械化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三是优化结构。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环保低碳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逐步淘汰和报废一些到期的低效率高能耗的旧机具,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机械化收获的推广与应用,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探索“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做到政策推动与办点示范、大户带动与补贴拉动、强力推广与优化服务相结合,争取水稻机插秧推广面积和机收水平每年都有较大的新突破。

  (二)改善农机作业环境。一是修好农村机耕道。要把农村机耕道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并明确各级农机部门为主管单位,负责抓好规划设置和建设质量标准的落实。同时,做到年初有计划预算,年中有督促检查,年底有考核验收。特别是对土地流转快,农业机械拥有量多,自然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方,要优先列入建设项目,切实解决机耕道建设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机道并进的新局面。二是加强农村田园化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中,要切实加强农村田园化建设,在机耕道畅通的前提下,按照“一平二大三方正”的原则,尽量将小田改成大田,弯丘、尖丘改成方丘,以减少农机作业空转的成本浪费,适应大中型机械化作业的需要。特别是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他们目前承包和稻田多,丘块小,且分散,难已适应机械化作业,各镇村组要出面协调引导,为他们的田园化建设提供方便,以促进土地流转。三是推行连片规划种植。实行联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更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种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在规划种植上,要统一安排部署,让农户尽量做到连片种植。这样,一则可以改善农机作业环境,二则可以为土地流转提供条件。同时,要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连片种植的个人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燃油补贴、购机累加补贴,引导土地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流转,鼓励农民推行种植“三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械作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

  (三)培植农机服务组织。一是扶持机械化种粮大户。扶植机械化种植大户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重要途径,要及时为大户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围绕“镇镇有组织、村村有大户”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机大户带头应用新装备新技术,鼓励开展“五统一”的规模化服务作业,做到发展一户,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二是培育专业种植合作社。要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强组织引导和培育,把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抓手,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培育专业种植合作社提供优惠条件,不断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对土地流转200亩以上的要优先保证补贴资金,还可以实施累加补贴。对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专业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各级政府要予以表彰或机械奖励。三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以“阳光工程”培圳为契机,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作为培训重点,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作业服务水平。同时,要做到长班与短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间相结合。要细化培训管理制度,狠抓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要广泛动员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参与阳光培训,争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和新型农民。四是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要优化农机服务环境,打造农机服务平台,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和作业水平。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并把服务重点由单纯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土地规模经营延伸,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